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贾樟柯电影中的纪实特点

时间:2024-05-04

王栋 朝克图

摘要:贾樟柯是我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了影片《小武》《站台》《三蛱好人》《天注定》《山河故人》等,其电影的叙事风格和纪实性特点已初见端倪。在他的电影中纪实性一直被贾樟柯秉持,创造了特色鲜明的东方美学风格的电影新语境。画面中突出镜头的真实感,还原人物与所处生活环境的有机联系。突出画面的构成元素,看似松散的情节却又很深的隐喻性。

关键词:纪实;长镜头;景深;场面调度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5-0123-03

法国后现代电影理论家巴赞,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理论,并发表了著名的“照相本体论”,对蒙太奇理论进行批评:他认为蒙太奇破坏了电影的纪实特性,只有运用长镜头的拍摄方式,才能更接近电影的本体语言,才能使电影更加接近现实。长镜头是指时间较长的镜头。如果说蒙太奇主要靠镜头间的组接来创造时间和空间的话,那么长镜头则是通过对演员的调度或机位变化进行影片的叙事和表意,通过画面中形成不同的构图和景别,还原电影的真实性,长镜头还有一个含义是“空间镜头”,将景作为“火”这个元素的活动空间,通过前后景的“远景深”处理,从视觉上拓展观众的视线,达到借景抒情的作用。贾樟柯,曾被西方评论界认为是东方的“巴赞”其电影语言和巴赞的电影理论相近,被誉为中国当代作者电影中最具纪实风格的导演。从影片《小武》开始,他便尝试记录风格,强调镜头段落式的拍摄方法、尽量用自然光创造的真实感,对于一些场景更是采用了“肩扛式”的手法,通过客观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遭遇反映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他的多部电影将山西汾阳县作为创作的母体,表现了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中国小城的社会面貌,真实再现了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习惯的变化过程。贾樟柯的电影成为了与国外跨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使得西方观众更全面的感知和体察中国,贾樟柯喜欢用长镜头,通过景深控制、场面调度、符号美学、确保电影画面的稳定,画面的违和感比较强,执着地描绘个体体验和当下社会。他很少用长焦距镜头,尽量用大景深,这样会细细地呈现人物所处的环境特征,这样会细细呈现人物所处的环境特称,创造一种电影纪实风格的诗意化表现。

一、长镜头的随意性和隐喻性

贾樟柯的电影里的长镜头运用,不同于其他导演的长镜头风格,其原因是他的长镜头很有强的随意性。有一些镜头不用三脚架,不在意画面质量,例如电影《山河故人》中出现了一组手持DV拍摄的煤车脱困的影像,一辆破旧的运煤车被陷入泥泞中,汽车发动机在拼命的嘶吼,整个车体发生了严重倾斜,周围是很多围观的群众。随时可能翻车,该场景由很多个镜头组成,有拉煤车司机的镜头,有周围老百姓的镜头,还有整个场景的镜头。通过这些镜头的不断变化,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视觉上的震撼,这组镜头是时代的缩影和见证,贾樟柯不仅关注人的世界,也关注时代环境,煤车的出现是社会变迁中,表现生存状况与时代的压抑的一种物象符号。贾樟柯喜欢使用记录的方式来推动故事的发展,看似漫不经心的故事情节,其实都是环环相扣,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电影的最深处。但是,阿巴斯习惯于在剧本中把故事情节安排的十分紧凑,通过情节的刻意安排来达到一种好的观看效果。在电影《小武》有一个街头采访的镜头,这让观众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纪录片,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街头采访的效果很好,十分自然的融入到了电影故事情节当中。在电影《天注定》有一个镜头十分经典。为了欢迎煤老板的到来,很多的人民群众列队欢迎,场面非常非常宏大,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此时贾樟运用长镜头展现群像,这组镜头有点迎接国家领导人的意思,达到了反喻的意义。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贾樟柯在故事情节安排上十分的独特,他认为,故事性的电影可以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以纪录片的形式来表现故事情节很强的电影开创了我国电影史上的先河。

二、场面调度弱化摄影的痕迹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场面调度是电影艺术中十分常见的处理方法。作为国内一线导演,贾樟柯十分善于运用场面调度来组合画面,进而达到接近真实的艺术效果。场面调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种是摄影机位置的变动,另一种就是演员位置的变动以及外观造型的变化。导演可以要求摄影师不断变化摄影机的角度和位置来形成不同的画面。同时,还可以变化演员的位置来适应相对应的场景。贾樟柯在电影作品中运用了一系列娴熟的场面调度进而获得很好的画面效果。在电影《小武》中通过场面调度的镜头很多。其中有一组镜头:小武向警察询问呼机上的信息内容。警察拿来给他看。在得知不是“女友”发来的信息而是天气预报之后,画面将调度警察自画左出镜,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小武的一些表情和动作,这样就能把小武前后的表情以及内心的反差更好的表现出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获得了观众的认可。通过电视屏幕机表现了小武的失望和惆怅的表情,这个镜头时间很长,随后小武无奈的转动身体去看屏幕里自己的身影,此时镜头慢慢移动至电视机入镜。而后是固定拍摄。这几组镜头虽不复杂,但通过巧妙的场面调度,突出了小武被抓的社会影响。因为小武是背对镜头,也暗示他没有足够的信心面对镜头。《山河故人》也是贾樟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该电影中很多的镜头也使用了画面调度。影片中有一种镜头是梁子等出现在黄河边,导演借助三角关系场面调度弱化摄影痕迹,三角关系实在没有什么新意,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导演的巧妙安排,这组镜头是片子一开始,赵涛和晋生,打趣的一句台词,我和你究竟是“几何问题还是代数问题”,通过场面调度,这三人约见黄河边出现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场景,它可能是导演体会到竞争关系最早的一个契机,贾樟柯试图通过建构一个梁子与晋生对望的关系,来展现大时代进程中J人与人阶层的分化所形成的对望,两个关系很好的人,最后很难坐下来一起吃饭了。通过这个画面的处理,更让观众强烈的感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下普通民众的真实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整体社会的现状,引发了观众深入的思考。贾樟柯的头脑中装满了各种调度方案。在贾樟柯的电影中,虽然画面不断的变化,但是这些画面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都能通过自身的变化来反应出理想的画面效果。由此可见贾樟柯是一个有远见有敏锐及洞察力的导演。

三、景深控制使画面逼真再现

电影是仿生学,用镜头模拟人的视线,在表述事件的过程中,它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要求尽可能的还原看到的一切,包括全景、远景、和前景的尽可能清晰。以全景为例,把环境作为一个角色参与到影片叙述中去,希腊导演安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永远的一天》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导演通过远景深在美学和技术上的娴熟。无论是勾起主人公对已故妻子思念的“海边”、还是在主人公将一个偷渡到希腊孩子送回母国的“边境”通过远景深控制,将观众的目前吸引至远处,增加了画面的诗意,贾樟柯《小武》的末尾段落,小武被带出派出所,民警有事要办,便随便把小武拷在小城闹市区的电杆上,群众争相围观小武。贾樟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原本没有打算安排群众围观,但在拍摄过程中群众因好奇而围观并可作为观众视角的补充。此时的景深表现突出远景,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来看这个在影片中很有“人情味”的小偷。一方面保持时空的完整性,一方面使得段落叙事更加完整和流畅,塑造了真实感,达到纪实表现的目的。通过控制景深将画面中点对点的关系对接成了人与人交往的那种不确定性。贾樟柯电影通过景深控制增加了画面在真实性。

四、诗意与虚构纪实

在电影中纪实性和诗意似乎很难共存,比如说纪录片,过于真实质朴。很难在写实主义中加入作者的个人化的情感和诗意表现,有时通常是在某一个画面中有一定的抒情意义且不具有永恒性。然而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够达到抒发作者深刻思想的目的,具有文学作品一样的长久的余味。尽管从形式上看贾樟柯执导的电影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慢节奏的纪录片,但是这些电影并没有摒弃故事片基本的特征。依然可让观众感受到故事与情节。贾樟柯导演的很多的电影往往艺术和文学气息比较强,并且这些艺术气息和文学气息都不是刻意营造的,而是通过场面调度自然流露出来,十分的亲切自然,毫无突兀感。在贾樟柯的另一部电影《三峡好人》中,很多的镜头都能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和文学的气息。韩三明是电影的主人公,他来到一个十分凌乱的工地上,看到了一个驼背的老者在那捡破烂,韩三明则深情的望着这篇废墟而缓缓的传过去,再配上一些特定的音乐,让观众仿佛感受到三明走过的不是废墟,而是一片“沃土”。我们可以肯定这一点是作者的虚构。此外,该画面还深刻的反映出了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一个孤独的老者独自在一片废墟上捡废品来维持生计,这样观众深切的感受到底层弱势群体的无奈和艰辛。诗意可以是美好的,也可能是凄惨和冷漠的。随着韩三明缓缓的走过废墟,就像观众自己在走过废墟一样,默默的看着孤独的老者在那苦苦挣扎,但是自己却不能为他做任何的事情。这一组镜头模拟观众的视点,引发观众的深思另一方面:贾樟柯以一种“虚构的纪实”来定义它。另外一点,中国电影对声音的运用不够广泛,而在贾导的电影《山河故人》里,音乐的运用,非常有特色。对电影的“纪实”性帮助很大,例如,影片中叶倩文的老歌《珍重》。这是一首十分经典的粤语老歌,曲子十分的缓慢,透露出一丝丝的伤感。《珍重》由于其独特的睦风而没有流行开来,只能成为一首不火的经典老歌。在《山河故人》中,贾樟柯选择使用《珍重》来作为背景音乐,把夫妻之间的分别以及生活的无奈和艰辛通过音乐更好的表现出来,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青春是一些无法留住的人和一些模糊的气味,只要耳朵里听到叶倩文那掏心掏肺的歌唱,你就一秒钟回到了从前,山河不在了,可是好在我们还有可以回忆的音乐,还有故人。音乐构建了一种“虚构纪实”甚至有些地方超过了摄影本身。贾樟柯电影的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通过不真实的东西来反映真实的内涵。从艺术角度来看,贾樟柯的电影实际上还是属于超现实主义的影视作品。贾樟柯正是通过摄影机和演员不同的造型变化而获得了很多非现实主义的镜头,但是,贾樟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这些非现实主义的镜头通过各种方式组合起来,变成了现实主义的画面。这些单纯的镜头看起来十分的突兀,但是组合起来却有着极强的违和感。在《山河故人》中,关刀少年的形象十分经典,关公刀代表一种义气,一种坚持.有些人变了.有些人_直在坚持,贾樟柯自己的解释是,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拿着刀的人物,但是如果一个少年拿着一把关刀在大街上流浪为给人_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他认为,关公是侠义的象征,有些人变了但有些人却一直在坚持,观众这个角色的出现与影片的漂泊主体很相衬,让人感觉到一种行侠仗义,但是确为生活所迫的无奈之感。其次出现了飞机:飞机的出现完全是虚构的,这也体现了贾樟柯电影的最科幻的一面。贾樟柯通过虚与实的结合。将纪实作为一种科幻式的解读,使电影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飞机坠毁的画面带观众打来了极大的视觉震撼,引发了观众对于现代发展背后所隐藏的危机的思考。现如今,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很多的飞机坠毁事件,每当出现飞机事故的时候,人们都不禁想起了《山河故人》中的飞机坠毁事故,感受生命的脆弱。总体而言,贾樟柯试图用“虚拟纪实“揭示”现实感”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的热点话题,引起观众对社会热点话题的思考和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结语

贾樟柯以他个人化的思索,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情怀,又吸收现代电影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深沉忧郁又不失诗意的风格,使中国电影受到国际影坛的关注,并且形成了典型的作者电影风格。他利用一些特殊的电影创作手法突出了电影纪实性特点,其中包括了_景深控制、场面调度、长镜头的随意性和隐喻性、虚构纪实等。贾樟柯的那些看似像纪录片一样朴素真实的电影不光是当代的社会生活变迁史的见证,而且为社会学和人类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形成了新纪实风格的作者电影。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