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为流动党员构筑精神家园

时间:2024-04-23

游岸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党员在各行业、各地域间的流动也更加频繁。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流动范围不断扩大,流动频率持续加快,导致流动党员队伍呈现出分散性、不稳定性以及缺乏组织性等特点,难以发挥先进性。做好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各地党组织联动,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共同构筑流动党员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流动党员 管理 精神家园 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流动党员的出现与改革开放有着重大关系,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人力、物力跨地区、跨行业流动急剧增加,党员的流动情况也普遍增多。流动党员是党员中的特殊群体,与其他党员群体之间有显著不同,“流动”一词很好地概括了其不固定性。流动党员群体的特殊性,为各地党组织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针对目前状况,既要深化对流动党员的分析和认识,研究新形势,明确新问题,又要在管理上进行创新与改进,切实搞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高组织凝聚力、向心力,为流动党员构建起精神家园。

流动党员群体的产生与特殊性

关于流动党员的概念,较早的界定是“流动就业人口中的党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流动党员现象复杂化,流动党员在内涵与外延上均有较大变化。总的来说,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流动党员的产生在于自身原因或外部因素作用,导致该党员群体与原地区或原单位党组织失去正常稳定的联系,又暂时不能与新地区或新单位党组织建立起正式组织关系,成为了各地党组织均难以实现有效管理的党员群体。流动党员群体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群体内部个体差异较大。流动党员个体之间差异性较大是其重要特征。根据流动党员个体的具体身份,可将他们分为城市社会流动党员、农村流动党员、院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以及部分转业军人流动党员等等。由于这些流动党员身处不同的生活环境,从事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再加上个人的文化素质以及组织的教育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个体之间较大的差异性。更为突出的是,个体差异性还表现为流动党员对党、国家、社会的认知普遍存在较大不同,这主要因为流动党员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与党组织缺少紧密联系与互动,再加上自身缺乏对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主动学习,因此很容易造成个体思想观念上的较大差异。

流动无定向,不稳定性极大。该特征在流动党员群体中非常显著,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所从事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二是该类党员在工作上频繁主动跳槽;三是一些企业用人方式的原因导致了部分党员的流动。正是因为如此,一定区域内的流动党员群体无论是数目上,还是在分布等方面,经常处于变化状态。此外,由于流动党员自身状况变动频率较高,使得相关数据信息时效性较强,想要实现准确把握,对各地党组织而言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实施积极管理,主动掌握其动态。

管理归属不明确,缺乏有效组织管理。流动党员群体在社会关系上存在着“三个分离”:人与户口分离、暂居地与工作地分离、组织关系与工作地分离。分离关系的存在,使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之间的管理归属关系难以确定,导致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表现出约束力不足或缺乏,这样一来,导致部分流动党员长期缺乏组织生活,未能及时缴纳党费,不能完全地履行党员义务。甚至有的流动党员违反了党章党纪,原地或现地的党组织也听之任之,从而使党组织的纪律性受到了挑战,助长了一些流动党员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

党员先进性作用难发挥。党员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然而,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在具体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很难发挥。首先,一些流动党员在原地或原单位具有先进性,可以较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但离开了之前的环境,就面临着新的问题,难以在短时期内发挥先进引领作用。其次,某些流动党员,由于脱离党组织时间较长,党性意识逐渐模糊,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很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再次,存在极个别的流动党员无视组织纪律,不服从组织管理和约束,甚至出现违背党纪党规的行为,不但损坏了党员自身形象,也为党组织造成负面影响,群众影响消极。

流动党员管理的不足之处

管理工作内容适应性不足。就传统党员管理模式而言,其所涉及的管理内容均有着确切规定,也就是说,基层党组织能够对党员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例如在党员的信息登记、党组织生活、党员思想教育、党费缴纳等方面均能够稳定有序地开展。然而,由于流动党员的特殊性,党组织很难去完成好此類工作,开会不见流动党员人影、党费拖欠等情况比比皆是。因此,对于流动党员,党组织需要根据具体问题探索具体措施,在管理内容的确定、管理方式的制定、管理的具体实施等方面,既要把握基本原则,又要采取一定的灵活性,通过结合流动党员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管理。

管理工作对象适应性不足。从传统党员管理方式的角度看,大多数党员都具有主动接纳的态度,这使得党组织的管理较为顺畅,所涉及到的管理成本也整体较低。相反,在涉及流动党员的管理实践过程中,却面临着流动党员对管理工作的适应性不足、主动接纳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不得不花费较大管理成本去了解流动党员具体情况、进行思想动员、建立互动关系,从而保障管理工作能够顺畅地开展。尽管各地党组织也进行了对策探索,希望取得流动党员对组织管理的积极接受,但由于主客观制约因素存在,基于动态基础上的流动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双向适应难以形成,问题仍旧难以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流动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转移、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党费的缴纳等工作都会受到影响,还会导致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出现。

管理工作评价适应性不足。党员管理工作开展中,对相关工作准确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传统的党员管理工作评价工作中,上级党组织是主要的评价主体。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一些基本标准来评价,例如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党员在工作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缴纳党费情况,个人思想汇报工作等。就流动党员管理这一特殊工作来说,这类评价标准适应性往往不足:一是定性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进行把控;二是定量标准尽管能够进行衡量,但运用于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评价上还存在一定客观困难以及矛盾。基于群体特殊性,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生活更重视的是质量,而非数量。而现实中,部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还仅停留于实现数量指标阶段。因此,就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评价体系而言,也应考虑把流动党员纳为评价主体。然而,在开展党组工作或活动过程中,由于往往忽略流动党员参与评价的需求,不仅难以做到“对下负责”,也造成一些党组织的活动难以得到流动党员的支持。

管理体制改进滞后。就传统的党员管理体制来看,体制成熟度较高,尤其对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组织生活要求、党员义务和权力等均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管理工作模式。然而,传统管理体制在创建之初,并未对流动党员这一群体进行具体考虑,如果直接套用原有体制及工作方式,在开展流动党员群体管理工作时就难免显得掣肘,因此需要就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由于问题的出现与相应举措推出之间存在时间差,不少流动党员逐渐变成了“口袋”党员、放任自流的“挂靠”党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随着全国党建工作的加强,农村党组织对基层的领导取得了显著改善,但是在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领域还存在着空白。因此,必须要重视流动党员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快流动党员管理体制创新,切实改进和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服务功能,让流动党员“安家”

加大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力度,让流动党员感受到组织重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工作指南,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创新基层党组织形态,大力开展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是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将党组织工作开展到每一个区域、行业、群体,确保各地流动党员能在当地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各基层党组织也要对流动党员群体采取具有针对性、具体性的管理措施,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各基层党组织应当主动到流动党员群体中开展工作,切实考虑流动党员的特殊性,从流动党员实际情况出发,更好地领导和服务流动党员。积极从思想上、工作上给予流动党员关注和指导,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来自党组织的重视,增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凝聚力、向心力。

转换管理思维,创新管理方式,构建流动党员平台化共管机制。其一,本着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流入流出两地应当具有对流动党员的共管意识,各地方党组织应当联动起来齐抓共管。由于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所在地和其本人实际所在地的不同,因此难免出现流入地和流出地双方基层党组织在管理上衔接不畅的问题,以至于出现少管或者不管的情况,各地方党组织应当积极转换管理思维,杜绝推诿意识。在日常管理上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在明确流入流出两地共管职能和具体分工的基础上,各地方党组织应当有机衔接、互联互通、密切配合。要努力做到积极沟通、信息共享,共同搭建共管平台。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可以进一步探讨构建共享的信息化党员管理平台。通过在信息化党员管理平台上开辟出流动党员的登记入口,使流动党员能够网上登记自己目前的信息(包括所在地或单位信息),及时建立起与流入地党组织信息关联。在实现了信息互联,信息共享的情况下,两地党组织就能够更好掌握该党员过去和现在的情况,例如对于组织生活、党费缴纳、奖惩等信息就能实时全面掌握。当然,运用新技术搭建信息平台需要一个过程,但在“互联网+”时代也必然会成为趋势,即使在技术条件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各地党组织为做好流动党员共管工作也应当投入更多力量,运用传统的或探索有效的方式建立稳定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其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方式。鉴于流动党员的动态性、工作生活的不稳定性、群体分布的广泛性,党组织可以把一些具体工作在网上开展进行,即通过利用一系列的互联网技术与手段来辅助开展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例如让流动党员通过登录相关网站平台进行思想理论的学习和测验,又如,通过建立微信群,微博等方式及时传达党中央的思想精神。特别是结合“两学一做”活动,教育流动党员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的志向。此外,对于身在外地无法到场参加组织生活的流动党员,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视频连线的方式参加。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广大流动党员融入组织,也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强化流动党员服务机制,让流动党员感到家的温暖。流动性决定了流动党员在社会中面对着不稳定性和归属感缺失的问题,因此强化对流动党员的服务机制也很有必要。一方面,应当注重构建完善的服务平台,例如建立以服务广大本地及流入党员为工作重点的党员服务站,不断完善相关服务体制机制,切实关心流动党员在精神上物质上的困难与需要,实现管理和服务相结合。针对部分流动党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对他们进行技能培养,通过这些技能的培养使党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多机遇;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党员收集一些适合他们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就业单位联系。此外,定期开展一系列学习、谈心、文娱活动和座谈会等组织生活也能够更好地使流动党员在同志之间的交流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做好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类人才资源流动性将不断加大,流动党员的数量也会进一步增长,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地区、各部门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积极鼓励创新并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途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高国舫:《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难题及其对策》,《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學报》,2005年第3期。

责编/周素丽 姜成(见习) 美编/于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