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文献综述的建水紫陶研究现状总结

时间:2024-05-04

张哲豪

摘 要:建水紫陶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引起了各领域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重点选取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中学术价值较高的建水紫陶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建水紫陶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建水紫陶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为各界进一步研究建水紫陶相关问题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建水紫陶;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现状

一、引言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形成于清末时期。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如今,建水紫陶重焕光彩,漫步建水街头,陶艺工作室层出不穷。但在重现繁荣的同时,其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项传统手工艺如何在当代社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各领域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帮助。

事实上,建水紫陶行业的日益兴盛已经引起了各界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建水紫陶研究之中并产出了学术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理清建水紫陶研究的现状,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有利于建水紫陶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笔者查阅了知网、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中的建水紫陶相关文献,重点选取学位论文、核心期刊论文以及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论文,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出五种主要研究内容:建水紫陶的造型装饰与艺术特色、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和用料、建水紫陶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内涵、建水紫陶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建水紫陶的产业发展。本文分别从这五种角度对选取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探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尝试给出相应建议,以对建水紫陶研究现状进行解读。

二、建水紫陶文献综述

(一)建水紫陶的造型装饰与艺术特色的研究

建水紫陶有着独特的“残帖”装饰手法和独特的装饰工艺,体现着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因此,对造型装饰与艺术特色的研究是建水紫陶研究中最热门的方向。

侯烨琦(2008)对建水紫陶的造型、装饰色彩、装饰题材、表现形式等作了系统的分析探讨,并通过与国内几种代表性陶艺造型特征的比较,从造型、材质、色彩、题材、纹样等角度对建水紫陶造型艺术进行了总结[1]。孔明(2009)对建水紫陶所特有的“残帖”装饰艺术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其渊源和美学特征。他提出“残帖”装饰的残缺美是对书法饰陶的传统审美理念的一种突破,并揭示了其相对我国传统书法饰陶手法的三个创新之处[2]。孔明是最早对建水紫陶的“残帖”装饰进行研究的学者,不仅揭示了其审美意蕴,也为后来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聂磊明(2012)着重分析了建水紫陶的造型、纹饰、色彩等形式元素,从艺术美学和工艺价值的角度对建水紫陶的形式美进行了研究。例如在造型方面,聂磊明认为建水紫陶有追求中和之美、常以圆形为基本形体、造型程式日益完善的特点[3]。苏亭羽(2017)探讨了建水紫陶装饰的审美特征。他认为,中和雄健、自在静美的儒学之美,虚静空灵、有无相生的道学之美和恬淡圆满、清远超脱的禅学之美是建水紫陶的审美特征;而这些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建水紫陶中正圆融的器型、滇南琼玉的质感、五彩斑斓的色彩和典雅灵秀的书画装饰之上[4]。在另一篇文章中,苏亭羽(2013)又着重分析了建水紫陶书画装饰的审美特征。可见苏亭羽对建水紫陶的审美特征分析的十分透彻。

(二)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及用料的研究

建水紫陶所用陶土为建水县境内特有的“五色陶土”。在继承当地悠久陶瓷制作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建水紫陶形成了以“彩泥刻填”和“无釉磨光”为代表的独特工艺。

孔明(2012)详细介绍了建水紫陶的制作工序,并从“工”与“艺”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泥料制作、烧制技术和“无釉磨光”工艺等紫陶制作工艺对其藝术形式的制约。朱霞(2015)从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互动的角度探析了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形成及其内涵。她认为,紫陶的装饰工艺由文人与工匠两个群体合作完成,各有不同的物质行为模式,体现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互动:文人的物质行为主要是书画创意与设计,工匠的物质行为则是创意的实现[5]。张家寿、王剑飞等(2017)探索了建水紫陶的质量指标优劣,他们通过实验法,检测出建水紫陶具有质地坚硬、吸水率小、抗热震性较高、无毒无害的质量特性[6]。吴俊等(2018)采用多种现代矿物岩石检测分析方法,研究了建水紫陶矿物原料的组成与结构特征。聂磊明等(2019)追溯了“彩泥刻填”和“无釉磨光”两种工艺形成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建水紫陶工艺成熟与发展的过程。

(三)建水紫陶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内涵的研究

建水紫陶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手工艺,其历史地理背景、形成原因、发展历程等吸引了一些学者的关注。而作为一种文人陶,其形成与发展浸透着包括汉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水紫陶文化。

孔明(2013)从建水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和制陶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建水紫陶的形成背景,并对建水陶瓷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陈春芬(2016)梳理了建水紫陶的发展阶段,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建水紫陶产品和工艺的阶段性特征。她认为,建水紫陶的兴起时期以个体为主进行生产,产量较低,由于政治和社会原因而逐渐衰落;恢复时期的生产方式由个体行为转为集体协作,产品更加丰富;而繁荣时期的紫陶正向规模化生产转变,产品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7]。

聂磊明等(2013)研究了地域文化、书法文化、青花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多种文化在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中的体现,并分析了当代建水紫陶装饰艺术及其文化内涵的发展趋势,为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应以体现民族文化为主;应融入现代装饰语言;应注重现代人的情感需求;应适应市场需求[8]。聂磊明、吴雨亭(2019)探索了建水紫陶的文化渊源,认为紫陶工艺是建水窑代代传承的产物,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当地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政治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蕴涵[9]。和雪康、王勇(2019)概括了碗窑村民间信仰的历史及现状,对建水紫陶行业的信仰及其变迁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变迁的原因。

(四)建水紫陶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建水紫陶也不例外。

吴昊(2013)探究了建水紫陶传承方式的变迁,对从自然经济背景下的家庭传承到建国后的师徒传承再到如今多元化的传承方式做了详细的论述。李梦慈、王坤茜等(2018)认为建水紫陶现有传承方式面临着传承成本高、效率低、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等困境,并为此探讨了增强现实技术对建水紫陶传承的可行性及展望[10]。另外,多位学者提出了建水紫陶艺术在本地学校的课程开发设计的设想,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分析。

针对建水紫陶的创新,孔明(2013)认为,可利用现代数码艺术中的软件技术进行工艺制作环节的辅助设计、融合创新、研究与开发[11]。毛显丽(2015)通过对器型现状及造型发展影响因素的总结,探讨了建水紫陶造型的创意性发展所具备的条件,认为其创新设计应朝着区域性、民族性特色发展。肖巍(2018)认为,建水紫陶行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包容并蓄,不能雷同化、单一化;另外,建水紫陶成品的精美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刻填水平,因此必须不断创新刻填工艺,例如多次反复刻填、刻压结合、工笔刻填等[12]。在文章中,肖巍展示了其创新产品。另外,多位学者探索了将建水紫陶工艺与其他工艺结合或将建水紫陶装饰与其他民间元素结合的创新设计,为建水紫陶的创新做了积极努力。

(五)建水紫陶的产业发展的研究

近几年,建水紫陶行业日益繁荣,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内容。

孔明(2013)分析了建水紫陶的发展现状。他认为,由于市场定位不强、手工与效率冲突、分管不合理、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为此,应引导人们的文化观念意识、构建完整生产链、培养专业人才、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以促进其产业发展[13]。张黎明(2016)分析了当前建水紫陶生产所面临的困境,认为应从产品的供给层面来审视其产业发展,建水紫陶的供给应是艺术品、文化产品,产品供给人应具有“工匠精神”,生产户应实现价值创新、积极参与竞争[14]。布小继等(2017)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与地方政府)、宏观(国内)三个角度分析了目前建水紫陶产业人才培养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阮彦春(2018)运用SWOT分析法对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四大名陶产业发展情况的比较,针对性地制定了建水紫陶品牌打造和产品提升战略。赵云娇(2019)以地方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角度为切入点,从政策和财政两方面对政府支持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应建议。林盟皓等(2019)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建水紫陶的消费者購买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为其产品经营提出了建议:丰富紫陶产品的设计风格;了解市场需求,充分展示紫陶产品的特色优势;管控风险发生,重视信息传导[15]。

三、建水紫陶研究现状及问题

21世纪初,在当地政府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建水紫陶传承和发展,尤其是2004年建水紫陶研究会成立后,有学者开始关注建水紫陶。2008年,建水紫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大大提升,建水紫陶研究由此兴起,开始出现学术成果。2013年,随着产业的繁荣,建水紫陶相关论文数量大幅增长,近几年呈稳中有升的态势,云南各高校师生、相关协会成员、社会各界人士日益重视对建水紫陶的研究,并呈现出研究内容多元化、研究方向细分化的态势。总之,建水紫陶研究热度越来越高,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为后续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促进了建水紫陶的发展。但客观地说,建水紫陶研究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整体研究水平不高,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研究成果较少。目前建水紫陶研究规模较小,文献数量有限,研究进展较为缓慢,未能提供提供足够的理论指导和帮助。第二,研究领域有待拓展。其研究内容较集中,研究方向不够广泛,研究角度也不够细化,仍有很多可待研究的领域。第三,研究质量有待提升。从宏观层面论述的文章居多,有侧重点的文章较少,研究方法也较单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理论与实践脱轨,很多作者并未深入实地考察,其研究成果学术价值不高。第四,研究力量较分散。目前,建水紫陶研究人员较少,大多为云南高校的师生,专业背景以艺术相关专业居多。稳定的学术团队和集中的研究机构数量很少,且相互之间少有交流与协作,未形成正式的学术交流机制。

四、推进建水紫陶研究的建议

针对现阶段建水紫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希望能为未来的建水紫陶研究人员提供一点借鉴。

(一)拓展建水紫陶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

研究方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研究成果质量和价值的重要因素。现有建水紫陶研究以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居多,而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等则很少见,需增加此类研究方法,提升科学性。

另外,要拓展研究领域,细化研究方向,进行更广泛、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才能为建水紫陶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和建议。

(二)壮大建水紫陶研究力量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建水紫陶产业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成立研究学会、建立专项研究基金、定期举办作品展览等方式吸引更多人关注建水紫陶。

云南本地高校可以通过开办讲座、举办展览、成立学生社团、开设建水紫陶手工选修课等途径吸引高校师生加入到建水紫陶研究队伍中来。值得一提的是,红河学院于2017年设立紫陶学院,将大大改善建水紫陶从业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问题。可以预见,该院师生会是未来建水紫陶研究中的重要力量。部分云南高校可适当借鉴其紫陶人才培养模式。

建水紫陶企业一方面要提升产品质量,并通过广告、新媒体等途径加强宣传,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建水紫陶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与相关部门和高校合作,对建水紫陶专项研究基金提供赞助,加强创新研究,以此壮大建水紫陶研究力量。

另外,各研究团队或个人之间应加强交流沟通,聚合各学科研究力量,为建水紫陶研究带来更多活力。

(三)提升建水紫陶研究质量

首先要加强实践。研究人员应深入实地进行考察调研,切身体会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和产业发展,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加研究深度。其次要突出侧重点。研究人员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应突出侧重点,而不能只作宏观的泛泛而谈。要根据研究角度,切实提出具体问题及针对性建议,努力提升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

五、结语

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成为热门的时代声响,作为国内知名陶艺品种,这是建水紫陶繁荣发展并走出去的一个良好契机。目前,建水紫陶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有很大的拓展和深化的空间,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人参与到建水紫陶研究中来,为建水紫陶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侯烨琦.云南建水紫陶造型艺术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2]孔明.“似残非残、有残至美”——论建水紫陶装饰艺术“残帖”美[J].装饰,2009(3):88-90.

[3]聂磊明.建水紫陶形式美探寻[J].前沿,2012(6):132-133.

[4]苏亭羽.建水紫陶装饰的审美特征[J].艺海,2017(12):150-153.

[5]朱霞.精英与民间文化互动:建水紫陶装饰工艺形成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2-55.

[6]张家寿,王剑飞,魏用林,李梦迪,刘胤璇.建水紫陶生产工艺与质量指标的关联性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7(4):33-34,42.

[7]陈春芬.建水紫陶发展阶段性特征探析[J].文化学刊,2016(2):179-182.

[8]吴雨亭,聂磊明,陈红梅.云南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趋势[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9-112.

[9]聂磊明,吴雨亭.建水紫陶文化探源[J].红河学院学报,2019(6):32-34.

[10]李孟慈,王坤茜,廖和媛,熊家兰.浅议增强现实技术对建水紫陶传承的可行性[J].戏剧之家,2018(9):133-134.

[11]孔明.数码艺术在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3(4):146-150.

[12]肖巍.論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研究与创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8(5):53-55.

[13]孔明.云南民间传统工艺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探析[J].美术大观,2013(9):72-73.

[14]张黎明.建水紫陶生产的困境与选择[J].红河学院学报,2016(6):24-26,76.

[15]林盟皓,于婉麟,杨瑞.云南建水紫陶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9(10):4-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