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中国话剧发展进程

时间:2024-05-04

梁中伟

摘 要: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为看到更多反映民族历史与国家发展进程的话剧作品而感到兴奋与自豪。如今,中国人民不仅需要形式上的解放,更需要精神上的崛起。所以,话剧民族化发展之路,一直都是话剧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话剧;民族化;舶来品;发展;信仰

话剧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在中国很好的落地生根,受到广大民众喜爱,要归功于众多戏剧艺术家对这种舶来戏剧艺术形式的民族化改造与挖掘。从中国人最早翻译演出的《黑奴吁天录》到国人创作的《获虎之夜》《雷雨》《屈原》《北京人》,再到解放后创作的《茶馆》《龙须沟》《蔡文姬》《霓虹的下的哨兵》《丹心谱》等作品,中国话剧的民族化进程从未停歇,让话剧成为与中国戏曲并驾齐驱的舞台艺术形式。

一、清末时期新剧的引进与发展

1906年冬,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成立,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主要成员翻译、演出的新剧《黑奴吁天录》成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与发端。从此为起点,新剧传入中国,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立了众多新剧剧团,演出了《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1910年,辽宁治下的辽阳市出现新剧演出,上演了《哀江南》《大陆春秋》两部剧目,都是由同盟会会员刘艺舟从关内带入东北的。接下来奉天也演出了反封建题材的新剧《国会血》,大获成功。由于该剧映射了日本当局的侵略行为,受到日本当局的强烈抗议,在强压之下,清政府下令禁演该剧目。新剧在中国虽然受到帝国主义与满清政府的打压与排斥,但由于新剧剧目大多反映民族主义精神,旨在唤醒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所以在民众中落地生根,受到广泛认可。

二、民国初期新剧发展历程

民国初年,由于关内依然是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政治生态极其恶劣,也相应的影响到新剧的演出与发展。同盟会身先士卒,会员冯迪汉等人将新剧剧团带到关外,在辽阳演出了《民国魂》《波兰亡国惨》等新剧剧目。这些新剧剧目的演出推动了辽宁乃至东北的戏剧艺术发展,各地戏剧艺术爱好者也创作、排演新剧,在大连、抚顺等地纷纷成立新剧剧社,更扩展出多种题材剧目,如喜剧《醉鬼捉奸》,正剧《异母弟兄》《青楼侠妓》等新剧剧目。在新剧创作、演出的同时,更有很多闻名全国的戏剧家来到辽宁进行戏剧艺术普及讲座。例如,欧阳予倩到沈阳、大连等地为当地的戏剧爱好者进行关于新剧理论与鉴赏的艺术讲座,他还参演了《少奶奶的扇子》《回家之后》等新剧目,在辽宁引起轩然大波,让更多民众爱上新剧,并参与到新剧创作、演出中来。这样一来更为关外戏剧艺术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专业、业余剧社如雨后春笋一般在辽宁各地成立,并且纷纷创作新剧剧目,演出十分活跃。

新剧的演出成功,令很多进步人士看到这种舶来戏剧艺术形式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与发展潜力,此后胡适、陈独秀、傅斯年、郭沫若、田汉等人投身新剧创作,发表了《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一只马蜂》《一片爱国心》《终身大事》等优秀剧目,此时各位创作者已经注意剧作的民族化,为中国话剧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留美攻读戏剧专业的洪深回国后对中国的新剧现状进行了深刻思考,他觉得国内新剧虽然尚可算是繁荣,但剧目水准良莠不齐,有很多不良习气。所以他进行大胆改革,男女合演剧目便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并督促形成完整的话剧艺术体系,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成立戏剧系,培养了郑君里、陈柏尘等一大批戏剧艺术名家。另一方面,在辽宁大连也成立了比较正规的话剧团体,创作了《千秋遗恨》等作品。1928年,为统一对新剧的不同称谓,洪深提议将其定名为“话剧”。从此,话剧成为区别于中国戏曲的独立戏剧形式。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后,夏衍、于伶、陈白尘等一批新剧作家以及章泯、金山、赵丹、舒绣文等舞台艺术家投身进步话剧创作,创作、演出了《怒吼吧,中国》《回春之曲》《乱钟》等多部进步话剧,使话剧中更好的融入中国实情,成为最有利的文艺宣传形式。“九一八”事变后,话剧创作掀起了一个高峰,青年剧作家曹禺崭露头角,创作了《雷雨》《日出》《原野》等后来得以传世的名著。而在江西、湖北等革命根据地,“红色戏剧”也在进行实验性的创作、演出,如《二七惨案》《八一南昌起义》等作品,成为鼓舞军民士气,激发军队斗志的有利作品。

三、抗日战争时期戏剧艺术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在各地,剧社的戏剧工作者们创作的宣传抗日的话剧作品陆续上演,其中有应时之作,也不乏优秀作品,如《保卫卢沟桥》《全民总动员》《夜上海》《一年间》《国家至上》等。延安方面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和众多文工团,这些演出团体将抗日话剧作品带入根据地各地。这些话剧作品与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共同作战,相得益彰,起到了很好的鼓动宣传作用,使全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同时有些作品也揭露了侵略者丑陋的嘴脸,把他们的罪恶行径揭示得体无完肤,充分体现了中国话剧的战斗性传统。

而另一方面,伪满洲国政府也看好话剧强大的宣传功效,组建“大同剧团”“剧团哈尔滨”“奉天协和剧团”三大御用剧团,创作、演出了《除夜歌声》《东宫大佐》《在牧场》《从军伍》《血轨》等为侵略者歌功颂德、沽名钓誉的话剧作品。同时,伪政府还在统治区演出了《雷雨》《萌芽》《欲魔》《怒吼吧,中国》等揭露英美侵略中国罪恶历史的话剧作品,意在激起中国人民对美、英的仇恨与愤慨,谁知事与愿违,却激起了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令伪政府惊恐异常,马上停止了演出。

四、解放战争时期话剧发展

抗日战争结束到解放前,中国共产党派遣大批文艺工作者进入东北,他们创建文工团,让话剧成为聚拢人心的武器,创作、排演了《夜未央》《血债》《秋海棠》《气壮山河》等革命进步话剧作品,受到大众的喜爱与欢迎,在良好群众基础的同时,也为东北话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新中国成立后话剧发展

解放后,新中国百废待兴,文艺界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前身)成立后,全国戏剧工作者凝聚一心,为新中国戏剧发展贡献力量。此时,相继成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以及各省、自治区、大军区的专业话剧院、团,为话剧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动力与更多的平台。老舍、郭沫若、田汉等一大批有着深厚生活积淀与文学素养的剧作家先后创作出《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等一大批在思想性、艺术性达到顶峰的经典之作。焦菊隐、黄佐临等优秀的话剧导演也展现了他们的民族化追求,话剧民族化进程在此时也跨出了巨大的一步,让话剧这个舶来戏剧艺术有了更多的中国色彩。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也为看到更多反映民族歷史与国家发展进程的话剧作品而感到兴奋与自豪。此时此刻,深受百年屈辱的中国人民不仅需要形式上的解放,更需要精神上的崛起。所以,对于话剧民族化发展之路,一直都是话剧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后,文化艺术的春天促生出一大批如《于无声处》《报春花》《陈毅市长》《红白喜事》等现实主义力作;也有《绝对信号》《狗也涅槃》《桑树坪纪实》这样一批充满探索意味的先锋戏剧。这些作品反映的思想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也是话剧进步的标志作品。

如今,《父亲》《立秋》《虎踞钟山》《商鞅》《生死场》《我在天堂等你》等优秀的主流话剧作品争相涌现;而《恋爱的犀牛》《琥珀》《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先锋作品也不失色彩,充分体现了话剧领域的百花齐放,也吸引更多青年涉足。

话剧从引入中国到今时今日都在勤勤恳恳的发挥着它“赏心悦目”的功能,但能达到“赏心”与“悦目”的统一却难上加难。梳理话剧在中国发展的历程时我们不难发现,话剧艺术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启迪、引领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为之痴迷、奋斗甚至视之信仰的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