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薛艺艺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实际开设中,存在着高校重视度不够、师资薄弱、课程内容和方法陈旧等困境。本文意在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课程在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如何革新,从而使心理健康课程蕴含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困境;路径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支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距今已经走过了30多年。各高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由个别学校开设的选修课发展到今天的必修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大发展。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教育对象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的變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凸显出一些问题,正视问题,并解决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更充分发挥课程内在价值。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困境
(一)各高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有一定差异
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在此要求中提出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课程开设方式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或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和其他系列选修课程。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中,部分学校基本能够做到将该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还存在着部分高校(尤其高职院校、民办院校)等将此课程设置为公共选修课或并未开设相关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此门课程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各校差异较大。
(二)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讲公共政治课的教师,也有辅导员,大部分授课教师并没有接受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或培训,在授课方式上,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形,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气氛,授课效果较差,课程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三)课程内容和教授方法较为陈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已经由教学内容侧重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调整为一般性心理问题的分析、成长性心理问题的解答。但在实际课堂教授内容上,还存在着应用性和方法可操作性较弱的问题。同时教师资源紧缺,课程更多呈现为大课堂模式,上课人数较多,有的教室甚至200多人同时上课。在这种模式下,大部分教师更侧重于大面积灌输知识,不能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内心需求,学生也不能将所学知识入耳、入脑、入心。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革新路径选择
(一)主管部门需思想重视
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以及2011年颁布的《基本要求》,这些文件的相续出台,表明国家层面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立德树人的接班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的文化素质课程,高校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领导,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目前各大高校基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召开心理讲座,这些课外教育之余,更应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使更多的学生系统了解相关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调节和保健。在必修课开设因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形下,最低限度应设一定的公共选修课。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培训交流力度
教师是建设一门课程的重要核心。目前各高校普遍缺少心理学专业的教师,高校可采取培养部分思政课教师或部分文科毕业的辅导员、有心理咨询师证的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后备教学力量,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采取集中备课、授课比赛、外出交流培训、老带新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授课水平,从基本理论知识到调适技术、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使授课教师能够较好胜任教学要求。思想重视、培养科学,才能建立专业、教学质量高、知识储备丰富的教学团队。
(三)教学目标突出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育部颁布的《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1]课程应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心理健康的意义,能够运用学习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预防意识,培养各种能力,真正提高心理素质。
解读《基本要求》文件,首先需明确该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此课程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为目标,而是旨在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实际,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学会自助和自我发展完善。课程目标更突出实际应用性、针对性、体验性。
(四)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实行专题化教学
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应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需求,在知识、技能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知识掌握上,要求学生了解并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一些问题的预防方法,学会自助自我调节。技能培养上,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危机应对等能力。
首先做好调研工作,调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根据学生日常需求和教学经验,一般教学内容主要有心理健康与成才、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恋爱与性、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不同主题需求不一样,可以将这些教学内容分为六个专题。在课程设置32学时的前提下,是否可以构建以下2种课程安排方式。一种是大一安排16个课时的课程,进行心理健康与成才、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三个板块的学习;大二安排其余三个板块的学习,这样既能根据学生需求上课又能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一种是学校师资非常匮乏,班级较多,可利用一定的慕课平台,保证学生必修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线下教育学习中设置16学时的实践课时,教师可采取团建活动、辩论、探讨、心理话剧、角色扮演等各类方式,使学生在自我体验、参与中成长完善。
(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布者,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大。同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改革,慕课、微课等的出现,学生获取知识的选择面越来越大。授课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引进微课、小视频、翻转课堂等方式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适当的调整,更好地发挥针对性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年5号文件)[EB/OL].(2011-05-28)[2020-03-3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79/201106/120774.html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