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环境设计中城市公共微小空间的优化措施

时间:2024-05-04

胡琦

摘 要:城市微小空间是相对大面积空间提出的,主要包含了城市的边角地带、交通入口、部分街道以及居住区邻里空间、园厅等零碎区域。在整个城市中,这些区域规划设计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城市细节是否精致、出色,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建设水平。文章通过对城市微小地段利用现状的分析,提出城市微小地段景观的设计原则及景观营造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城市;微小空间;环境设计;绿化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8-0068-03

The Study on Environmental Design Strategy of Urban Public Tiny Space

HU Qi(Wuhan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Sciences, Wuhan 430000, China)

Abstract :Urban tiny space is made of a relatively large area of space, mainly including urban piecemeal corner area, entrance traffic, some neighborhood streets and residential space, and the office park, etc. In the whole city, the areas which are to create well or bad determines whether the details are exquisite, excellent,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extent of building a c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utilization of the tiny city lots, the paper proposes desig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created of urban landscape small lots.

Key words :city; tiny space; environmental design; greening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城市公共微小空间概述

城市微小地段通常是指遍布城市各个角落、数量众多、随处可见的、伴随各种各样功能空间产生的剩余的、被规划设计者忽视的城市空间边角。这种地段主要位于开放空间的边缘处和城市的线性空间两旁,如街头巷尾、住宅角落、老居民区空地、公园广场边角空间的一部分等。相比于大的集约型公园,这些小尺度的景观空间的使用率往往更高,更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及活动规律。据研究发现,小尺度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为人们的各种自发性行为的发生创建了场所,增加了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加强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

二、城市公共微小空间的范围及作用

在不同的景观环境中,场所承载着人们不同的活动内容,人们的活动内容不同,所需要的场所的形式也不相同。而很多的景观设计者在景观设计时往往忽略了人的因素,从而造成人的活动内容与场所承载活动相违背,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人与车的矛盾加剧,公共空间被占据,人与人的淡漠关系得不到改善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导致景观场所的失效与荒废。

(一)城市边角地带

城市边角地带是指遍布城市各个角落、数量众多、随处可见的、伴随各种各样功能空间产生的却是剩余的、被规划设计者忽视的城市空间边角。这些边角空间主要分布于城市线性空间的两侧或大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边缘,如街头巷尾、住宅角落、老居民区空地、公园广场边角间的一部分。城市边角地带景观设计注重实用价值,空间景观尺度宜人,便于人的交流。另外,发生在城市边角地带上的活动通常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审美要求。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

城市道路交叉口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其社会属性,也有自然属性,它的功能不应该只局限在其原本的自身属性上,更应该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营造景观的美学效应产生积极的影响。城市道路交叉口景观设计一般分为两类,即普遍无独特景观要求交叉口和特殊独特景观要求交叉口。对于普遍无独特景观要求交叉口来说,主要起到的作用是作为城市交通的一部分,通过和城市的路网、公共空间等相结合来构成整体的城市环境空间;对于特殊独特景观要求交叉口来说,常常通过在交通岛、分割区进行景观设置和营造,比如雕塑、喷泉、文化性小品、标志性雕塑等,使之成为打造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甚至和大面积的广场一样可以作为景观节点,为人们提供休憩、观赏、娱乐的空间,在整体城市环境景观的意义上也非常的出众。

(三)城市街道

城市生活性街道中的主要活动兼具移动行为和停留行为,这种街道侧重于对人的关怀,注重人车分流、盲道布置以及绿化,尤其是强调对步行区域的设计:通常具有足够宽阔的人行道,道路两边有遮阴树,沿途设置有公共座椅或小型林下广场。城市商业街道中的活动类型以停留行为为主,步行商业街是城市街道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的合理布置,为人们创造安全舒适、轻松便捷的购物环境。由于步行商业街功能的多样性,其景观营构也具有多样性。由于商业街内的主要活动是停留行为,所以比较成熟的商业街会通过对街角、街道突出或内凹的区域的精心设计,使其成为视觉兴趣点,也为人们提供了驻足、儿童玩耍、休憩、表演的场地。

(四)小型休闲活动场所

此处的小型活动场所主要包括三类:邻里单元、园厅及街厅。现代城市居住区,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往往注重绿地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为居民提供交往活动的小的休闲活动场所的营造。仅追求环境景观的商业价值,而对居民的行为特征、活动规律以及感知需求重视不足。只注重大的景观环境效果,省去特色设计和一些必要的细部设计,缺乏宜人的空间层次,令人只可远观不可参与。

三、城市中微小地段景观设计途径与方法

(一)纵向发展,复层利用

“层”结构,在自然景观中较为常见,如梯田,叠落的瀑布、参差不齐的河岸等。层次,具有加深景深、调节情趣、打破平庸、增加植被、扩大空间、有利分区、促进交往的作用,更能有效地创造场所和节约用地,可以将平直的单一序列改变为垂直的复杂序列。目前我国城市景观营构多为平面发展,缺少立体,对空间的利用也比较单一。而城市中微小地段分布广泛、占地面积小,地面的绿化空间相对较小,不可能大面积地营构景观。纵向发展,复层式营构景观不仅可以增加绿化面积,还可以破除平面上绿化景观结构单一的弊端,形成立体景观。城市中微小地段景观纵向发展,复层式营构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屋顶花园:在屋顶花园营构景观与在地面营构景观的原则相同,但由于屋顶的承重、防水等问题,屋顶花园营构应以建筑结构为依托。

垂直绿化:过街天桥和立交桥、灯柱、立柱随处可见,这些竖向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也是景观竖向设计的重要场所。例如,对于桥体的景观设计可以仿照建筑面绿化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布置人工种植槽,丰富桥体层次;对于立柱、灯柱等结构,可以选用攀岩植物进行绿化,形成绿柱,也可以将广告、花篮与其结合,增加竖向景观内容。这种见缝插针式的景观营造对于增加城市绿化、改善城市形象意义深远。

复层式景观:在小地段营构景观时,可通过营造上升或下沉地形,设置眺望台、悬台等形式营造复层景观,也可以借助玻璃等材料制造“险境”,丰富空间形态,扩大空间容量。

景屏:不同形式的景屏可以起到分隔空间和造景的功能。对于纵深较大,或缺少垂直绿化的庭院来说构造简便,值得尝试。采用一定形式的景屏作为隔景手段,既用料不多,又实施简便。

(二)传统造园手法借鉴

中国传统的风景园林,多系私家园林,且大多是按退隐士大夫的个人欣赏爱好来营造的。总体上看,传统园林一般面积较小,可容纳游览的人数少。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园林空间相当于室内起居室的室外延伸,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也被移到室外的亭、台、楼、阁之中,与环境融合在一起。这些都为当代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在畅神、愉悦方面,仍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目标,而且也符合美的规律。值得肯定的是,在形、景、境、情方面,传统与现代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当属同质关系,在具体手法的运用方面,又是异形同构关系,可谓根脉相连。在城市微小地段的造景中,可以借鉴传统造景方法,仿诗意构景造境。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将无限的自然之境收于有限的空间之中。

(三)界面转化

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建设而成的城市广场、市政道路、建筑的立面等具有确定形态的人工产物属于硬质界面;由植物、水等物质构成的没有确定形态的自然产物属于软质界面。硬质界面和软质界面由于构成元素不同,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相同。所以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中,应注重两者的有机融合,缺一不可。

在城市微小地段景观设计时,要分别注重硬质界面与软质界面的相互渗透、软质界面对硬质界面边界处的渗透,模糊界面之间的边界,去掉明显的界限,使得整体空间的室内到室外有机融合、彼此关联、互补共生、内外兼顾,从而使形与空间的无限延伸感和有机生长运动感得以充分体现。为达到上述目的,在边界和界面处理上,常采用交错、重复、咬合、穿插、叠落、起伏、不完形、模糊含蓄、因子渗透等不确定性处理方法,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深远感,以及形的信息含量。在日常生活中,边界和界面,为我们提供视线的穿越、心理的跨越以及行为的依靠和方向识别与诱导。例如,路边、墙边、步道廊、水边、岸边、阶台、高架的人行步道等,常常是人们集注视线和流连忘返的体验场所。既有功能适用性,又有艺术欣赏性,如能进行适当的处理,将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

(四)仿诗意构景造境

山水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对于意境追求的真实体现,强调的是艺术哲学中的言志缘情。把主体情感体验赋于客体之中,这种心灵外物化和外物心灵化后得到的是情景交融的审美趣味。在微小地段进行景观营构时,利用光的原理增添景观的趣味性,这种亦真亦幻、真假相依的景象不仅对景观空间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还丰富了景观的空间层次,深化了空间意境。如果景物本身就有一些造型,那么,借助于光这一媒介,倒影还能形成独立的景观,同样,反射原理也可被应用到城市微小地段的景观设计中。

(五)借助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泛指在城市公共空间(如街道、广场、临时建筑等)中出现的,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面向公众并由公众自由参与的环境艺术创作。传统的公共艺术有雕塑、小品、街道家具、广告、绘画等。近年来,一些艺术家不满足于有限的画布、画室、画廊创作,也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形式,而是走向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以路面、墙面、地面、甚至是运动的汽车以及人体等作为载体,进行绘画、雕塑、艺术装置等创作活动,为城市环境增添了新的活力。有时候公众也可以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艺术之中,进行涂鸦、绘画、标本制作、人体彩绘、行为包装等艺术造型设计。在这里,他们既是艺术活动的体验者,也是公共艺术品的创造者。公共艺术的类型颇多,诸如三维绘画、墙画、汽车广告、人体行为艺术、公共装置、大地艺术、城市雕塑、广告牌、影像屏幕、庆典等等,都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可以说,凡是出现在公共空间中,直接面向公共观赏,并进行文化和意义交流的艺术作品,均可称为公共艺术。

不言而喻,公共艺术面向公众而发生,因而具有更接近百姓生活、更具人性化的特点。公共艺术开放、共享的特性,可以使公众身临其境、身处其中,甚至亲历亲为地进行创造,因而更具时空上的现实性。由于公共艺术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其内涵的包容性又很强大,因此,近来在国内外都很流行,也涌现出了一批很有创意的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奇妙感。从本质上来说,环境艺术本身就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可以说是大众艺术、场所艺术、行为艺术、生活艺术的综合,它能使城市精神形象化,也是传递城市文化的一种意义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良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就像在冰冷的水泥丛林环境中添加的调味品和活化剂。可以缓冲、调节人们的紧张情绪,提升人们的精神状态。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决不亚于高雅的庙堂之作,因为它更具生活性、人性化,也更具有情趣性和易读性,既便于传播,也容易滋生教化感,在公共环境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因其可以随时更新,因而也具有与时俱进的可再生功效.一度风靡全球的“大黄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城市微小地段的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展现行为艺术与公共艺术营构景观,借助一定的道具行头、扮成各种历史人物的造型,用凝固的肢体语言,伪装成活体雕塑,吸引游人的眼球,调动人们的视觉集注和行为参与,藉以娱乐公众。其行为目的包括历史记忆、人物特写、慈善捐助、生活启示、滑稽、幽默等。与此相类似的是以卡通形象安装在公共空间中,增加一种艺术气象,引起人们的好奇。这类公共艺术,类似雕塑,实非雕塑,是通过形与色来表达的。

四、结语

中国景观设计受到“以小见大”“天人合一”影响,景观设计讲究顺应自然营造景观,充满着东方哲学思想。西方强调的是征服自然,追求几何形式、对称形式有序的景观,体现了西方的精神与价值。不管是在什么区域,景观设计的人文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应当具有地域性,这实际就是对精神文化认识的过程。所以,在追求城市园林微小地段设计的空间形象和景观享受的同时,更重要的应当体现出设计所具有的土地功能和人性关怀,通过对设计的文化和精神的再次认识,将设计所具有的文化和精神特征与艺术形式相结合融入到城市园林设计中,才能使微小地段景观设计在城市环境中更加完整地表达与运用。

参考文献:

[1]于斯惟.生态主义理念景观设计的发展与应用[J].现代园艺,2016(02).

[2]宋岩.园林设计中加入水景一点心得[J].住宅与房地产,2015(28).

[3]刘晓光.景观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4]邓凡,编著.透视城市综合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5]朱军.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建设[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