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研究

时间:2024-05-04

王馨馥

摘 要: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它既包括高等教育的内容,也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人在大学期间的职业导向教育。高职教育要反映大学的文化精神、文化素质和文化知识,和“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模式,其管理方式、教育方法等仍在摸索中。把高职教育的文化力量与“工匠精神”结合起来,形成高端的高职教育,既及时又有意义。精益求精的高职教育模式能够带来职业教育的良性和科学的发展,对企业和大环境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校园文明;校企合作

一、何谓“工匠精神”

“工匠”一词最早源于“庖丁解牛”的故事,故事中为什么庖丁解牛的技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首先,他长期从事此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技术,因此其技艺高超,这是外因。研究任何事物,外界的客观条件是不可忽视的。

古有孟母三迁,孟母为儿子寻找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迁居,可见外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中国还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同时,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精通某件事物,这就是成功的外部因素。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庖丁解牛的技术之所以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另一个因素,即自身的内部因素。也就是说即便有了前面说的外部因素,自身不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不去用主观方面去思考问题,也不能达到目的,达到工匠的境界不是“一日之功”。工匠精神赋予了“工匠”一词丰富的内涵,反映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精神风貌、工作作风、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这种精神凝练成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作风,如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等。工匠精神具体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水准、持之以恒专注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二、亟需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认知度普遍不高,这也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教育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该如何冲破之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顺应社会的需求,创造自身的价值并贡献于社会?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首先应该充分调研行业的需求现状,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应以企业行业的需求为导向,修改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培育学生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行业竞争力,实现优秀学生所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再就业的良性循环,并且可验证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有效性。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可以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并取得成功。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不仅已经掌握实操技能,还应该在日后的工作中透露出严谨、专注、敬业、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职业素养。

目前,高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育技能型人才,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艺,进一步完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内容,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技术变革的需要、生产方法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的每个学习者都会体验到从准专业人员到社会从业者的角色转变。在人才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从业人员的专业态度越来越重要。敬业的前提是乐业,“工匠精神”正体现出高职学生正确的从业态度。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习者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把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与“工匠精神”相融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1]“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正是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高等职教育的重大意义,树立培养在校学习者工匠精神的指导思想。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贯穿于學生大学生活的整个过程,思想上统领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真正让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二)课程教学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载体

与我国其他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育学习者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培育专业精神。而职业素养包含两个方面,即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价值领域精神的培养。此外,还有一个客观因素,职业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难以成为一个熟练工匠,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灌输和培养卓越的专业精神,为学生毕业后的成长提供一定的素质基础。因此,应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工匠精神”。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专门章节讲授职业道德。该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加强工匠精神的通识教育。通过课堂教学,高职学生要了解“工匠精神”的本质和内在,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介绍经典的“工匠精神”案例,引导学生以优秀的工匠为例,结合自己的实践思想,思考如何奉献,追求卓越,坚持不懈,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毕业后个人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专业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精神的另一种方式。学生在校三年期间专业课的教学时间较多,教师应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学,让学生学习好专业技能,为今后成为能工巧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要注重学生品质的培养,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整个行业的质量体系中。这就要求老师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并将其纳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估体系。

(三)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桥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通过校企无缝对接,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接受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的熏陶,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2]。学生在学校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后,如果能到企业里实习,去感受真正的企业运营和企业文化,就更能了解社会对人的要求,以及企业的具体要求。这种体验和认知是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的,在虚拟的场景中,学生始终无法感受到技能、素养与企业的结合。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必须增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实习,学生不仅可以真正学习专业技能,还可以真正体验工作环境,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纽带,学生可以对工匠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在校企合作、学生体验的过程中,要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一方面去总结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努力工作、追求卓越。

(四)校园文化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为了让学生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坚韧的毅力,要通过校园文化把工匠精神真正根植于广大校园的肥沃土壤。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可以在耳濡目染中去用心感受校园文化,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很快将其内化。所以,有必要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合在校园文化中,这不同于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学。

1.精神文化建设涵盖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生在教学之外感受最多的部分,学生在校园中耳濡目染,丰富自己课余生活之外,还锤炼了自己优秀的品德。例如,学校的“座右铭”设计文化,通过“我的座右铭”主题文化活动,深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推进学校自强坚韧的品格素质的塑造工程,发挥校园文化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独特作用。在校园中推广优秀的企业文化,组织特别报告,经验分享和社会成功的专业人士和优秀校友的工作演示等,努力促进专业质量发展项目。还可以整合各地的人文特色,加强地方人文精神培育;开展人文教育,组织博雅精专讲座展览,以促进学生了解认识并发展工匠精神;创建学术园区,在校内外建立素质教育基地,以工匠精神贯穿整个教育活动过程。

2.制度文化建设塑造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入行业和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并在相关的岗位上公布相关的业务标准,让学生了解并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在公布学校规章、管理要求、奖惩规则等规章制度时,要体现“技能型”“实用型”等职业特征,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大学体系,来引领现代工匠精神的建设。加快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建设,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大学规章制度,体现学校特色。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各种操作系统,促进科学、规范、细致、严谨的工匠精神培育。

3.物质文化建设传导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还需要学习国内外各职业教育的良好范例,促进文化交流,讲述工匠的故事,将工业要素和专业要素融入有形的学生培养建设中,继续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景观、道路、建筑和工作坊命名工作,充分利用橫幅、提醒、雕塑、文化走廊和其他运营商制作标语指导,图片演示、墙贴、悬挂图像,让老师和学生自觉体验工匠精神。着重建设校园的文化景观,努力形成一批不仅能体现工匠精神,还能体现学校的自身特色,并且与学校的整体环境协调一致的景观,使学生在校园的各个地方都可以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精髓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26.

[2]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9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