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廖文铭
摘 要:信念在西方知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休谟认为,信念“似乎从来是哲学中最大的神秘之一”。本文认为,休谟走的是一条稳健的自然主义中间道路。本文将对休谟信念的本性、信念的作用进行梳理,以寻求信念对人们行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性论;可错性;信念;休谟
一、信念的本性
从柏拉图提出信念与理性问题为知识定义作辩护开始,信念成为了认识论里一个重要概念。在讨论休谟的信念的本性之前,人们应该明确休谟哲学基础的人性科学第一原则:“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可以分为显然不同的两种,这两种我将称之为印象和观念。”休谟认为,观念是来源于原始印象的,两者的差别在于强烈和活泼的程度。根据观念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分为观念知识(完全取决于自身)与事实知识(不经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在休谟看来,“一个对象的观念是对于这个对象的信念的一个必需部分,但并不是它的全部”。这样,在休谟那里,信念就在人的認识过程中产生必要的联系,是知识的组成部分之一。
既然观念仅是信念的一部分,那关于一个现象给予人们的观念和人们对它的信念的差异是什么呢?休谟认为这是人们想象它的方式的差异。信念会改变人们想象任何对象的方式。休谟的看法是,人对于过去的经验的一连串认识是恒常相连的。当A和B在过去的经验里总是一起出现,那么当下人们看到A时,人们很自然地就会在脑海里想象出现有关于B的一些观念。这样产生的一种观念休谟认为是信念,且这种观念对人的影响类似于印象。生动的观念是在人们感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力而得来的。
信念的本性是与现前印象关联着时所存有的一个生动的观念。所以,这一“强烈而生动的观念”与“现前印象”紧密相连的。信念除了“强烈而生动的观念”这一必需部分外还有什么是非神秘性的呢?本文认为,休谟走的是一条稳健的自然主义中间道路。休谟用理性主义的推理方式推翻的理性的作用。在休谟看来,关于对象的信念并不能为对象的观念增加什么新的内容。由此看来,信念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新的知识。人们必然要依靠已有的经验认识与“现前印象”作联系。对于已经经验的事物人们自然会产生恒常结合心理倾向。
在《人性论》的附录休谟一开始就提到关于信念的一些修正。对于人们情感的考察,休谟在信与不信间作了一个有趣的区分。人们可以凭借想象来做出与现实不符合的虚构的观念。然而,仅仅靠想象的方式就能够给予人们信念就太过于简单化了。人们因为想象而得出的一些虚构的东西就不能成为信念。休谟说:“但是由于想象的官能自身不能达到信念,所以这种信念就不在于我们观念的本性和秩序,而在于他们被想象的方式,并在于他们给心灵的感觉。”这种感觉相对于虚构是有较强的活泼性、稳固性的。当人们对一个观念具有了信念时,人们对此是有肯定的心理倾向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信念,对于人们的经验生活里的行为构成“支配原则”。
二、信念的作用与来源
按照休谟的看法,信念使人们有关观念更加生动而得到了强化,人们对观念的强化让其对因果联系的推移更加的肯定。人们关于超出经验的可能何以得来也就是因果联系如何推移。休谟一开始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移基于人们习惯性的联想。根据前面关于信念的本性的论述,除了习惯性的联想,还需要人们心里的感觉。“而信念所起的作用,正是在这一联想中使有关观念变得强烈起来,生动起来,从而强化了这种联想,在心理上促成了这一推移的完成。”休谟认为,是心理的作用使得这些观念变得生动。
那么理性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关于因果联系的推移需要理性的自我反省。但是,在休谟那里,人们进行因果推理是来不及反省的。“我们来不及反省,习惯就已经发生了作用。那些对象似乎是那样不可分离的,以致我们由一个对象推到另一个对象时,中间并无片刻停顿。但是这种推移既是由经验而来,不是由观念间的任何原始联系而来,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那种经验不经过人的思想就可以借一种秘密作用产生对于因果的信念和判断。”这种秘密的作用就是人们习惯的联想以及心理作用,其中包含了生动的观念、接近关系、类似关系等。
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关于因果关系的推理与一般的虚构观念有所区别。由于因果推理所得出来的认识并不是确定无误的观念,所以因果推理所得到的应该是人们关于它的一个信念。并且,我们对这一推理所得出的的信念是对人们经验生活有价值的。在休谟看来,虽然人们无法知觉外界事物的存在,但是人们是同意或承认关于外界事物的存在的。这种承认就是基于人们的信念。前面已经否认的理性的作用,按照休谟的看法,人们的这种信念是要么是来于感官的功能,要么来于想象。
如果人的信念是由于习惯性的联系,那么这样的联想必然是对人们感官感知事物后才会发生。习惯性的联想又有区别于自由的虚构。联系信念的本性与信念的产生都需要感官的印象以及心理的推移。这样休谟在经验与理性间划起的鸿沟似乎又有了一个“桥梁”。信念说的论述在解决休谟所提出的因果联系的质疑后,又给人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三、信念的可错性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休谟那里被打碎了。休谟没有给人们解答获得真正认识的方式。即使是在为自己的观点作论述时也是充满了生活经验的例子,假设的实验以及模糊的用词。休谟自称的构建人性科学的目的何在?人们在经验生活里的认识是精确而不可错的吗?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对人们的认识提出了很多疑问:“我们借什么论证能够证明人心中的知觉定是由它们相似(如果这是可能的)而实际完全差异的一些外物引起呢?我们凭什么论证来证明它们不能由人心的力量生起呢?我们凭什么论证来证明它们不能由一种无形而不可知的精神的暗示生起呢?”休谟这些问题在给自己的理论辩护的同时也反映了另一个问题。即人们对赖以生活的经验世界的认识是可以错的,但人们仍然可以根据信念以及自然走在一条“中间的道路”上。
杜威在《逻辑学》一书中指出:“确定性信念的获致是一件渐进性的事情;没有任何信念能够如此确定而不需要未来的探究。是持续性探究的会聚和累积的效果界定了知识的一般意义。在科学探究中,关于什么被作为确定的或作为知识,其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它作为进一步探究的资源够用了,而绝不是指它在未来的探究中不会得到修正。”在休谟更关心的经验生活中,“必然”“恒常”的秩序在客观世界中并不现实,“多数”“通常”才是经验世界的可能状态。信念更多的是在“通常性”的经验世界中让人们实实在在地去生活。
休谟的看法是因果推移所伴随的信念具有不确定性。休谟说:“心理倾向的持续显然是完全依赖于心灵所对应的那些现象;而且某一新的对象自然地给予精神一个新的方向,就会改变心理倾向;相反,当心灵经常固定于同一个对象并紧随于相关联的对象,心理倾向就有了长得很多的持续时间。”所以这一现象是依赖于恒常结合的,即当前印象与观念之间的结合。与这个不确定性伴随的信念也就由此产生。
人们对于认识的怀疑并不影响其继续生活下去。休谟对于人性的关注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人们的感觉(feeling)以及信念对自然所得到的理解是可以在经验生活中有所运用的。那些支配人们行为的原则的正确性虽然还得不到证明,但人们还是这样依赖于它去生活。信念是知识的前提。当人们在生活中发现这些原则某方面的错误时,人们自然也能对它加以修改,产生新的信念。
参考文献:
[1]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周晓亮.休谟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陈嘉明.信念、知识与行为[J].哲学动态,2007(10):55-61.
[5]陈嘉明.信念与知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35-43.
[6]何松旭.论休谟的信念和或然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2):16-21.
[7]陈晓平.经验与理性之间——简评休谟的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4):22-27.
[8]赵楠楠,顿新国.休谟的概率思想探赜[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4):41-45.
[9]张留华.可错论视域下的古典实用主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8-65,15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