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有效教学 缘于读懂学生

时间:2024-05-04

周才英

摘 要:本文从初中科学“学困生”问题入手,在如何转化科学“学困生”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困生”中很大比例是非智力型因素“学困生”。做好非智力型因素“学困生”的转化和提高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逐渐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例如,非智力型因素“学困生”的心理特征?笔者所在学校“学困生”的现状?以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转化非智力型因素“学困生”。有效教学,源于读懂学生,努力实现更多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有效教学;非智力型;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直以来,“学困生”问题都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学困生”有普遍的和共性的成因与特点。

一、初中“学困生”的基本心理特征

进入初中后学科知识难度的增加,科学“学困生”不断增多。“学困生”是学校中特别需要帮助的群体,及早发现和转化学困生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为了能够有的放矢,必须先了解学困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对症下药,读懂学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畏难”心理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家里娇生惯养,生活上当然也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家长也想方设法帮忙解决。例如,小学时期一些手工制作、课外实践等,家长力所能及代劳这些作业,学生拿着各式各样精美的作业,上交后自然得到教师的表扬。可是到了初中,学习课程突然增多,学习压力,学习难度都不断增大。特别是科学(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大部分家长在辅导学生作业也感到无能为力。例如,笔者班上陆妈妈发短信说,陆某昨天晚上做科学作业时,一开始就磨蹭,感觉做不出来。而且家长也看不懂,没办法辅导。他到了九点多就慢慢睡着了,今天早上五点半就叫他起床补做没有完成的作业,还是一直拖到七点才不情愿的去上学。结果当天陆某上学迟到,被班级扣分,免不了班主任的质问。

根据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一部分科学学困生是在初二时对科学(物理)部分畏难的情绪造成的。“畏难”心理是与失败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它产生于每次失败所引起的情绪反馈。失败—胆怯—再失败—更胆怯……恶性循环,使畏难情绪逐渐积累,以至于望难生畏。即使面对科学中一些简单的计算,也失掉克服的勇气。久而久之也就适应了这样的现状,再加上“惰性”心理便演变成破罐子破摔。

(二)“惰性”心理

班级中存在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懒得看书,懒得做作业,懒得动脑筋,而且贪玩(特别是游戏),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等着教师讲答案。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对教师的答案也不感兴趣,根本懒得动笔记录答案,更不用说动脑了。其实,一个学生的学习不成功,绝大部分都是一个“懒”字,俗话说“懒惰病”。可是,这个病没有灵丹妙药。有些懒惰的学生“顽固不化”,多次劝导没能让他们开窍。例如,康某是班级公认的电脑高手,破解电脑密码更是手到擒来。可是,他一上课就开始“网游”,估计脑子里全是游戏,上课专心画游戏人物和游戏兵器。作业从来不及时上交,上交也基本是空本子,接近期末,索性作业本就不翼而飞,来个毁尸灭迹!简直就是班级里公认的“老懒”。

“惰性”心理的学生一般来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志向水平低,缺乏奋斗目标,学习兴趣不浓(或偶然对科学实验有点兴趣,但保持不长久),缺乏上进心,缺乏意志和毅力,安于现状,心甘情愿地成为脱离群体、冷漠竞争的人。他们对纪律也比较散漫,无所事事,临时抱佛脚,应付学习和考试。据调查,这部分孩子家长对孩子管理有心无力,导致孩子自暴自弃,索性就懒倒做。

(三)“逆反”心理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少年学生随着身体快速成长,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性格,对外部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因而不愿再被动地、完全地接受权威的教导。个别学生脾气暴躁,情绪波澜起伏,一不顺心,翻脸不认人。这样的学生,一般在家里受宠,家长对他们报以容忍的态度,实质也没辙。也有个别学生表面不闹,心理对教师却非常反感,课堂上故意不听,甚至故意和周围同学讲话,引起教师的注意,达到擾乱课堂的效果。例如,刘某在科学课堂上传纸条,面对老师的提醒,她直面老师说:“我传我的纸条,又不影响你上课,我不用你管!”

从心理学角度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阈限,使个体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他们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学习的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便油然而生,甚至与教师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及教师所教的学科失去兴趣甚至厌恶。在教育过程中,表现为对教师的批评和学校的教育处分不服,认为老师针对他,不信任他,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受委屈,老师都不理解他。经常与班干部、老师顶撞、吵嘴,发牢骚,有时对优生讽刺、挖苦、打击,对集体漠不关心,情绪消极,行为对立。

二、笔者所在学校“学困生”的现状

传统观点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低下,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这样的界定只是概括出“学困生”的部分表现,并没有揭示“学困生”的实质问题。“学困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智力型“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智力迟钝、智商偏低(班上总有几位“带证”学生,经过机构鉴定,学习困难的学生)。另一类是非智力型“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因为一项或几项非智力因素(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影响而引起学习困难。笔者所在学校的学困生,智力正常,甚至智商很高,但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通过初中科学“学困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分析,不难发现,笔者所在学校的学困生,绝大部分属于非智力型“学困生”。笔者主要针对初一某班的非智力型“学困生”进行研究,主要的转化策略如下。

三、非智力型因素“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