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个性优质课堂”的思政课与“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

时间:2024-05-04

张一楠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思政课教学的需要,到课率、抬头率、听课率不高等问题不断凸显,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实际效率的有力保障。本文主要提出运用“对分课堂”这一独创性教学模式,依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课堂教学,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索创新,提升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课堂获得感,从而建设属于思政课的“个性优质课堂”。

关键词:思政课;个性优质;对分课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概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梳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

然而,近年来思政课的教学无论是用“教师发现和传授教学内容”模式,还是用“学生发现和获得教学内容”模式,并不如预期。究其原因,这些模式都是围绕着思政课育人目标建构的,其存在价值最终都是用学生的学习实效来衡量的。基于此,当前思政课教学模式存在如下困境。

(一)学生层面的困境

从大学生的主观表现来看,他们认为思政课理论性强,大道理多,不仅枯燥而且趣味性和吸引力不强,在实际生活中用处也不大,没什么实用性。

(二)教学方式的困境

在实践教学中,目前大都采用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在一定程度上思政课课堂枯燥无味,引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在课堂上出现“你讲你的道理,我干我的事情”的现象,致使教学呈现弱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情况。究其原因,“理论基础的危机是导致德育教育问题的深层根源”。

(三)教师层面的困境

思政课教师面向全校学生,授课任务重、授课门数多、教材修改比较频繁、授课地点往往是大班合堂等情况。繁重的授课任务占用教师大部分时间,使教师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备课及做研究,不能保证每堂课都是精彩课堂,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度低,教师职业成就感不高。

二、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概述

“对分课堂是普林斯顿大学心里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系博士生导师张学新教授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自2014年春季学期正式推广以来,对分课堂模式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传播和应用。形式上,它是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实质上,它是在教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中的内化环节,使学生对讲授内容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对分课堂”从解决具体问题的角度出发,吸收了传统讲授式课堂、讨论式课堂等多种课堂模式的优点,是中国原创的课堂教学新方法。

对分课堂将课堂教学过程预设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环节——讲授(presentation)、内化(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教师让出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掌控、主导,形成师生“对分”课堂的格局,使课堂教学过程发生结构性变革,犹如钻石相较于石墨的变化。讲授环节,教师不穷尽教材内容,只需把握基本框架和重难点。内化吸收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课下独立学习,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内化吸收过程,独立完成作业。讨论环节,内化吸收之后,学生在回到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与全班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这样,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对等”性变革,师生都有了自己对等的权利和义务,都能够作为主体更加积极地、有效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通过多次的反复实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改革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和教师一起真正成为常规的、真正的对分主体,找到了一条通往生成性课堂的有效路径,使思政课教育活动成为教师自我实现的舞台,也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舞台。

三、解读“个性优质课堂”

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慧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他带来的只有课堂的乏味,精神的贫乏。而思政课的教育价值的实现尤其如此。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所以“个性优质课堂”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最佳体现。它不仅让教师独特的个性特点得到张扬,更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我的发展。

“个性优质课堂”既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个性优质课堂”又是教师教学特色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有效弥合,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课堂。一切教育改革的重心都在于提高课堂效率,而真正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所以个性优质课堂是一种课堂教学理念,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更是一种教学价值追求。

四、运用“对分课堂”打造“个性优质课堂”的意义

对分课堂通过对内化和吸收过程的强调,实现了讲授法和讨论法两大教学模式的整合:讲授是为了基于独立思考的内化,而内化的成果则通过社会化学习在讨论中得到展示、交流和完善,既保证了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运用“对分课堂”会助推教师观念转变,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促进教与学方法的改变、课堂气氛的改变、师生关系的改变。

(一)切合90后、00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

现在的大学生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视野开阔、个性张扬、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极强的个体意识及自主精神,在学习方式上厌恶说教、喜爱参与、喜欢被关注、愿意展示自我。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要想让大学生愉快地接受课程所传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其课程模式必须尊重90、00后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运用对分课堂所打造的“个性优质课堂”正好迎合了90、0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个性优质课堂”是把课堂时间“对分”,学生、教师“对分”主体的双向个性优质课堂。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增强,自主性得到了发挥,使他们能够在相對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下进行意识形态的自我探索。

(二)适合思政课大班教学的实现状况

结合“对分”所打造的个性优质课堂采用“教师讲授”加“学生内化吸收”加“课堂讨论”的模式,三个过程分配的时间可以根据课程科目不同而灵活调整。同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主张把班级人数分成一个个小组,可以是3-4人一组,也可以是5-6人一组。小组人数的数量可根据教室和班级人数来划定,没有固定的模式。讲授时教师面对全班,而分组讨论时教师并不需要参与讨论。所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班级规模没有限制,大班、小班教学都可适应。因此,对分课堂能够适用于思政课大班教学的现实状况。

(三)结合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弥补了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

“对分课堂”模式下打造的个性优质课堂充分结合了讲授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基于过程考核的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诸多优点:如类似讲授式教学,强调先教后学,教师知识讲授在先,学生内化吸收在后,在保证思政课程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充分体现了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如讨论式教学,避免了教育方式上的强制灌输,促进了师生和生生间在思维、情感及行为上的互动,激发了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如基于过程考核的教学,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参与程度,提高了学生成绩评定的准确度;同时个性优质课堂与翻转课堂、慕课等基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不同,是一种简单、经济、实用的课程改革。

(四)对改善思政课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从时效性讲,“对分课堂”模式下打造的个性优质课堂既凸显了课堂中教师知识讲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考虑到了学生内化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还同时创造了课堂互动的良好契机和氛围,因此它对改善思政课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以对分课堂模式下打造的“个性优质课堂”为基本框架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和值得推广的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希望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思政课教学时效性的主要瓶颈,即在降低教师工作负担和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的同时,充分调动起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增进思政课师生、生生互动,提高思政课教学时效性和学生考核评估的准确性,创造出一个思政课教学方式的的新常态。

五、结语

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所打造的“个性优质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课的热情,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获得感”,把思政课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总体上提升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瑞丰.对分课堂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