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焦翠 李欢 刘学
摘 要:目前,河北省高校凸显地方文化的英语课程很少,学生在用英语表达地方文化方面存在困难。本文基于保定地方文化,依托高校英语课堂将保定地方文化和高校英语课堂进行有机融合,對学生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探索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输出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地方文化;英语课堂;英语输出能力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英语教学一直受到重视。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关键,表述着、承载着、象征着文化,两者密不可分。在外语学习中,不能忽视目的语文化而孤立地学习语言。英语教学界也普遍认同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我国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即相对注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弱化“本族语文化”输入,忽视和放松了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输出。这种现象导致学生不能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流利地表达中国文化,特别是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文化。保定市作为一个拥有3 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古莲花池、直隶总督署、保定军校等众多名胜古迹[1-3]。保定的地方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体展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英语课程也应借助英语课堂,充分发挥宣传和推广保定地方文化的作用,将保定地方文化融入大学高校英语课堂,有助于解决地方文化在高校英语课堂上的失语现象,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二、地方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师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例如,刘琨在《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中指出了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并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给出建议。目前,河北省高校凸显地方文化的英语课程很少,学生在用英语表达地方文化方面存在困难,高校教育者亟需深入探讨影响学生关于地方文化的英语输出能力的因素,对高等教育英语课程现状进行分析,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现阶段借助高校英语课堂提高学生英语输出能力的应对措施。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结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课题推动的课堂实施、教学模式和地方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地方文化为教学载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提供学习指导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要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地方文化教学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进入情境,在情境中学习者要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以两个非英语专业的大学二年级班级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大二学生,这些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一个班为实验班,另外一个班为对照班。实验班实施任务教学模式,教师对于学生的定位是保定地方文化旅游景点的英语讲解员;对照班仍然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主导的文本教学模式,学生的定位仍然是接受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学生。在实验教学期间和结束之后,课题组对两组学生的能力进行对比。实验班的学生在项目开始时和项目结束时填写了“地方文化英语能力调查问卷”。通过对实验班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然后和对照班进行对比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三)研究步骤
在实验班,地方文化在高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理论学习——分小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老师布置任务——小组成员分析任务——小组实施任务——小组自主学习、巩固和提高——小组完成任务——教师负责验收和评价。在开始地方文化课程教学前,教师给学生上1~2次当地文化入门课,并通过相互讨论解决学生的疑问。接下来,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5人。教师负责布置任务。在整个地方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的原则来选择地方文化任务教学。地方文化任务确定以后,教师进行主题讲座,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主题领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借助各种资源,包括网络、参考资料、实地参观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协商的方法解决。教师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借鉴其他人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定位是旅游景点英语讲解人员,而不是学习者。学生需要以旅游景点翻译人员的方式和态度进行翻译。教师也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在学生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并且请求帮助时,教师应及时提出自己对问题的有效建议,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翻译任务初稿完成后,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检查译文,学生根据相互之间所提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修改,使全篇译文尽量符合翻译标准。教师及时做出评价,并且在评价过程中保持与学生良性互动,最后完成任务定稿。
四、研究成果及不足
通过实施融入地方文化的高校英语课堂,本文有以下研究成果。
本文把地方文化教学引入高校英语课堂,通过成立学习小组,形成以地方文化教学为驱动,以小组为教学载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地方文化英语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任务实施、任务修改、任务评点、任务总结等教学环节,学生逐步在小组团队合作、修改、完善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翻译工作的乐趣,并勇于参与实践,不断提高英语学习、运用能力。学生在任务翻译中形成的翻译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一方面为解答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部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组织能力。
本文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包括学生的英语知识搜集、英语资料整合、英语翻译能力等),同时还初步探索了如何打破英语课堂内容的界限,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当地文化联系起来,将课堂与英语实际应用一体化,根据教学任务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实现课程任务化、学习自主化、教学互动化,达到使教学实践符合英语人才培养规律的目的。
当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提供相应的地方文化教学任务。由于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英语水平不一致,所以对于英语水平稍差的小组,如果任务的难度过大,学生则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作业,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以及后续任务的开展。因此,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基于当地文化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经过自身努力、团队协作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此外,需要对基于地方文化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深层次改革,才能实现课程的常态化和专业化。
五、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堂的途径
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开设用英语讲授的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文章或者视频,融入日常英语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意识。同时,增强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播意识。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传播文化的意识,深入研究中国文化,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将中国文化植入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表达能力。此外,高校应形成一个稳定的、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相对应的英语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与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等紧密联系,从而才能真正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六、结语
以地方文化为基础的高校英语课堂采用的任务教学模式,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完成为基础,在实施过程中重视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任务驱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布置的任务以及任务协作,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教师应将地方文化优秀成果融入高校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输入和输出地方文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刘敏.“河北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大学生地方文化对外传播意识和能力现状调查[J].校园英语,2014(34):35.
[2]宋敏,馬瑞贤.大学英语教学在提升保定市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5(32):79.
[3]张晶莹.荆楚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的传播和发展[J].历史文化研究,2019(8):45.
基金项目:2018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课题“基于高校英语课堂促进保定地方文化繁荣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806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焦翠(1984—),女,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英语语言文学。李欢(1988—),女,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刘学(1988—),男,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