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背景下“材料构造与创作”课程的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4-05-04

刘星

(中南民族大学 美术学院,武汉 430074)

一、“互联网+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探讨

自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也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和发展战略,专家们认可“互联网+教育”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理念上,互联网扁平化、去中心化和自组织性对课堂边界的化解、对师生关系的重组,使教育者们逐步提出个性化学习、体验式学习、协助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教学理念,强调互联网所创造的教学平台、集聚的教学资源,以及其多样、互动、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将使学生们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自主探索者,而教师则需变知识传授的“教”为知识建构的“学”。模式上,更是通过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崭新的教学方法,重构了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

二、“材料构造与创作”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不断变革的教育环境中,“材料构造与创作”课程源自我校美术、设计类专业均开设的“材料创作”课,是高年级学生在熟悉各专业常用材料和艺术语汇基础上,用综合材料进行艺术或设计创作的一门实验课程。在2013年重修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之际,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将“材料创作”修改为“材料构造与创作”,一来在课程中增加环境设计专业材料构造对创作的支撑,二来将“材料—构造—创作”相融合,在课程中完成从“认识材料”到“构建材料”到“创新材料”的认知与实践过程,从而将学时从36扩充至64,开设于第七学期。

图1 课程设计思路框架

课程受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应用材料与信息研究所《材料悟语》系列教材的启发,其中,2007年版教材将设计师对材料的理解和应用总结为从“物语”到“悟语”,最终化身为“吾语”的过程,并用这三部分来组织教材的编写。我校环境设计课教学团队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并让课程形成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创新的有序进阶。但在调整大纲后的早期教学中,每个环节均面临着各种实际问题。

(一)理论环节

理论环节最具体的问题即教材选择。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装配式工业生产、3D打印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装饰材料的技术变革和材料更新的速度,绝不亚于工业革命之初。因而,有哪一本教材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持续补充和更新材料市场的动态与趋势?目前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教材出版模式似乎已决定了高校教材的滞后性。另一方面,因环境设计专业所需了解的装饰材料种类之多、构造之复杂、案例之丰富,也决定了该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体系仅靠教材——即一本书,是很难全面且清晰展现的。

(二)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最具体的问题是去哪些市场参观。以武汉市为例,一座城市的建材市场要么位于环境相对嘈杂的商业街区(如汉西、小东门),要么在环境更舒适的大型商业建筑内(如居然之家、金盛国际家居)。在有限的参观学时内,是该带学生去嘈杂但产品更丰富的建材街市,还是去更安全但品牌更集中的大型建材商场?加之学生普遍社会经验不足,在市场中与商贩沟通缺乏技巧,导致部分学生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并未能深入了解材料在市场中更丰富、灵活的应用。

(三)创新环节

创新环节面临两个主要问题:如何命题,及如何应对材料成本?首先,命题的原则是要体现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材料创作的特点,并能承接理论环节的“认识材料”和实践环节的“构建材料”。其次,命题决定了材料成本,而材料成本支撑命题成果的呈现。在这一点上,教学团队最早致力于尽可能给学生省钱的原则,鼓励学生们通过废品利用的方式来设计和制作,但受制于材料的可获得性,作品容易七拼八凑,难以在一套合乎逻辑且有组织的设计活动中完成。并且由于前期“投入”不足,学生们不足以珍惜创作,很多来自废品的作品在课程结束后又沦为废品。

三、“互联网+”对“材料构造与创作”课程的再设计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总结,“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成为我团队在现有教学制度框架下去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现有教学制度框架”意为课程性质、授课对象、学时、教学体系等核心内容不变,而试图积极利用互联网工具,优选互联网资源,来重新设计课程的理论、实践、创新三个重要环节。

其中,互联网工具主要为互联网、Wi-Fi、移动终端。从而,在由互联网技术构建的智慧教室中,教师可以开展不受时空限制的、开放共享的教学模式;学生则成为被教师投放教学资源,并在其指引下学会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互联网工具和互联网资源为基础的课堂,使当代高校教师能够更关注方法的教学,并将其设计到每个具体的教学任务中。(课程设计思路框架见图1)

(一)理论环节:利用“材料在线”再设计

互联网资源“材料在线”是我国首个由设计师创立的材料知识互联网新媒体,依托于微信公众号“材料在线”,现已聚集粉丝超过10万。自媒体文章除介绍建筑装饰材料和优秀设计案例之外,还有网络直播栏目“设计师看”“材料商说”。除公众号服务,“材料在线”依托网络进行众编,自下而上,高度结合市场,现已出版材料手册《设计师的材料清单》建筑篇、室内篇,全面且清晰展现了对设计师而言非常实用的材料知识。除此之外,“材料在线小材宝”(小程序)是“材料在线”未来迈向材料电商平台的重要工具,设计师可迅速查找不同商家及案例,同时发布具体项目材料需求。相比于传统的教材,从设计师角度出发,用互联网新媒体整合材料理论、市场、项目等多方资源的新型知识平台,完全可以直接引入高校课堂,以解决在理论环节选择教材时难以求全、求新的问题。

课程设计上,教师用提纲挈领、分类总结的方法,重点介绍设计师材料清单的基本类型和每个大类下最基本且常用的材料。通过标准模块:材料简介、材料性能及特征、产品工艺及分类、常用参数、价格区间、设计注意事项、施工及安装要点、品牌推荐、经典案例等,让学生们反复研习上述模块,了解基础的建筑装饰材料,熟知以上重要方面,并能举一反三,从而将来遇到新的材料,也能快速了解和应用。

(二)实践环节:利用“淘宝网”“篱笆网”再设计

互联网资源“淘宝网”作为我国最大的电子消费平台,已入驻大量建筑装饰材料商家,林林总总、品类丰富。通过加入淘宝网的市场调研,学生们不仅能够查搜到来自全国各地、品类齐全的材料商品;同时,通过淘宝旺旺的交流,学生们可以更自如地咨询、议价,甚至拿到材料样品。“篱笆网”是上海最大的家庭生活消费平台,其主页上的核心栏目“装修学堂”用有趣的动画短片为大众普及家庭装修的基本常识,现有课程库145集。其中,与装修材料和装修施工相关的视频,可成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直观了解材料应用的网络多媒体资源。

课程设计上,教师宜将线上、线下市场调研相结合。首先,在市场调研之前给学生引入“篱笆网”的“装修学堂”动画课程,让学生在市场调研之前了解常见市场建材在装修中的应用,在生动的多媒体课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环节部分材料的认知。然后,给每位学生分配具体的市场调研任务,例如:铝方通、耐候钢、指接板等,让学生带着目的去了解市场,若实地市场见不到实物,则可到淘宝网搜寻样本。

图2 理论、实践环节收官材料展览

图3 创新环节收官作品“宠物之家”

(三)创新环节:利用“IKEA Hackers”再设计

互联网资源“IKEA Hackers”从命题和材料成本两方面同时解决了创新环节面临的问题。宜家(IKEA)作为全球最大的家居产品供应商,在瑞典民主设计的理念下,提供了非常多价廉物美的产品,且很多产品需买家自行组装。网络上广泛流传着组装失败的案例,但与此相反,一些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民间高手,乐忠于将标准化的宜家产品,通过重新组装或再创造,获得独属于自己的定制家具,并将这些创意成果分享在IKEA Hackers网站。加之,近几年建筑师们开始在展览活动中为爱宠设计房屋,将空间实验和设计创意投身于小动物们,相关命题十分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能激发他们创作的动力。因而,将宜家“黑客”和建筑师设计宠物之家的概念相融合,既能将原材料锁定于价廉物美的宜家产品;又能在命题上突显环境设计专业致力于空间创作,并用设计创造出实用功能的特点;最后,学生完成的作品可通过网络发表、销售或赠予,从而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也可成为有意义的、真正被使用的创意或商品。

课程设计上,教师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设计思维上启发学生,以及教授学生使用可对材料进行切割、打磨、钻孔、拼接等基本操作的实验工具。IKEA基材进场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们先依照产品安装图纸完成一次“正确”的组装,并将材料的各种连接方式进行总结,从而为学生们后面的错用、改装和材料重组提供参考。在设计命题中,规划好材料创作流程,从材料进场到设计草图,再到设计方案,最终亲手制作。从而使学生通过课程大作业的创作,切身体验设计从概念到方案乃至制作成型的完整过程。

四、创新成果与课程实践展望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材料构造与创作”课在与互联网工具和具体的网络资源深度结合后,教学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理论、实践、创新,分别凝结为一套任务书。概括而言,理论环节结束后,每位学生将被分配一种具体的材料去学习、了解,并用PPT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和分享汇报。实践环节的重要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设法获取被分配材料的实物(样品、原材料、模具等),并能读懂相应的构造做法和设计手法,然后用节点模型的方式制作呈现,该环节结束后可将教学空间转变为展厅,分配一定学时组织学生们相互交流参观(图2)。而在创新环节,学生们将以3~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构思、设计和创作,最终每个小组完成一件材料源自IKEA的“宠物之家”实物作品。(图3)

从课堂反馈来看,“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再设计,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装饰材料课在知识、市场和实践创新之间的鸿沟,学生们可在教师引导下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自由构建与材料相关的各种认知渠道;同时,通过互联网理念重新设计的课程,切实让学生们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自主探索者,并将“体验式学习”“协助式学习”等教育理念融入具体的教学任务中,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从教学评价系统的反馈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知识丰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趣”“激发脑力”等。

然而新的课程设计已实施两年,我教学团队愈感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将持续督促高校课堂的升级。首先,如何甄选并引入资源;其次,64学时在日益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撑下已显不足;然后,学生持续搜集和积累的材料实物如何进行利用与转化;最后,针对国家民委部署院校特点,如何针对中国传统的材料技艺展开教学研究。在“互联网+”背景下,美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材料构造与创作”课还有很多可设想和实践的教学创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