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传统文化中廉政思想的分析与传承

时间:2024-05-04

廖鑫嵘 张文培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廉政内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产生了许多廉政思想理论,出台了大量廉政制度律令,创作了无数廉政警句诗集,涌现出了大批清官廉吏。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充分借鉴前人的廉政成果,企业今天的廉政建设将更加符合时代建设的要求,拥有更广阔的群众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党风廉政;廉政建设

历史学家认为,虽然先秦有诸子百家争鸣,但實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不过数十家,而对后世产生深远历史影响的主要是儒、道、法三家。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里的瑰宝,那么儒、道、法思想就是这瑰宝上最夺目的明珠。廉政思想作为三大家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两千多年廉政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中“廉政”的思想渊源

(一)儒家文化主张思想廉政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思想上主张以廉为德、以德为政、以政为民。

一是以廉为德的思想。顾名思义,儒家把“廉政”看成官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明、廉法”的基本理念,引申出官员必须心智善良、能干敬业、公正明辨、遵纪守法。孔子不仅要求从政者清廉,更要勤俭、“贫而无怨”,主张君子三戒,不能有贪得无厌的思想。

二是以德为政的思想。孔子提出“以德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者、正也”,认为“正”不仅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方法,提出了慎言、慎友、慎欲、节约、明察等理念以及很多为人、为官、为政的准则和规范。儒家思想要求为政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已有耻”,即人不要做出让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

三是以政为民的思想。儒家文化中把“爱民”作为为官者施政的最终目标,希望官员能够减少敛赋、注重教化、增加施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只有放低姿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贵”的位置,社稷才能长治久安。

(二)道家文化主张行为廉政

道家宣讲的是清静无为、柔弱不争、少私寡欲、道法自然等行为文化,指出道由心生,从心出发规范从政者行为。

一是少私寡欲的行为方式。“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道家把名声与身体、身体与货物放在一起作比较,认为贪财图利的人,容易招人嫉恨,难免身遭横祸。“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的人就会减少贪求,远离羞耻与侮辱之事,可以长久。老子把“慈、俭、不为天下先”作为衡量自身行为的法宝,提出行道要从简,由简到清,由清御贪,“廉者常乐于无求,贪者常忧于不足”,少私寡欲,懂得知足常乐方为正道。

二是清静无为的行为追求。道家认为“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道家文化的经典,提醒人们行为应该遵循天地之间的规律和法则,不能违背自然之道,人与自然原本就是和谐一致的关系。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观念,这里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其自然、不作妄为的意思。为官、为政者要做到无欲、无私、无争,做到不越权、不揽权、不争权、不弄权,一切行为方式都要遵循原有的规矩。

三是柔弱不争的行为准则。柔弱不争是一种为官的精神,柔弱内含着积极的修道思想,道教在修养上以柔弱为用,主张一切行为都不要太刚强,提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人应该像水一样、善于默默无闻地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自然地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地方并且无怨无悔。“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人们只有像水一样不争名、不争利、不居功、不图报,才不会招来怨恨。

(三)法家文化主张以法廉政

法家之所以被称为法家,因其强调治国之道由法律来达成,而此点正是与儒家所强调之“以礼治国”的最大不同之处。

一是依靠法治。“法者,王之本也。”在法家认为“人性本恶”的情况下,“法”是帝王成就功业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实现威慑的作用,让人们不去做坏事,自觉自愿地去做别人期望的好事。“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管理者要树立权威、行使职权,获得支持,更要善于利用环境去造势,因势利导,从而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

二是执法必严。“国无常强,无常弱。因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执行力是推行各项法令制度的关键,必须强力而彻底。一方面,必须毫不留情,坚决果断地打击那些违背法令、胡作非为的豪强和权贵,“刑过不避大臣”;另一方面,官员在执行法令时要谨慎掌控并运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只有统一的尺度,才能强化“法”的权威性和人们的可预期性,人们才能自觉去守“法”。

三是厚赏重罚。法家思想里,君主推行法治所依赖的基本手段或工具就是赏罚。“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既然要赏,不如厚赏,使人觉得利益更大;既然要惩罚,不如重罚,使人觉得畏惧。廉政建设必须与奖罚制度结合起来,如果当赏不赏,该罚不罚,甚至“庇奸养贪”“姑息成风”,那么再好的监察制度也会形同虚设、无济于事。

二、在企业廉政建设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干部修身养德

进入新世纪,电网一直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建设项目繁多,这就使得社会上的个别人员,力求在电力企业内部寻找“合作者”,企图用一些权钱交易行为达成个人目的。如果企业干部能通过学习和领悟,做到以廉为德、以德为政、以政为民,把义和利、富裕和奉献、竞争与合作、自强与自律统一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的廉政修养和道德底线,必将能够更加有效地抵御各种诱惑,更好地带领广大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保障企业和谐发展

电力系统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利益调整制度不断出台,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企业的稳定、廉政面临考验。现在的企业干部员工基本没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是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也被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可。如果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多接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健全体制机制,珍惜企业、国家的每一份资源和自身的每一份付出,必将能够打造一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民主规范,诚信服务,与社会、自然和谐共赢的优秀企业。

(三)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提升廉政教育内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风气不可避免地刮进企业,企业内部不正之风、浮躁之风有滋长的趋势,因此,电网企业应该鼓励干部员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規范真正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以“法”来约束自身的行为方式,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始终以一颗平和宁静、积极向上的心为自身谋成长,为企业谋建设,为社会谋发展。

三、企业廉政建设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现有做法

(一)典寓廉,史说廉,打造廉洁阵地

企业建立了特色廉洁文化教育室。室内设图片展览区、谈话交流区,在图片展览区将蕴含传统文化的字画、警句张贴上墙,从正反两面切入,深化员工认识。摆放中外古今的反腐倡廉重要论述、老一辈革命家廉政史话等供员工阅读,张贴反腐败典型案例介绍、我国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等内容,融于室内景观之中,在此参观学习,发人深思、令人警醒;谈话交流区供廉政谈话,廉政交流所用。

(二)语传廉,书载廉,编发廉政书籍

廉政不仅应当成为一种政风,更应当成为一种文化。企业将廉政思想教育纳入教育培训体系,结合传统文化,对每年新入职员工和后备干部开展塑德教育,引导员工树立“六然”处事观,知荣明耻,恪守廉政之德、为政之道、做人之本。编制党风廉政宣教资料,引用古往今来的典故,从人物、思想、行为、奖惩等方面发掘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教育党员干部鉴古明今,自觉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真正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诗促廉,歌颂廉,开办廉政演讲

诗词歌赋是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企业充分将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样式,赋予反腐倡廉的思想内容,开展廉政短语、廉政书法征集等活动,并选出优秀作品在企业内部适当的景观建设中予以展览和张贴,使廉政建设生动活泼、深入人心。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深入宣传展示廉政发展历程和光辉成就,组织筹办廉政演讲比赛,鼓励参赛者讴歌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勤廉兼优先进典型,展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的精神风貌,倡导“崇廉尚廉”的先进理念,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未来在企业廉政建设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路

(一)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廉政建设传播工程

企业要充分发挥好网络、报刊、橱窗等宣传媒介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渗透“内省、律己、诚信、清心、崇俭、知耻、守法”等经典思想;在廉政教育培训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用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儒、道、法廉政思想感染和教育员工,用经典解读“干事、干净”的理念;在廉政环境建设中,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格言有机融入企业景观建设或通过OA、短信的形式发送,使员工耳濡目染。

(二)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廉政建设落地工程

企业要把传统文化思想有机融入到和谐企业建设,在构建和谐的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吸收传统文化思想,倡导淡化名利、大道从简、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以德治企;在加强企业制度建设上,要吸收传统文化思想,建立企业廉政道德规范,不断健全规章,完善流程、强化监督,坚持干事公正、干群平等,充分体现依法治企。

(三)将传统文化思想精髓融入廉政建设评价工程

企业要将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有机融入企业的班子建设、党群建设和部室建设中,成为各类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应该通过正反典型的剖析,营造“崇廉忌贪”的浓厚氛围,在干部员工心里打造一杆明辨善恶美丑的自我评价之秤,树立对法律的敬畏之心,真正做到不想为、不愿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