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高校突发事件稳定风险源与处理

时间:2024-05-04

谢文沁

摘 要:目前我国正在不断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各大高校中的突发事件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且突发事件的类型也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各高校、政府以及社会也越来越重视高校的安全问题。本文着眼于高校稳定风险源以及其处理,客观分析现阶段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并就高校学生、校方两个主体意识不足的问题和预警机制、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校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对策

如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利益不断分化,不同利益群体间矛盾日益凸显,公共危机突发率日益提高。高校作为高密度、高学历、高敏感的地方,内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不断加深,高校也越发成为公共危机的高发地。因此,加强高校稳定和谐、改革高校应急管理制度的任务迫在眉睫。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

突发危机指正常生活中,一件突发事件对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及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公共危机按产生诱因大体可分三类:外生性,内生性和内外双生性。而高校突发危机与此相似,只是主体有所改变。

高校突发事件可定义为由于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

按性质划分,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五大类:一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SARS病毒突然爆发;二是政治类突发事件,如2012年钓鱼岛事件,大学生自发示威游行;三是治安安全事件,如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投毒事件;四是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如2018年“山竹”飓风登陆深圳,致师生人身伤害;五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是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以下的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事件的时间、规模、态势和影响都难以预测。二是危害性。对高校带来财产、声誉、政治上的影响。三是持久性。因现在多媒体应用广泛,同学对应用掌握熟练,学校相对集中,事件一旦发生,易被曝光,处理不当容易加剧事件的发酵,且造成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失。四是群体性。大学生对爱国、维权、反腐等正能量信息嗅觉敏锐,并且具有冲动、好奇的特点,使得其容易一经引导,便形成大群体的对抗。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作为社会危机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特殊性在于高校不是普通社会机构,它是我国培养社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地方,高校的安全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源头,如果无法处理好高校公共危机,将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2]。

二、高校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现有问题

(一)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无论哪种类型、哪种规模的校園危机,都将对高校的正常运营与发展带来影响,这对高校的危机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公共危机管理是高校良性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高校稳定发展的要求,更是完善高校可持续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分支,应紧随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目前,政府由最早的“5.12”地震反应相对无措,到目前在大灾难面前,有一套较完备的应急预案,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发展方向。

危机来临,学校有义务保护全校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要最大程度地保障安全,学校需在日常教育中加强危机的安全基础知识、危机演练以及危机发生后的应对能力的教育及培训。

(二)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现有问题

1.学生危机意识普遍不足

目前社会环境较安全,“安乐”使得我国青少年忧患意识较弱,这个状态很危险。危机意识是一种对外在与内在危险因素保持一定警觉并随时做出反应的感官意识[3]。若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来临,心理和生理都将遭到巨大的“摧毁”。而目前的应试教育,学校对青少年的“危机教育”“灾难教育”“挫折教育”等活动开展欠缺。

2.校方危机意识还不完善

对于学校方面,学校主要职能侧重于知识传授和学校行政事务等,对危机演练、安全知识等关注非常缺乏。李红娜老师在2014年的调查中指出,自2003年的SARS爆发以来,80.2%的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若有,大部分也是为应付上级,既无机构定编,也无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39.3%的学校有应急预案,但学生没有见过[3]。另外,就其他的文献还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危机应对机构层级划分不清晰、应对机构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等问题。并且,教师配置缺乏危机应对人才,教师危机应对能力较差,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较落后。危机发生后,更多是由校领导,抽取职能部门人员,成立临时危机小组。这样的组织缺乏专业训练,组织内部有松散、传达不到位等问题。

3.预警机制尚不健全

若危机来临前,为师生提供准确预报、评估,让其能准确做出反应与防御,将会有效地降低伤害。但与此同时,高校也需准备一套完整、科学的预警系统,以甄别预报的准确性、科学性,这样才不会错失时机,造成损失。

4.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校园安全亟待立法,法律责任不够明确和高校现行各类管理规定粗陋等问题。例如,发生学生伤亡事件,学校、个人及监护人应该各自承担什么责任,赔偿金额如何确定;学生因学位、证书等学籍管理问题与高校发生冲突,学校该如何处理等,这些都需进一步完善制度。

三、高校危机预防及处理

对于“防”大于“治”的危机处理模式,需要对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加强教育、提高意识

高校管理层应关注自身危机意识的提高,包括各级领导自身意识。高校应全面加强公共安全与公共危机意识,大力管理公共危机相关方面的信息,高校从管理层到师生,都应把危机预警意识纳入自己的学习范畴。教师要注意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区别对待,因事施教;将忧患意识教育、危机教育、应激教育、素质教育等有关知识和应对策略纳入教学目标,采取适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4]。

(二)设立专门机构,开设独立课程

看齐政府应急模式,在大力提高教师个人能力的基础之上,配置专门人员,开设危机教育模式,完善教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危机教育,如主题班会、校园广播、橱窗海报、网絡宣传等,普及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和逃生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公共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学生应积极参与危机预警理念、处理方法的培训。

(三)完善高校危机预警机制

基于信息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构建以下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就模型而言,首先校领导是危机预警机制的核心,应第一时间判断决策,并制定计划,领导整个应急系统;需具有危机意识和能力;需了解学生大体情况;需有全局意识,沉着冷静,能快速决策。其次是中层组织(如院领导、教务处等),此类组织主要负责组织人员。中层组织应做到熟悉自己的职能范围;尽可能地接触和了解学生;最快地了解上级领导指示,做出快速反应,并安排下级工作。最后一级则是系统的“血液”——基层组织,是整个系统的基础,该组织里面主要组成人员为负责学生工作的人员,对学生了解多,他们可以控制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完善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我国校园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还不完善,国家对此应给予重视。对于破坏校园安全、影响校园正常发展的因子应大力打击,对于情节严重者,法律应予以制裁。

对于不可抗的危机来临之时,前期要留心捕捉各种危机发生的征兆,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发生时,师生要明白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并保证公众对事件的了解;发生后,尽量避免外界各种流言及其他不良后果产生。妥善应对和处理高校危机事件,可以提高各大高校的安全系数,有助学子们在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成长,同时对于各大高校长期快速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22(1):82-86.

[2]吴月齐.基于学生工作视角的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7):36-38,114.

[3]杜秀宗.我国高校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6):129-130.

[4]陈香红,党红.论高校公共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建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9):33-3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