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特色风貌的生态式营造

时间:2024-05-04

梁虎,黄莉芸

(福建工程学院 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所,福州 350118)

乡村以自然生态为主要特征,是在自然基底上少量人口分散居住的区域。山水、农田、房舍是乡村风貌的最直接表现,各地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多样造就了不同视觉印象的乡村景观。乡村风貌体现了当地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是其生态环境、物质空间、社会文化、产业经济等多因素综合显现出的外在形象、个性特征的集合。从要素细分的视角分析,乡村风貌涉及当地的山林、水系、植物、农田、民居及村落公共环境等要素,这些要素形态与空间特征的差异形成了各地多样的视觉感观。

乡村景观功能是塑造村落多种功能的潜在动力和机制。当前国家推出“乡村振兴”计划,目的在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共同进步。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只有城乡融合,城市的资金、人才、技术流入乡村,才能促进乡村各项功能的快速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风貌正是实现城乡各要素互动流通的重要桥梁。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独特的自然禀赋及充满乡愁的记忆场所吸引了各种思绪的城市人群的光顾,为乡村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了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塑造独特的乡村风貌,对影响乡村风貌诸要素进行保护与改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引导性作用。

生态式营造是顺应自然,维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建设活动良性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村环境改善方式。生态改造模式注重保护自然风景,对现存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对乡村河流、林地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完善农业景观,科学治理和保护农田;采取低碳建造技术改善居住与公共环境。在全球生态思潮的影响下,乡村环境建设强调了生态改善措施,20世纪70年代后,后工业发展时期德国乡村环境治理逐渐将保护乡村自然景观、生态系统、风景及传统景观纳入主要更新任务与目标。我国在初步完成工业时代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后必然也要重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探讨以生态营造方式塑造乡村特色风貌的方法和措施具有时代意义。

一、自然要素的维护与利用

乡村自然风貌由乡村区域的地形地貌、山脉水系、气象植被、土壤生物等来体现。依据地形条件乡村大体可以分为平原型、丘陵型、山地形以及海岛型,同种类型风貌较为相似,但又千差万别。乡民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世代开发利用,使乡村自然环境呈现多姿多彩的面貌。鉴于地域性、开发利用的历史演进性,各地乡村自然特色需要科学地分析和比较,明确乡村自然环境优势,认识乡村自然资源条件和特色,以在风貌维护中加以强化和利用。

(一)山水等自然空间格局要素的保护和展现

图1 保持山形水势的俞源

图2 古树活动广场

图3 历史遗存的展示

山水是乡村自然环境的骨架,提炼山水特色,显山露水,展现乡村自然风貌。村落与周围自然环境具有密切相关性,尤其传统村落,注重山水格局,在汲取古人纳山理水思想基础上维护村落周围山水环境形胜格局,营造青山绿水的田园意境。浙江武义俞源村历史上按照天体星象原理规划布局,具有朴素的风水环境保护意识,弯曲的溪流与周围十一道山岗形成黄道十二宫,环抱村落,保护山村的生态,减少旱涝灾害,村落还保留了太极田、七星井等空间格局要素,形成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风貌(图1)。绿色是乡村环境的本底色,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还存在为了修建道路与平整场地而开山毁林的现象,造成山石裸露,片面发展经济导致对原生林木肆意砍伐,青山变秃山。乡村的主要特征就是绿色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在维护村落山水格局的基础上需完善山体植被保育,加强天然林、次生林、生态公益林、防护林的管理,依据分类分级保护原则,维护山林的绿色生态。近村山林,在保证植被覆盖率的基础上,可适当提高植被丰富度、多样性,强化某些植物群体的景观特色(如成片竹林、秋色树、特色花木等)。考虑部分村庄尤其是城市近郊村落,经济发展促进了村民楼房的无序增长,这些建筑遮挡了村落周围的自然环境,影响人们对村庄山水环境的感知。因此乡村一些形象突出的山丘、崖壁须列入公共管理范畴,禁止任何破坏性活动,保持视阈开敞,塑造村域空间自然标识物。

水是自然的脉搏,最具灵性和美感,水资源能展现乡村的柔情和美丽。乡村的水有河、湖、沟、渠、塘等多种形式,各地自然条件不同,水资源多寡不一,既有河网密布的水乡,也有饮用水源不足的干旱地区。先民逐水而居的择地理念让村落与水有了不解的渊源,这些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系或水源点充分体现了村落的风貌特色。水井、水塘是村民公共生活的重要部分,其水源涵养林或补水源需要严格保护,禁止破坏与污染。在保持水井、水塘周围环境清洁卫生的前提下,可在其周围扩建公共活动场所,增设游憩设施,让人们充分感知这一自然馈赠。自然河流、湖泊具有优美的风光,其景色突出部分宜打开观赏视线,有条件的村庄考虑在遵守防洪要求下增加亲水场所和开展游览活动。部分临近村民居住区的水岸,在环境、用地较好处开辟游览、休息、文体活动场所,既增强本地人认知村子水景的自豪感,也可成为外地人了解村落自然环境的视窗。沟渠、水网也是村落地理地貌的体现,在雨水充沛时节能让人们随时随地感受到自然脉搏的流动。乡村建设中为了某种便利对场地、路边水渠采取盖板遮盖处理,既不利于水流的通畅,也失去了乡村小桥流水诗意性的自然风光。沟渠、水网须保持脉络清晰,减少遮盖,保持清洁卫生。部分地区还存在瀑布、温泉、大片湿地等独特自然资源,需加以精心规划与利用,保护与展示好这些独特资源。

(二)独特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古树名木、特色花木也是地域特色景观资源。古树名木形态奇特,历经岁月风雨,在生态、文化上已经与村落融为一体,特殊位置上的古树如村口、村中心位置、水源旁,具有良好的生态与景观效果,是当地人印象中的地标。图2所示一棵榕树形成的休息场所成为当地人纳凉、聚会和节庆活动场地,被当地人作为方位的指代物。古树名木应登记挂牌,安排专人巡查保护,防止人为伤害和病虫害,确保这一自然资源能健康茂盛地存在,为村落添上一笔自然的美景。一些花色、果实独特的植物,能代表地方特色,也深受当地村民喜爱,如将这类树木、花卉扩大种植,在房前屋后、荒山、滩涂、废弃地、田间地头补植,形成成团成片、大面积集中性植物景观,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是形成特色风貌的一种有效方式。一些地方因大量种植特色花木吸引了游人争相观赏,比如大家熟知的婺源油菜花、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特色植物运用显著不足,照搬城市的绿化种植方式和绿化物种选用无法体现乡村的繁花似锦和山野浪漫。

二、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与提升

(一)乡村记忆场所与旧物的保存

现代意义的乡愁实际上是人们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乡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这里留存了祖辈生活的经历,发生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这些经历与故事通过留存下来的场所与实物以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对过往的回忆,保存了人们对故乡的记忆。乡村的人文风貌不是当前普遍采取的在村中建些传统木构建筑所能表达的,而是应通过一些村民熟知的保存了岁月记忆的公共场所与设施从心灵深处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如村小学、村委会、晒谷场、水埠、码头等,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在这些场所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些场所和留存下来的构筑物即便形象平实,但其所能追忆的故事和体现的时代特征丰富了它们的文化内涵,是过往岁月的实物见证,在时代变迁中留住了乡愁,应作为村级文物做好维护与修缮。那些历史保留下来的经典民居、传统建筑特色突出的庙宇和宗祠、碑刻及其他古建与历史遗迹更是难得的人文景观资源,保护与展示好这些人文古迹,突出村落的传统风貌。比如古石槽是历史上人们的生产生活工具,当其以特写镜头的方式被展示出来后,更能激起人们对过往生活的联想。(图3)

(二)新建与整修房屋融合传统建造工艺及当地材料

房屋建筑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风貌。早期农村房屋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建造技术、建筑材料、人力物力、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传统民居。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部分特别能代表该地区特色的建筑,它们的外观形象、构造形式、装饰特征应作为新建、整修建筑的参照,对其进行认真研究与合理运用。同时充分利用本地建筑材料与传统建造工艺,传统建筑材料如砖木、土石、竹等乡土色彩浓厚,获取容易,传统建造工艺延续了传统建筑文化特征,是地方风貌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途经。在甘肃肃南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以融合创新的方式,充分考虑当地避风向阳和封闭规整的中心化空间需求,就地取材,选用当地黏土、石块做基础与维护结构,结合现代轻钢结构和保温节能技术的运用,营造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民族特色建筑。乡村新建、改建以及旧建筑整修需要有针对性的专业设计,融合当地建筑特色和工艺技术,建造能体现“本土”“传统”形象的居所,在当前仅注重建筑外立面改造的初级阶段上进一步考虑内部功能空间对现代生活的适应性,满足现代生活使用需求。(图4)

图4 延续地域建筑风貌的村落

图5 丰富多彩的现代田园

图6 闲置小空间的利用

(三)农田的适应性改造与基本特征保留

农田是乡村风貌的重要特征。水田、旱地、圩田、梯田形态丰富,不同地区地形、气候、土壤各异,适应生长的作物不同,农田景观各具特色。现代农业生产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对农地进行合理整备,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结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小块分割、斑块多样的特征。参照日本田地整理经验,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进行分类整理,按照田块大小规范重新划分农田与合并田地,改善农田形态与耕作方式。这种调整需要建立在不大面积平整土方、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微调。考虑田地情况以及田地间部分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用地,加入果蔬、园艺及花木栽植,丰富田间色彩与肌理(图5)。一些具有特殊美学价值和传统意义的农田,诸如哈尼梯田,可作为文化遗产原样保留,继续其传统耕作模式。

其他人文资源如旧式农具、传统农业生产设施、早期农业水利工程能细致展现传统农业文化,增强人们对农村生活的感知,可开辟展示空间,作专题展示。一些地方宗教活动、节庆礼仪、风俗习惯、传统表演、传统手工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乡村人文风貌的一部分。

三、生态经济产业对乡村形象的重塑

(一)开发特色农产品和发展现代农副产业

农村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主,现代农业除了粮食作物种植,还有蔬菜生产、果树栽植、特色经济作物等,特别是一些具有本地资源禀赋的特色农产品,通过改良培育、开拓市场,成为本地标志性物产,令当地居民引以为豪。现代化种植技术,大棚栽植、遮荫遮阳措施、智能水肥温控调节技术等带给农业生产新的面貌。尤其现代都市农业模式,创建了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养生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大丰富了农业生产的形式。发展现代农业,引进现代农业设施与种植技术,种植特色农产品对于一些资源条件一般的乡村,从农业产业特色入手营造乡村风貌特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副产品的保质期和销售范围。经过加工和包装的农副产品以多种形式流入市场,扩大了地区社会知名度。特色农副产品加工设施、场所、产品体验店丰富了乡村产业文化。浙江孝丰镇立足“竹本资源”与“健康中国”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以竹子加工核心技术向生态家具、竹保健品等绿色健康领域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特色产业小镇。

(二)乡村建设与旅游观光相结合

推动农业生产及乡村产业向观光、度假方向发展,形成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模式是日本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乡村旅游业的引入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加强了乡村居住、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扩建民宿、发展农家乐、完善娱乐设施的过程中,乡村建筑面貌得到有效提升。“农田园林”的新景观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参观性,茶园、竹园、花木基地从单一的生产地转变为休闲观光场所。村庄公共环境改造,建设村庄小游园,绿化村内闲置空地,增设娱乐设施,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图6)。一些经过精心策划的乡村文旅活动,诸如垂钓、骑马、划船、采摘,都增加了乡村生活的趣味性,展现了乡村以往不为人知的景观与人文风貌。

乡村风貌特色营造与乡村产业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能够实现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乡村风貌与乡村自然生态、人文要素联系密切,一旦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传统风貌遭到严重破坏,恢复成本巨大。营造乡村特色风貌对于大中城市近郊村落和一些自然风貌、历史文化良好的乡村而言是一条加快实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快捷道路,是顺势而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简约办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走生态发展的道路,建设景观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地域特色突出的美丽乡村是理想家园的重构,也是大众对世外桃源的追寻。

图片来源:

图1、3、5:来自http://www.freep.cn/zhuangxiu_6/News_1725211.html图2、4、6:自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