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辨证关系

时间:2024-05-04

龙珍罗尔依

摘 要: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核心课题,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统一与稳定、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的话题之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石。

关键词: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辨析

一、政治认同的概念

政治认同由政治和认同两个词合成,要明确政治认同的涵义,重点是明确“认同”的涵义。“认同”的英文是identity。“identit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dem,是相同的意思。它有两个含义:一是同一性,即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二是独特性,它表现为在时间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identity”在英文中有多种含义,它既包括心理认识上的一致性及由此形成的关系,又包括客观的一些相似或相同特性。“认同”在《辞海》里中有两层含义:一是认定、同意;二是个人在感情上喜欢某一个人或某一团体,因而在行为方式、价值标准等方面模仿,而使本人与他人或团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认同”是人的心理活动,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将之看作“是一个心理的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1]。弗洛伊德把认同当成一种过程性心理问题来描述:“首先,认同是与一个客观对象形成情感联系的最初形式;其次,它以回复的方式成为利比多式对象联系的替代,就像是将对象注入自我之中;再次,它可能引起种种新的感受,即自我与性本能所吸引的对象以外的某些其他人同享某种共同品格的感受。”[2]亨廷顿对认同做了文化关系维度的认定:“任何层面上的认同,只能在与‘其他—与其他的人、部族、种族或文明—的关系中来界定。”[3]国内学者徐贲教授在《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中对认同的内涵做了详细地说明,他认为:“认同一词的名词形式(identity)可以作三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同一性或等同,即某种具有本质意义的,不斷延续或重复的东西。第二种解释是确认和归属。第三种解释是赞同或同意。”[4]政治认同是社会政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上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政治认同是获得政治合法性的前提,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关键,是构筑民众政治保障的手段。

二、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江宜桦认为文化认同是“基于次级成员身份(如教会、亲教会、学校……)而对次级团体所产生的文化认同”[5],是“一群人由于分享了共同的历史传统、习俗规范以及无数的集体记忆,从而形成对某一共同体的归属感”[6]。政治认同的主要源泉是意识形态、社会公正以及经济发展;文化认同的主要源泉是每个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民族文化[7]。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都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华尔采认为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并不必然互斥,文化认同可以帮助较具族群感的人找到心灵的归宿,要防止文化认同演变为狭隘的部族主义;政治认同是任何国家存在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不必以积极的同化政策威胁弱势文化族群的生存,我们事实上可以让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并存,并且让它们产生良性的互动与滋长。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的弱化可能导致政治认同的式微,文化认同的瓦解意味着政治认同的崩溃。政治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一个方面,政治认同的强化必然需要文化认同的支持。政治认同对文化认同具有反作用。高度的政治认同促进文化认同的强化,分崩离析的政治认同阻碍文化认同的发展。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总书记曾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三、政治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通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8]古希腊学者首先使用“民族”一词,并开始论述了民族的特征。在辨析政治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区别时,左玲认为民族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政治认同是对民族认同的升华,政治认同是历史的、实践的、多维的过程[9]。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是统一的辨证关系,政治认同的基础是民族认同,民族认同的升华是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的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增加国家的“软实力”,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在多民族国家树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四、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不同时代和社会对国家的界定不一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国家是政治统治制度和公共权力载体”,另一类认为“国家并非政治和法律话语之中心”[10]。在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方面,李素华认为国家认同侧重于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决定国家认同的因素主要是人们的出生地、国籍、传统文化以及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则侧重于对某国执政政治权力的认同,其获得,主要源于该政治权力的理念性资源意识形态、制度性资源社会公正以及功绩性资源经济发展[11]。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政治认同的构建有利于国家认同的形成,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区别在于政治认同侧重于民众对所在国家政治权力的认同程度,而国家是个政治概念,国家认同就侧重于民众对所在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认可程度。***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五、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辨证关系

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相辅相成,各自渗透,相互影响。政治认同的巩固离不开文化认同的加强。对于“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内在关系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讲,直接关涉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两个重要理论问题。在现实性上,文化认同总是与民族认同联系在一起,而政治认同则更多地与国家认同如影随形。文化认同是国家(政治共同体)认同与民族认同形成良性关系、保持内在张力的重要中间环节。政治认同是进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依赖于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促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发展。

六、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抉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梦寐的奋斗目标。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对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正确处理始终是关系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各民族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依存,不断深化中华感情,不断加强相互团结,不断强化国家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牢固的基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不断进步完善。***总书记曾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与时俱进,常学常新,树立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金燕.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G]//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研究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美]塞缪尔·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4]徐贲.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湾: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6]复旦大学历史系.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田中浩,和田守.民族和国家的国际比较研究[M].西安:未来出版社,1997.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全集(中文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9]左玲.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留学生群体政治认同的生成机理与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16(10).

[10]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1]李素华.政治认同的辨析[J].當代亚太,2005(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