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分析及培养机制研究

时间:2024-05-04

殷菲 周诗怡 卢晨皓

摘 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物质水平也不断提升,但文化水平却没有同比提升,尤其是在传统文化自觉方面。由于多重原因,大学生受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各种观念大量涌现,其中,正确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先进与落后的文化相互碰撞,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大学生在文化自觉上无所适从。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当前大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文化自觉出现了某些问题,如若任其发展下去,或许会造成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文化断层。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根据对江苏大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方面产生的问题、产生原因,同时提出适合实际情况的建议,希望对改善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觉;现状;大学生;培养

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的内涵

(一)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和书法等。

(二)文化自觉的内涵

文化自觉,最早由费孝通先生提出。他提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三)传统文化与文化自觉的联系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学习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自信,是加速我国文化崛起的重要环节。没有了情感支撑的大学生,就不能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便会对民族文化缺少应有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文化自觉的实质就是站在世界文化的角度上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并且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

二、文化自覺的价值分析

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软实力,树立文化自觉对于国家而言,只有在实现文化自觉的情况下,民族和国家才能实现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相融相通。

树立文化自觉对于社会而言,更加有利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从内心理解文化的内涵,主动学习热爱文化,才能将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意义践行出来。

学校是培养文化自觉的一个平台、一个基地,环境影响个人,校园中有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学生也会耳濡目染,不由自主地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文化自觉对于个人而言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传统文化内涵,从而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产生精神升华。

三、传统文化视角下文化自觉的现状调查以及影响因素

(一)传统文化视角下文化自觉的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传统视角下文化自觉的情况调查可以得知,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仅限于教学课程中反复教授的知识,对传统文化只有一个浅显的认知与了解,没有深入了解其中的具体内容。无法引起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共鸣,更不要说达到文化自觉的地步了。

大部分学生缺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缺乏文化危机感、缺乏文化创新能力和行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稀缺教育资源,长期以来以高考成绩为唯一准入标准,直接导致教学教育以传授考试知识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教学目标,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意境,逐渐沦为做题的工具,学生无法得到积极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引导。

同时也能从数据中看出,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沉浸在由手机和互联网媒体营造的虚拟世界中,甚至有的大学生已经出现“手机强迫症”的现状,即对手机“高度上瘾”,每30秒内就要查看一次手机。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但辩证来看,实现新媒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以新媒体的形式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二)影响因素

1.新媒体类型的多样性影响大学生深度学习传统文化

新媒体具有多种形态,主要划分为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与数字电视新媒体3大类。新媒体类型的多样性完全契合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的特点,这就使得新媒体以巨大的吸引力牢牢掌握住了大学生这一群体。就新媒体的类型而言,主要表现在建立在移动通信为载体上的微博、微信、QQ空间、新媒体客户端等。每一种类型都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和独特优势,都具有强大的用户粘性。大量有强大吸引力的新媒体不断用海量的信息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使得大学生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软件上,而且传统文化并没有与新媒体进行优化结合,导致大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了解。

2.当代大学生缺失文化情感

在问卷调查分析部分,能够看出当代大学生存在传统文化知识缺失、历史信息模糊、文化常识空缺等问题,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仅限于教学课程中反复教授的知识,对传统文化只有一个浅显的认知与了解,没有深入了解其中的具体内容。这种无知进而导致了大学生的文化情感缺失,而文化情感是文化自觉的形成基础。没有了情感支撑的大学生,就不能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便会对民族文化缺少应有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加剧

高速的经济增长在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相应的精神安慰和提升。在此环境下,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文化教育的功利性不断加强,大学生无法得到积极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加之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面对着多种文化形态,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西方社会文化;既有资产阶级文化,又有无产阶级文化;既有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又有文化折衷主义和文化实用主义。这种客观上、思想上、价值观上的混乱和文化建设相对薄弱,最终导致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盲目追随且价值观飘忽不定的现象,阻碍了文化自觉的形成。

四、培养文化自觉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个人的主观意识

大学生应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有意识地接触优秀文化,进而对文化加强认同感,产生文化自觉,意识到树立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二)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引导

在问卷调查中,虽然大学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比例高达75.75%,但偶尔开展相关文体活动的比例为68.68%,说明各大高校的相关活动较少,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育系统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文化自觉的前提是需要形成文化情感,要形成文化情感就必须有对传统文化有足够深的了解。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中,应在内容上加大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通过多级课堂教育和多种活动让广大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历史、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在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认知基础上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

(三)社会支持以及文化陶冶氛围

1.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电子化

当今时代已然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不断从互联网获取海量信息。通过新媒体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储方式并通过网络呈现出来是革命性的变化,例如国家图书馆启动的“中国基本古籍库”项目,把纸质媒介存储转化为数字,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相比纸质媒介更加方便和一目了然。

2.社交软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其传播发展

以微博、微信、QQ空间等社交软件为重要代表的新媒体的多样性完全契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的特点。社交软件都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和獨特优势,都具有强大的用户黏性。在调查问卷分析中,49.49%的大学生通过手机来了解传统文化。手机的社交软件打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满足了普通大众的需要,人们可以在碎片化、间断性的时间中获得个性需要,进而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传播与更新即时性。手机媒体作为一种移动的传播媒介,它能够实现用户双方的对等性,不受约束,可以把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对方。

五、结语

实现“中国梦”必然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崛起,在西方文化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面料相当大的阻碍。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也有“精忠报国”的爱国爱民信念。而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最富朝气、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部分,通过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结合提高各高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加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进而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2]齐继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6.

[3]徐忠花.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建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