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吴燕 闫云格 董昕昕 董杨
摘 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涉及数十个层级不同的部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完善的协同机制,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同不足,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时间冲突、职能重叠、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对部门协同的重要性有着最直接和深刻的体会。本文从辅导员视角出发,把学生管理工作视为一个整体,将协同理念引入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探索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部门协同机制。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协同
一、引言
***总书记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学生管理,是指高校教学活动之外的与学生成长成才关系密切的其他活动[1]。1990年,国家教委第一次以“学生管理”作为文件名的关键词,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本规定所称的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当时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纪律管理[2],随着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学生管理工作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学生管理工作不仅限于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进行规范的日常事务管理,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经济资助、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社会实践和能力培养等活动,其内容非常丰富且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水平体现着学校的管理能力,关系学校社会形象的树立,更关系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Z院学生管理工作中部门协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上学生的需求多元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压力日益增加。马丁·特罗认为:“随着大学功能与大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事务管理大多由专业人员担任,部门分工与协同更加明显。”日益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使得许多问题需要部门协调才能解决,多部门合作、联动成为工作常态,但具体工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自成体系,无法进行有效的合作,更无法形成育人合力,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时间冲突、职能重叠、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一)职能重叠,权责不明
西方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构普遍采用“扁平化”网络组织结构,这种组织机构下,学生管理工作机构仅设在学校一级,管理部门的数量较少且直接面向学生服务。与西方不同,我国大多数高校仿效国家政府机构的设置,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3]。这种组织结构下,党政部门分工负责,学生管理工作机构的职权从上至下分为学校——院系两级,学校层面学生管理工作接受院党委领导,院系层面则由党总支副书记(或系行政副主任)领导。此外,根据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和服务3大职能,设立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等工作部门来分担校领导的工作,加之教务处、安全工作处、后勤等部门也一起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众多,多个部门之间不可避免存在职能重叠的现象。具体工作中常因领导不同和协调沟通不够,难以形成育人合力。职能重叠,也使学生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时容易产生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二)信息重复报送,浪费资源
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都有自己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但是这些系统相互封闭,信息不融合,部门之间也很少主动协调和沟通。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学生的同一信息多次向不同的部门报送,数据重复性严重,且数据交流不畅,更新速度慢,一个部门信息变更后其他相关部门不能同步更新,例如休退学、建档立卡信息,学生处已经更新,财务处和教务处却未能同步更新,经常需要反复核对。这些情况导致学生、辅导员及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者深陷烦琐的、无意义的重复劳动,造成了时间和资源浪费,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三)辅导员工作难度加大
辅导员承担所有针对学生的基层管理、教育和服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集党政于一体”,充当起学校最为基层的学生工作者[4]。辅导员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最后一环,学校任何层级的部门安排的学生工作,最后都会汇集到辅导员处,且辅导员的上级部门很多,如党委、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后勤、财务处、医务所和安全工作处等,这些部门都是辅导员的上级,都可以直接对辅导员安排工作,召开会议要求辅导员必须到会,组织活动要求辅导员带队参加,核对数据要辅导员到场等,且学生工作管理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自行安排工作,部门之间极少互相沟通,辅导员经常同时收到数个部门的工作安排,加之辅导员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需要完成,导致辅导员分身乏术,工作难度大大增加。
(四)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受影响
学校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丰富课余生活,增加实践机会,鼓励各系部承办校级活动,各系部也积极响应,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专门协调部门,各系部又忙于各自日常事务彼此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足,经常同一时间进行数个活动现象,或者活动通知内容中出现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或者活动通知公布之后又进行更改的情况,影响活动组织的嚴肃性和院系的公信力,学生也容易产生倦怠感,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对策分析
Z院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完善的协同机制,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同不足,不能形成育人合力。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5]。资源或个体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使部分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数十个层级不同的部门,如果这些学生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协同,甚至互相推诿,那么学生管理工作必然效率低下甚至不能实现预期管理目标;相反,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很好地配合,进行协同工作形成合力,则必然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辅导员,笔者认为解决部门之间沟通协调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视为一个整体,构建我院学生管理部门的协同机制。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各相关部门都应当以学生为本,协同工作,使学生管理工作诸要素部门在动态工作中,各司其职的同时又能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和资源整合,做到相互协作、积极配合,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和社会竞争力。协同机制的体系框架主要包括树立协同理念和目标、设立协同机构、明确协同内容、制定协同程序及开发协同数字化信息系统5方面。
(一)树立协同理念和目标
高校在于育人,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协同理念,确立“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协同目标。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协同理念是构建协同机制的前提。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教育、管理和服务3个职能,但是传统更侧重教育和管理,处理学生工作者和学生的关系时,更重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忽略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面对学生服务意识不够。面对当下学生管理工作内涵不断扩大、学生的权利越来越得到重视的情况,高校相关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只有确实树立服务意识,才能真正认识到部门协同并不仅指合作,协同的本质在于在动态交互的过程中系统中的各要素不断地协调整合,才能真正认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自觉践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做到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利益出发,工作中主动合作,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和资源调配,做到优势互补。
(二)设立协同机构
建立协同机制的关键是设立一个强有力的牵头部门也就是协同机构,因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可以进行各部门的资源整合,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推动协同机制的运行。该协同机构应包含负责人1名,办事员3~5名,成员若干。其中,机构成员应涉及所有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包括主管院长、机关党委、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财务处、安全工作处、后勤处、体育部、图书馆、文化素养培训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各系部和辅导员代表等,将所有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纳入协同体系,机构负责人能够制定年度、学期或月学生管理工作规划,进行有效信息沟通,优化资源配置,各部门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协作,保证部门间横向与纵向的交流,减少或消除工作重叠,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明确协同内容
协同内容包括确定需参与协同的部门及事务。协同部门包括行政部门之间的协同、教学部门之间的协同以及教学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协同;协同事务应涵盖所有学生管理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经济资助、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社会实践和能力培养等,形成全要素的发展体系。
(四)制定协同程序
高校应调查分析各部门职能、管理过程、管理手段并充分调研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协同程序,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相关方案与制度,使部门协同具有可操作性并成为工作必要流程,不管常规事务协同程序还是特殊事务协同程序,都做到有章可循,使学生管理工作朝着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方向不断发展。
(五)开发协同数字化信息系统
目前,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基本都有自己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但是这些信息平台建设缺乏统筹,系统互相独立、封闭,信息不能互通融合,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00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他们对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应用比较自如,能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各种现代信息化设备。因此,有必要开发或引进完善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完成不同数据平台的资源整合,将现有的各种资源平台融合起来,规范数据接入与交换,提高数据获取的便捷性,使信息能够汇聚到一起,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部门、资源、信息和服务的整合,让师生和校园建设更加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苏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172-173.
[2]李昂姬.辅导员视野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9):56-57.
[3]李冰水,谭琪.比较视域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问题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10(2):166-170.
[4]蔡國春.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00(2):89.
[5]孙建,周举坤.协同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2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政法职业学院2019年研究课题“基于辅导员视角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部门协同机制的构建”(课题批准号:ZF20190704)的成果。
作者简介:吴燕(1981—),女,汉族,河北灵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法学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