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游园会”式教学法与创新思维的培育

时间:2024-05-04

刘璐

(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长沙 410126)

一、创新思维形成的学理分析

(一)创新思维形成的影响因素

人类创新思维形成的影响因素来自三个方面:1.创新技法、知识;2.脑部生理机能;3.情感、个性和意志。这其中有关创新的技巧和知识容易理解,它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构建完成传授,让学生成为一个掌握了创新技法的人。但学生脑部生理机能的提高以及情感、个性、意志的转变则需要克服“从众、畏缩、刻板、无序”的心理状态,在足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条件下实现“思维暴露”才能够实现。

(二)创新思维形成的学理基础决定教学中“思维暴露”的重要性

因为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三个因素中,实现“思维的暴露”才能实现足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才能实现学生脑部生理机能的提高和情感、个性、意志的转变。因此,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是教学中极为重要和有意义的环节,也是最难突破、但最需要突破的环节。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习惯,教师才有机会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实现干预,促使学生的思考能脱离原来的惯性,进入其他思维轨道。

二、课程教学与“创新思维形成机制”的应对:“游园会”式教学法

(一)实施对象

主修《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大学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二)实施原理

1.以喜爱的情感为基础,化被动为主动

“多年前我与妈妈在清明节时去祭拜奶奶,在祖籍地的亲人家里寄宿一日,起床后妈妈问我:‘当年你奶奶就是在这张床上去世的,你会害怕吗?’”。这样的问题询问学生后,学生答曰:“不会”,“为什么呢?”,学生又答:“因为奶奶是我的亲人”。“那如果是不认识的老人家在那张床上去世,你会害怕吗?”,学生异口同声:“害怕”。——此段话是《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中与学生的一段师生互动对话。通过这样的对话,课程希望学生明白:同样是老人,每一个人会因为与她的情感差异而产生截然相反的反应,这就是情感所产生的神奇和强大的力量。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课程突破自我的思维极限,完成“创新”思维的培育,我们认为让其对“创新”工作产生喜爱之情是突破其中困局的关键。

2.“放松”和“竞技”促使个人形成思维暴露

“游园会”是一种带有竞技性的娱乐活动,形式各异、集趣味性与益智性为一体,原本与专业课程教学无关。

“游园会”式教学法不同于以往的“快乐教学”,它不但利用“游园会”中的“快乐”,同时也借助了“竞技性”,两个方面同时为打开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提供了突破口,在如同“游园会”一般的氛围中,在“玩乐”一般的专业竞技中,学生快乐、放松、主动且竭尽全力展示自己有关专业的思考过程,自然形成“思维暴露”,使得教师能够良性且强制性的干预学生思维,促使其形成思维的转轨,最终实现自我思维的突破,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图1)

图1 “游园会”式教学法与“创新思维形成机制”的应对推理导视图

(三)实施方案

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除了一般性的有关创新思维技法的知识体系构建和实施外,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1.“游园会”式教学风格的确立

课程在讲授创新技法的过程中,遵循“游园会”式教学风格,以带有竞技性的游戏形式来安排和实施知识点的传授。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知识的吸收和思维的转变。

“游戏”往往会被认为是针对幼儿、儿童的活动形式。但事实上,“创新思维”的形成意味着改变个人原本的思维惯性,改变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改变其性格。中国有一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成年人而言,是一件比改变江山更难的事情。

因此,面对需要实现“思维暴露”“思维转变”的成年人而言,“游戏”的形式看似简单,但实则是突破自我的关键一环。

2.教学形式的把控

课程教学要加强“游园会”式教学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把控几个环节。

(1)小班化的人才培养

自我思维的转换依靠学生本人往往很难完成,需要教师当堂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而《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原本设定为理论课,以合班上大课的方式进行。但在45分钟的授课时间内,教师无法充分与绝大多数学生获得互动交流。因此,课程及时进行教学计划修改,实现了理论课转为实训课,以“小班”的方式完成授课,教师面对25人左右的学生,加强了教学效果。

(2)一对一的导师制

在小班化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后一对一辅导作业、指导参加设计竞赛等方式,实现个人“导师制”的教学方式。在一对一的交流当中,更加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改善学生的创新技法、脑部生理机能、情感、个性和意志,反思课堂教学的过程控制。

(3)建立创新设计实验室

创新是一个需要氛围的极为复杂和艰辛的过程,课后学生在完善个人作业和参加设计竞赛时,往往呈现孤军作战、形单影只的困境。创立“创新设计实验室”,开设兴趣小组,让从课内点燃创作热情的学生可以在课外的创新实验室的集体氛围中,继续完成创新思维的训练。

(4)引入创新设计竞赛

课程作业采用“发表制”以及“投票制”,通过课堂内作品发表,完成师生间的探讨与投票,这既是对每次设计作品的思路进行展示、讨论、分析和改善自我的机会,也是刺激学生突破自我极限的手段。同时,进一步将社会公开举行的创新性设计竞赛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上,在更强的获胜动力下,完成自我的思维突破。

(四)实施效果的实证性考察

此教学方式自2007年课程实施以来,已实践11年。这期间,通过“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的心理测试对受测者有关创造性个性的四项行为特质(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进行了前后两次测评。在课程第一节课,通过该测试,使学生做到自我了解、对症下药。在课程最后一次课,在确保真实自然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第二次回访测试。前后三年在6个班、共110人中分别展开了两次对比测试,测试结果反映了课程整体训练体系所产生的积极效果:第二次测试的分值较第一次有了显著的提高,其中,110人中有105人分值上升,提高率为95.5%,人均提高8分,提高10分以上的学生有43人,占提高总人数的40.1%。优良等级的变化体现为:良好率从64.5%提高到88.2%,优秀率从2.7%增加到21.8%。

同时,在设计竞赛的获奖数量的对比中也反映了学生整体创新能力的变化,从2007年获奖人数寥寥无几的基础上,到2017年截止,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金犊奖”“设计再造创意大赛”等创新设计大赛中,每年的获奖人数达到15~25人次。

结语

通过课程完成创新思维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不断更新创新技法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学方式的把控也是真正改变学生的关键。“游园会”式教学法在“快乐教学”的基础上,强调了“竞技”,明确了“快乐、放松、竞技”对思维改变的学理原理,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