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孙立娟 侯石柱
摘 要:文章从德国、英国等国家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我国当前应用型本科办学现状,并提出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旨在对完善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
一、研究背景
地方院校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发生脱节,使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学生培养缺乏特色。一些毕业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适合自身专业的相关工作,业也很难招聘到所需要的人才。面对这样的矛盾,地方院校必须转型发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有区域特色和办学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经过较长时期的完善、演变,国外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型相对比较成熟,因此,本文将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深入学习、研究国外部分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对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借鉴和啟示。
二、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设置模块化
课程设置模块化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课程结构的主要形式。模块化是指以某一主题为单位建立课程组,课程组包括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课程、实验等。一个模块将理论与实践、通识与专业、技术与非技术能力培养等有机结合。课程模块的设置是以结果为导向设计的,模块的设定必须取得企业同行的认定,实现以学生结果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的。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决定选择哪些模块。同时,学科专业设置彰显跨学科性。例如德国特里尔应用科学大学的环境规划与商业管理专业融合了环境工程与商学管理两个学科,环境与商业导向的计算机科学专业融合了环境工程、商学和计算机三个学科,使学生可了解两个专业领域间的本质联系并将其互相结合。学生通过课程模块内所有课程考核,才能获得该模块的学分。
(二)培养模式双元制
部分国外应用型大学采用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元”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办学主体双元,包括学校和企业;二是学生身份双元,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双元制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理论和在企业进行的实践紧密结合。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一些专业为例,学生第一、二学期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第三学期到第七学期的每周一至周三都要在相关工厂上班实践,周四和周五回到学校。德国企业都愿意与学校合作,愿意接受实习生,因为这不仅使企业得到有新思想的员工,同时有机会长期考察一个潜在的员工,从而为企业获得优秀、稳定的人才。绝大多数实习生都能在所实习的企业找到第一份工作。
(三)教学环节重视实践教学
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较高,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践教学环节至少占总学时的30%。课程培养体系一般包括1—2个完整企业实习学期,第一个实习学期一般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获得职业经验,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第二个实习学期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实习采取自主实习的方式,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的地点可以是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学生要以准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到企业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学校要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建立保障机制,明确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职责,从而确保学生的实习质量。实习前学生必须提交实习计划,实习后要提交书面和口头报告。毕业论文还可以与实习同时进行,但在实习时间上有严格要求,一般实习时长不少于6个月,大约有60%—80%的学生选择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在此过程中,不仅毕业论文时能够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在毕业时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工作,真正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的目的。
(四)教学方式以应用为导向
国外应用型大学很少有或完全不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教学上更多地采用对话、互动、理论—实践转化等方法。其中,理论教学以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商业游戏为主,甚至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如企业观摩、社会调研等。同时,学校还会有目的地让企业兼职教师有效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模块、实践教学等方面。
(五)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中企业占据重要位置
德国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和学校自主合作,校企合作广泛应用,在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进行产品研发、提供实习实训岗位等方便进行深入合作。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进行,政府部门和学校都建了保障机制,政府部门不直接参与校企合作,而是通过一些政策推动或项目资助促进校企合作,同时为了避免不同学校同专业的不良竞争,政府教育部门会限制不同地区专业的开设。有的地方州政府还会联合州内大学,建立实习、就业网站,提供企业岗位需求信息。学校也会设置“实习办公室”这样的专门机构,给企业提供全面服务。
三、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一)改革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机制
德国、英国等应用技术型大学只有专业排名,没有学校排名,因此各应用型高校非常重视优势专业的建设。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要积极发挥政策推动的作用,推进校企合作;还可以制定相关法律制度,提供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实质性保障。目前,我国高校按专业招生刚起步,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明确转型发展的目标后,还应在课程设置、师生考核、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二)各方共同努力,深化校企合作
国外应用型大学重视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以应用为导向,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学校角度,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一定要以区域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吸引企业深入合作。从企业角度,也要做出大量努力,转变观念,应把目光放长远,真正意识到校企深度合作不仅可以保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加大建设特色优势专业力度,服务地方经济
我国转型发展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当地,学生就业也以本地为主,高校承担着地方科技创新、发展经济、提供高质量人才的职能。当前,很多地方院校专业设置全、综合性强,但专业设置精细化不够、优势专业不突出。因此,地方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由“全而不精”向“少而精”转变,学习国外成功经验,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立符合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求的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将这些专业做强做专。
(四)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培养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地方转型发展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国外高校的实训实验室一般按照企业车间或职能部门的类型建设,功能齐全、设备完善,可以承接外来业务。他们高校的教授至少有5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历,实验教师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汲取这些经验,地方院校的转型发,不要只注重高学历,应该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长期挂职锻炼,通过这两种方式,真正建成一支既能教学,又懂实践的“双师型”队伍。
(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一方面,依据学校转型發展的办学定位、专业,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需求和服务地方的需要,把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从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应该采用模块化设置,能够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在整体上可以将课程设置成知识素养模板、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和专业综合能力模块。由专业负责人带头,将每一模块的课程与对应的能力目标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模块化课程组。
参考文献:
[1]仇新明,韩锦标.英国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启示[J].中国高校科,2018(5):71-74.
[2]彭和平.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0):63-65.
[3]高敏.英美德高校应用人才培养机制探析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6(15):121-123.
[4]戴仁俊,白凤娥,郭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解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7(5):105-1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