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根基

时间:2024-04-23

杜黎明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大基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发扬光大革命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脊梁,繁荣当代先進文化是呵护文化自信的命脉。规避“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陷阱,捍卫意识形态安全,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崇高使命。

【关键词】新时代 文化自信 意识形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把更加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的基本要求。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逻辑延伸,是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内在基石和外在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在经历并必将完成三大转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探索到定型的转变,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表述方式从事后比较到事先规划并在实践中现实彰显的转变,二是在国际舞台上从被动适应国际规则融入国际潮流到主动维护和完善国际秩序引领国际潮流的转变,实现这些转变需要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坚定自信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发展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传统美德,是普天之下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举世无双的丰厚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自豪的资本,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用马克思主义凝练、升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传统文化在当下的表现形式。特定文化总是发轫于特定社会存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使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并奔向强起来,而且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辉煌发展,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法自然”“知行合一”“世界大同”等主张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观、认识论、未来社会设想直接契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 等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着高度的吻合性。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和传播的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既不能简单沿袭、生硬搬抄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能割断文化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传统的文化形式、文化符号激发和唤起人民对文化的记忆,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精神、文化本质进行时代化的凝炼和提升。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提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奠定坚实根基。

用马克思主义凝炼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心骨,不是依靠文化传统,更不是依靠祖制沿袭,而是依靠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挺身而出和救亡图存的奋斗和牺牲,在领导人民追求解放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领导国家建设、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实践反思和理论批判,依靠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汇聚并回应人民的利益诉求,并以对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赢得人民的信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提炼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要求和必然结论。

发扬光大革命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脊梁

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彰显了革命者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大无畏的英雄本色,在艰难岁月中的精神风貌。革命文化成长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危难之际,是坚守理想信念、洋溢革命激情的文化。理想远大、信念执着、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是革命者最为优秀的品格,也是革命文化的精髓。正是革命者的坚韧和不懈奋斗才使积弱积贫的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发扬光大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脊梁。

应对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亟需发扬光大革命文化。革命者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血性,胆大心细的作风,在因时因势施策的革命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生动体现了革命者理想信念坚定,不畏强敌、不惧困难,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克服和应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打破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崛起的遏制与围堵,应对国内别有用心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非难和攻击,也需要有革命者在白色恐怖、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中表现出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善于斗争的方法和艺术。

铸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脊梁,需要发扬光大革命文化。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日子里,先知先觉的革命者教育和动员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生活推动历史发展的零星分散力量汇聚成为创造历史的强大动力。革命文化的成长过程,是其不断接受革命实践检验,又从革命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丰富和创造自我的过程;虽然革命文化在革命的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与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始终是革命文化的特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群众追求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个体人发展的差异化特征突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分力方向发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时代的脊梁凝聚创造历史的发散分力。党员干部、一代新人发扬光大革命文化,既要具有革命者的优秀品格,以自身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行动示范和感召人民群众;又要秉承革命文化的特质,及时发现和把握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新特点新变化,寻求汇聚历史创造伟力的最佳方法、最优途径。

繁荣当代先进文化是呵护文化自信的命脉

文化是一种特定的上层建筑,先进阶级、最进步的社会集团的实践是先进文化的物质基础。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其对历史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洞悉中,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反作用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主题、现实任务决定先进文化的具体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历史演进。当代先进文化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实践滋养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下的发展和表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创新为基本特征和要求。

坚持创新发展,夯实当代先进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孕育、滋养文化的社会实践不能结出硕果,就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我国的发展成就去巩固和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繁荣当代先进文化,呵护文化自信的命脉,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必须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有机耦合而成的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作为当代先进文化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突出创新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创新主体的广泛性,既强调科技创新,也强调制度创新、思维创新、组织创新等一切有助于生产力发展的变革力量;既强调科技人才、社会精英、英雄人物创新能力的发挥,也强调普通大众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机会的获取、创新成果的积累。

繁荣当代先进文化,夯实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础。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文化繁荣也有其内在的特性和规律。从文化的历史演进看,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一种真正的先进文化,因其具有内在的生命活力而被代代相传,成为后代人追求进步的思想资源,成为新时代先进文化的发展资源并融入其中。繁荣当代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当代创造性运用、创新性转化,利用当代先进技术手段、新兴物质载体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另一方面及时追踪和把握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引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及其对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影响,引导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健康理性发展,激发潜在需要,抑制过度需要,剔除不合理需要,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过程中彰显文化的先进性。

坚定文化自信要规避话语陷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先进文化统一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实践,共同奠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固然要在“中西古今”高度融合的时代场域实现繁荣和发展,但坚定文化自信既要规避“以古否今”的话语陷阱,克服沉迷传统文化不可自拔的倾向,企图通过复古来回避,甚至是逃避现实难题;也要规避“借今否古”话语陷阱,强调现代性,借口时代发展而忽视传统,轻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要规避“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陷阱,揭批西方话语、西方神话的欺骗本质,抵制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

规避话语陷阱,重在正确阐释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捍卫意识形态安全。 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者、盲从者阐释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有三种错误,一是无限夸大中西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相似选择,刻意屏蔽制度背景对行为选择的作用和影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歪曲为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二是虽然注意到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国家战略和规划在中国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曲解为“中国式国家资本主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三是把改革开放中的错误实践也归结为中国特色,借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盡质疑、嘲讽、调侃之能事。只有在揭批这些错误论调的同时,运用当代先进文化孕育的话语体系全面而准确地阐释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才能真正坚定文化自信,捍卫意识形态安全。

规避话语陷阱,要注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提炼理论术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展开,总结提炼理论术语,要对借鉴西方理论、西方经验的改革实践进行深入的批判反思。党政分开曾一度成为行政管理体制、国企改革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不可否认,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和加剧了管党治党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甚至缺位缺失,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党内腐败蔓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损失。

从改革开放实践中总结提炼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术语,比“党政分开”更能有效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和实践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实际上是对党政分开的改革实践批评和反思的重要成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提炼理论术语,必须坚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障党长期执政的要求和准则。

(作者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理论与实践协同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项目编号:skqx20172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