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游戏的吸引力研究及其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4-05-04

王川

摘要:艺术设计课堂中学生对游戏的痴迷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向游戏学习是提高教学过程吸引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游戏可以模拟人类中的竞争和互助;能够实现参与者的成长和心里满足;游戏进行时过程相对自由;进行游戏的代价较小。而艺术设计本身就具有游戏的特性,艺术设计教育可以通过在授课过程中加入竞争和互助机制;提高学习效能感;设立多种学习途径;降低学习代价的方法来提高自身的吸引力。

关键词:游戏;艺术设计教育;吸引力

检索:wwW.artdesign.org,on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2832(2016)05-0131-03

一、前言

当前,在艺术设计院校中,学生课下甚至是课上玩游戏的现象非常多。学艺术设计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感兴趣,客观上更容易被游戏所吸引。经过笔者调查,大部分艺术学生在课下玩游戏的时间远远超过课下的自学时间。甚至有些学生在上课时也会拿起手机或平板电脑玩游戏,一玩就是一节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些学生在下课后并不玩上课时玩的游戏(因为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性能还远远比不上宿舍内的个人电脑),上课玩手机游戏纯粹是为了消磨课上“无聊的时光”。艺术设计教师采用了各种手段和方法,甚至无奈制定了许多相应的纪律和规则,但是除了使课堂弥漫着对抗的情绪外,似乎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许多艺术设计教师都有这样的疑问,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的吸引力为什么如此之高,游戏真正的吸引力在什么地方?能不能将游戏中的精髓运用到艺术设计的学习中来以产生同样的效果?

二、艺术设计教育向游戏学习的现状

当前关于艺术设计教育向游戏学习的研究比较少,而游戏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则较多。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心里学角度向精神医学角度的实证研究,而国内则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中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医学等方面的研究。如《教育:向电脑游戏学习》中,作者阐述了游戏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学分析》则从心理学的角度重点研究了游戏吸引力的心理构成原因,并提出了如何解决的意见;《探析游戏吸引力及其对教学的启示》从理论上分析了“网瘾症”的成因及其心理学上的概念分析,并提出了克服网络游戏成瘾的方法;《“玩学合一”的快乐数学课——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游戏学习法教学片段》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在初级教育中将游戏与教学环节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实践尝试;《利用游戏化学习进行自主探究》则从一款教育机构推出的教育游戏软件出发,从学生应用游戏化学习的背景、实施过程、措施等方面来探讨如何让学生利用游戏化学习进行自主探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当前相关研究已经开展了一部分理论和实践的内容,探究游戏与学习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已经成为了研究人员的共识。然而纵观研究的内容来看,大部分的研究还仅仅是停留在教育与游戏的表层关系上,提出一些硬性的方法和规章制度来解决问题,而对存在于所有游戏的内在深层次挖掘以及如何将游戏中吸引力的本质运用到教育中,还是相对的研究空白。电子游戏只是所有游戏中的一种,而游戏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只是这一研究方向的表皮和外因,真正“闪闪发光”的是游戏内在的吸引力这一内因以及将其用来对教学过程的运用和改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只注重表皮而不重视本质的研究并加以运用,则好似“买椟还珠”一般,舍本逐末,取舍失当。

三、游戏真正的吸引力在什么地方

(一)游戏的两种属性

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认为,游戏是一种人类在孩童时期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演,是学习未来生活技能的必要的途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游戏是一种人类的本能,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的自发的需求,是人类适应和完善自身物种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方法。第二,既然游戏是人类学习未来生活技能的必要途径,那游戏就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物种的社会属性中的行为,它的发生过程不仅依赖于某个个体的需要,同时还必须由社会关系中的其他个体成员进行参与才能完成。正是这种本能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游戏这一概念自身的发展特点。本能属性是物种的低级属性,是动物性的体现,是物种生存的基本保障;而社会属性是物种的高级属性,是物种向上发展的动力来源。可以说,人类是在游戏的帮助下,才走到了今天,生存繁衍、不断进化。

社会化是游戏的一项重要属性,更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性”。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模式。一种是面向家庭、部落、国家等内部环境下产生的行为,这是一种无私的行为模式,代表着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这种行为模式鼓励合作、倡导给予和帮助,讲究团队配合和共同进步。而另一种则是面向外部环境下产生的行为,这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鼓励竞争、倡导对抗。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必须同时对两种模式进行预演。在这种游戏的内部机制中,既强调团队合作、协调配合,也强调竞争和战胜,用以获得游戏中的角色的发展和进步。正是这种游戏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属性,因此才构成了其强大的吸引力。

(二)实现成长需求和满足感

两种模式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手段和途径,但人类成长的终极目标则是自我能力的提升。如同周星驰电影中的小人物一般,喜剧外衣之下,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产生共鸣的个人成长的心酸历程和能力提升之后的自豪感。每一个参与游戏的人都在不断地追求能力的提升,并从能力的提升中获得满足。但是这种满足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有一条成功的途径以及明确能力提升的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未来生活需求的能力提升是毫无意义的,而无法实现的成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尝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越是低级的需求就越是生理层面上的,越是高级的需求就越是心理层面的。因此,能否满足心理上的高级需求同时可以成功的实现也是游戏重要的吸引力之一。在游戏中通过与其他玩家的互动,我们获得了别人的尊重和需要,获得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可,获得应对复杂状况的信心以及对自身创造能力的肯定。

(三)游戏的过程和途径比较自由

在实现个人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游戏的进行一般建立在相对稳定的规则和相对自由的过程的基础之上。因此,游戏为游戏参与者提供了一种比较轻松自在的参与环境。相对自由的游戏过程不断鼓励着参与游戏的每一个玩家去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游戏方式以达到设定好的游戏目标。而由于完成目标的途径较多,客观上更提高了游戏本身的吸引力,增加了可参与游戏的人数,带给玩家更好的游戏体验。

(四)进行游戏的代价较小

游戏的另一个吸引力特征是进行游戏的代价较小。参与游戏时,我们可以将一些暂时无法实现的情景进行“虚拟”设定,假设其已存在或通过“虚拟”操作进行实现,从而得到目标成功达成的满足感。同时,这种方式进行时失败的代价是非常小的,可以鼓励游戏者进行多次的尝试。游戏的代价较小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退出机制相对简单,我们可以很容易的退出某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游戏而不产生其它的代价。

四、艺术设计教育应如何改变与应对

(一)在课堂上引入适当的竞争与互助机制

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模仿一些成功的游戏将每一个班的学生分成教学组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小组内部的互助机制和小组间的竞争机制。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的多方面互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平等的参与到学习的讨论和评价中来。小组可以选出一名组长来对小组进行领导,进而向全班同学讲述小组讨论过程中感受和心得。小组式的学习过程还体现了课堂中的竞争关系,教师可以拿出适当的鼓励政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好知识,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往的学习竞争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上(考试成绩),这种竞争模式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你是无法改变考试结果的。而小组式学习则将结果的竞争转化为过程的竞争,给学生一个改正和超越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无疑将激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感

艺术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习效能感较低的现象。由于艺术设计本身评判标准的不确定性,以及缺少可以大量实践的机会,再加上有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并不相信可以将知识学懂学会,在学习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信心较低。而这种现象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则越发明显。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将学习知识的过程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将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放在前面讲解并进行考核,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多角度的去品评学生的设计作品,挖掘学生作品中的不同得闪光点。遇到比较困难的设计题目时,可以使用课堂翻转这种模式,由学生提出类似难度的设计案例,教师来进行设计演示。学生在看教师演示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教师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思路,更是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使其相信同样的方法自己也能够成功。

(三)设立多种学习方法和途径

殊途同归是我们做事情时经常见到的现象,做事情的过程和方法不同,但是都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而设计的魅力就在于大家解决同一个设计题目时使用不同得思路。设计院校中的学生大部分都已经成年,对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看法,对设计的方法和途径也有了自己的习惯。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老师安排的设计方法和解题思路,基本没有其它的学习途径。为了易于管理和考核,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也乐于见到学习方法的统一,害怕看到“另类”的解决思路。正是这种单一化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失去了对知识获取的乐趣。游戏是一种“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探索式的体验过程,将其延伸到学习的过程亦是如此。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许多不同方式的解决途径,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降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代价

高昂的学习代价是艺术设计学生厌恶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学习是一种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得到一点点效果的活动过程,“痛苦”的过程和获得的满足感完全不成比例,而且越是向知识的深层次学习越是如此。艺术设计教育中学习结果的失败(比如考试成绩比较低)代价又是如此的高,甚至能够决定人生的不同走向。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努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感到轻松;淘汰不需要的旧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和压力;细化知识的专业程度,减少学习将来对自己工作岗位上没有必要使用的知识;增强容错性,减少考试的决定性比重。使学生不害怕学习,不畏惧学习过程中的失败。

五、结语

近年来,关于游戏的吸引力以及其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也将注意力转向了艺术设计教育与游戏关系这一新的领域。虽然互联网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和游戏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甚至对于两者都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但笔者认为,无论是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还是现在互联网横行的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和游戏的本质都没有改变。如果研究内容仅仅局限于它们的表层特征而忽略了内在的联系和互相的影响,则犹如缘木求鱼一般,不可能实现提高艺术设计教育质量的初衷和目标。艺术设计教育界更应该深刻思考,努力吸取优秀游戏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们犹如进行游戏一般来进行学习活动,这是每一个从事教育行业的人的理想和目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