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浙东唐诗之路”:历史渊源下的本土文化景观分析——以台州市天台县为例

时间:2024-05-04

王洁,吕清海

(浙江树人大学,杭州 310015)

一、“浙东唐诗之路”与天台

所谓“唐诗之路”,是指对唐诗的形成起着重要载体作用且具有代表性的道路。新昌学者竺岳兵先生于1984年首次提出“剡溪是‘唐诗之路’”,自此,“浙东唐诗之路”这个概念正式形成,并受到学界认同,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打造“浙东唐诗之路”。传统意义上的“浙东唐诗之路”,以钱塘江经越州(即绍兴)至天台为主线。天台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和精华路段,据文史学者安祖朝先生考证,共有300多位唐代诗人来于此,并写下1300多首歌颂天台山的唐诗,可见天台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的特殊意义。

(一)“浙东唐诗之路”的内涵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文人的山水走廊,不仅有唐诗,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竺岳兵先生将之理解为七大底蕴,分别是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祥地、佛教中国化的中心地(天台国清寺、新昌大佛寺)、道教的中心地(天姥山)、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以及士族文化的荟萃地。这七大文化底蕴诠释了“浙东唐诗之路”的真正底蕴所在。这是一条集唐诗、山水、艺术、宗教精神和合的文化综合道路。在此影响下,浙东区域形成了以“唐诗之路”为中心的本土文化。如嵊州举办国际书法朝圣节,以纪念书圣王羲之,并修建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墓”,开展万人咏剡唐诗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和纪念性建筑物构成了“唐诗之路”上独特的文化景观。

(二)天台与“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渊源

图1 天台宗教文化景观

图2 天台唐诗文化景观

图3 天台和合文化景观

天台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便是佛道双栖的灵山圣境,素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称,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都创于此。唐诗仙李白在《琼台》中曾写道:“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道出了天台的独有魅力。天台与“浙东唐诗之路”的联系是密切的。天台素有“十地之称”,与宗教渊源深厚,是儒释道三教融合之地。其中唐代多位诗人曾创作关于国清寺(天台宗发源地)的诗句,如陆龟蒙《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李白《兴唐寺》、刘昭禹《冬日暮国清寺留题》等,这些诗人或礼佛禅修,或探幽揽胜,完成了诗路上唐诗文化与宗教精神的高度融合。同时,天台山作为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三次游历天台山的经历,再一次证明天台在这条“古代旅游线路”上的特殊性。从某一角度来说,“徐霞客之路”应该是对“唐诗之路”的继承,天台是两条线路重要的重合之地,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以徐霞客为原型的人物雕像已然成为天台本土的“旅游形象大使”文化景观。通过对历史元素的提炼,加以创造性的物化,天台逐渐形成一条本土化、地域化的文化与旅游结合之路。

二、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本土文化景观

(一)本土文化

关于本土文化,可以理解为一种地域的、本土的、当地的文化类型,是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影响下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的体现。它是地方文化标志,具有独特性。历史是本土文化的核心,所以它具有历史传承性,同时也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变化与发展,这两者形成了本土文化的基础。本土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内容,如物质载体有建筑、雕塑等,精神文化如宗教、民俗等。

(二)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所有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包含文化、地域、物质性内容,反映该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可分为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物质景观属于有形要素,如古建筑、景观小品等;非物质景观属于无形要素,包含人文风俗、宗教信仰等。文化景观类型可分为城市文化景观、园林文化景观、乡土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建筑装饰文化景观五种类型①。文章将从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个层面分析天台文化景观。

(三)天台本土文化景观类型

在“浙东唐诗之路”影响下并经过岁月的沉淀,天台形成一条具有浓厚历史底蕴、显著地域特色、独特当地魅力的文化景观道路。文章将从佛教文化景观、唐诗文化景观及和合文化景观三个方面,基于物质及非物质载体,对天台本土文化景观进行详细分析。

1.宗教文化景观

唐朝是儒释道三教从产生冲突到初步消解直至逐步融合的最明显的变化时期。宗教融合文化在唐代诗人身上表现也十分明显,如温庭筠,就是集儒释道为一身的晚唐诗人。这种宗教文化思想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浙东唐诗之路”区域上的宗教文化景观。天台是我国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典型代表,有着“佛道长期并存、三教互融”的文化格局。

从佛教来看,天台宗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宗派。千年古刹国清寺是天台宗祖庭,拥有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景观,可用“清、奇、古、幽”来概述。其中佛寺建筑、园林植物、佛像、碑刻、摩崖等都是物质化的景观元素,营造出国清寺浓厚的佛教气息。同时,国清寺三贤殿内供奉着“丰干、寒山、拾得”三位诗僧,殿外传颂着“和合二仙”的故事,形成了国清寺无形化的儒释道文化景观。儒学方面,据台州地方史志记载,南朝高士顾欢首开天台山个人讲学之风,他开馆讲授儒家经传,培育了大批人才,对天台山文化的发展有启蒙之功。故天台自唐以来,儒学人才甚多,天台孔庙便是儒学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的物质文化景观的承载物。孔庙体现了天台尊儒的思想,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体现了儒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天台也盛行道教,从隋唐五代起,便以天台桐柏宫为中心。在唐代诗人中,以“桐柏”入题的诗歌颇多,如李白《题桐柏观》、孟浩然《桐柏玉霄峰》等,都在弘扬“唐诗之路”上的道教文化景观。天台本土文化与宗教文化渊源深厚,有“和合二仙”的故事,有刘阮遇仙的传说,有活佛济公的事迹,这些文化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天台本土文化的脉络,已发展成为具有天台本土特色的宗教文化景观。(图1)

2.唐诗文化景观

唐诗是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元素是“浙东唐诗之路”上最厚重的载体。天台以“唐诗为媒”,深入挖掘唐诗资源,修复唐诗古迹,将唐诗文化与景区规划相结合,将空间布局与文化传承相连接,打造唐诗文化景观聚集地,“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天台县研究制定《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工作方案》,紧紧围绕“一廊一道一馆三小镇七基地”,将唐诗元素进行创意物化,彰显诗路文化的历史底蕴。

路廊文化景观,搭配天台小和尚特色景观小品,并引用唐文学家陆龟蒙诗句“松间石上定僧寒,半夜楢溪水声急”,为该道路景观命名为“松间石上”,营造幽静的氛围。驿站文化景观,将主立面墙改造成一面唐诗拼字墙,连同小和尚雕塑元素形成统一整体,并引入孟浩然诗《寻天台山》“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将之命名为诗意的“窝坑驿站—翠微云宿”。“云端·唐诗小镇”石梁镇文化景观,石梁是唐代诗人云集之地,空间规划中将唐诗元素与人文景观、休闲旅游、居民生活融合,主要表现在物质载体的文化景观中,如诗人雕像、景观小品、建筑等,营造出浓郁的旅游氛围和唐诗文化风情。(图2)

天台唐诗文化景观从物质化的角度对“唐诗之路”进行创造性地改造,最具特色的是天台以北的“唐诗小镇”和天台以西的“寒山小镇”的文化景观建设。创建唐诗之路体验中心平台,切身感受唐诗文化的魅力。同时,天台也在极力开展“唐诗进校园”等活动,以非物质化形式将本土文化进行延续和传承。梦回唐朝,诗路觅踪,以唐诗为载体,重塑文人墨客心中的唐诗文化圣地。

3.和合文化景观

所谓和合,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天台学者何善蒙认为,和是内在的状态,合是外在的结果,由此,和合便构成了一种由内而外的关系。天台山是和合文化的发祥地,“浙东唐诗之路”也是一条和合之路。寒山与拾得两位诗僧便是天台和合文化景观的物化象征。

文章以内外性来分析天台和合文化景观。从内向性来讲,主要体现在天台儒释道三教融合,和谐共生的宗教文化;由此,和合之风在天台民俗人情上也已展现,如“和合家风”的延续,居民开展家风家训书画展、绘制家风文化墙等,都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景观;同时,和合之风也融入了校园文化之中,构建“和合课程”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而外在性的和合文化景观则更为直观,最具代表性的是和合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划,既有和合人间文化园,又有休闲旅游养心谷地;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沉淀,也有本土当代文化的结合。天台和合文化景观有和合圣地碑、和合特色走廊、和合广场等物质景观。(图3)

三、结语

天台本土文化是“浙东唐诗之路”渊源下的文化延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诗路上的唐诗、艺术、宗教文化与其目的地天台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两者相互渗透并整合成天台地域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是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是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天台本土文化景观可以说是一朵正在绽放的奇葩之花。文章在作者实地调研及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做此浅显的分析,希望能对天台文化景观的继承、保护与发展、利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注释:

①吴庆洲.文化景观营建与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