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4-05-04

陈思娴

摘 要:本文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通知背景出发,关于针对财会专业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试点工作提出了3方面的思考。首先,准确解读背景,其次,如何推进“1+X”证书制度财会专业试点工作的意见,最后,对提高“1+X”证书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

一、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政策出台后,关于针对财会专业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试点工作,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二、准确解读“1+X”证书制度的背景

(一)“1+X”证书制度可以有效解决各类教育主体之间的矛盾

目前,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各类教育主体协同发挥治理效力仍然受制约。政府各部门高度专业分工,导致长期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职业教育管理职责交叉,政出多门,无序竞争,资源使用效率偏低。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缺乏统筹衔接,不能有效实现互转互认。一方面,财会专业的学历证书由教育部门管制,职业资格证书由人社局管制,财会专业报考中级财会受到严格控制,而初级财会职称只是财会专业最基础的技能,那么财会专业的学生能够拿到学历证书,对于初级财会职称已经毫无意义,应该开放中级财会职称才更有的含金量。另一方面,需要培養复合型人才,开放更多的职业证书给财会专业的学生。比如,ERP实施技术,计算机编程之Python(该语言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应用广泛)。再者,企业更应该参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方式制定。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最终还是服务于企业,怎样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更能为之所用,企业更有话语权。

(二)“1+X”证书制度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会做账、登账、记账和编制财务报表等财会核算类的技能型人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财务管理”的时代已经逐步来临,而这种财会人员的日常机械工作已完全能够被财务机器人所替代,但企业预算、成本控制、合理避税、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战略规划、资本市场运作、风险控制和绩效管理等工作仍需要大批的专业财会人员,培养财会核算向价值管理的复合型财务技能转变。“1+X”证书制度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学习更多的专业技能,比如计算机编程、互联网云技术、ERP实施技术等,使培养的财会专业复合型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劳动市场的需求,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1+X”证书制度能够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办学的封闭性特征导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路径不畅。“双师型”教师建设效果仍然差强人意。目前,倡导校企合作,而财会专业的企业合作对象比较单一,基本上是财会事务所,而财会事务所并不能够接触到大型工业业务核算、零售业业务核算,只是简单的小企业财会核算,对于高校财会教师远远不够。

高职院校财会知识体系的创新力度、速度、频度、幅度等方面越来越脱离产业需求,从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一种新型证书,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取得某一领域职业技能的等级证书,是掌握该领域某一等级职业技能(能力)的标志。“1+X”证书制度也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双师型”方面的培养,同时,“双师型”教师也不局限于有一项技能,可以是多项技能的复合型教师,这样更能够培养多元化的学生。

三、推进“1+X”证书制度财会专业试点工作的措施

(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制度

“1+X”证书制度实现多部门、多层次协同互动。宏观层面,推动第一、二、三产业和职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针对高职院财会专业,在行业中是ERP软件开发公司推进财会专业的改革,最新的财务软件思想应该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同时,手机支付、税务改革、互联网零售业的兴起等时代改变,财会专业的账务处理或者教育知识发生改变,很多课程可以淘汰,比如,点钞、手工做账等。需要企业行业与教育部门协同治理。中观层面,创新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应与ERP软件开发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将财务理论知识与软件操作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复合型人才。微观层面,推动工作过程、生产过程和教育过程、学习过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职工与教师、学校领导人需要共同治理。

(二)探索培养培训财会专业“新”模式

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是“职教20条”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试点院校如何推进财会专业教学与获证培训有机衔接,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是做好试点工作的关键。①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云计算的背景下,将财务软件操作课程改成网页式软件登录,而非安装的脱机式,在线更新知识,直接运用于课题教学,避免产教分离。将AR情境互动引入教学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企业的生产制造流程,深入掌握各种业务模式的账务处理与财务分析。②重构学生学习和培训流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培训质量。尤其是对财会专业教学过程中不能完成的或现有教学条件无法保证的新规范等内容,应通过社会评价组织开展校内外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培训或企业实践等形式。比如,集体参加由税务部门申报纳税改革的讲座;由于学校课时的限制,很多相关课程可以在MOOC等在线课程进行学习,同样纳入学生获取学位证书的评价条件;实践操作内容可以得到企业的评价结果,等等。

(三)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开展“1+X”证书制度财会专业试点工作,需要一支能够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先进理念、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做好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满足培养培训需求的教学创新团队。①加强财会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带头人要加强“1+X”证书制度新理念的学习,准确理解会计及会计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内涵与要求。专业带头人是双师技能型人才,带领专业团队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等试点工作的顶层设计。②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养。通过参加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等形式,提高专业骨干教师实施教学、培训和考核评价能力。③聘任校外兼职教师,引进培训评价组织培训教师或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师资团队的教学与培训能力。

(四)构建国家财会职业资格框架

实施“1+X”证书制,需要进行证书体系改革。首先,取消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机器人的诞生,使从事会计专业无门槛。其次,构建国家财会职业资格框架。面向财会专业的资格证书可以向很多其他专业进行延伸,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目前已有的税务师、项目数据分析师、ERP实施顾问师、ERP应用师、金融数据分析师和金融保险分析师等。职业资格框架还有很多新技能、新知识没有包含在内,比如专门针对公司金融方面的、财务分析方面的、管理会计方面的等,需要更好地构建并完善财会职业资格框架。

四、提高“1+X”证书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的建议

(一)扩大职业教育治理开放性

教育行政部门越俎代庖治理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会加剧部门对抗,加剧教育的封闭性。教育行政部门、人社部等部门,再邀请行业协会成员,进行专业分工、协同合作,指定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各部门的职能需要促进部门合作,避免封闭性,扩大职业教育治理的开放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整体规划、部署和宏观指导,监督管理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施工作。国务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职业教育与培训标准化建设。

(二)坚守职业教育事业公益性

从改革属性的角度看,避免过度市场化。“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运用市场机制优胜劣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类型、结构。“唯证书”局面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下降,因此,需要從以下几方面坚守职业教育事业的公益性:①国际职业证书的本土改造;②国家职业证书要进行更新迭代;③行业、企业证书的教学改造;④开发新职业标准框架。

(三)秉持职业教育的育人本质

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模式过程中,要避免掉入培训化模式。培训模式是重视近迁移,只关注某项技能解决当下问题。职业教育是以育人为本,育人是重视远迁移,重视个人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等能力培养,是面向未来发展的。

(四)把握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关联性

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1”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X”是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不能因为考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忽视本专业的课堂教学和基础人文教学,培养的学生可能只是会考试的学生。所以,需要将高质量的获取学历证书摆在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前,限定学业没有达到某种要求时,不能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

参考文献:

[1]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

[2]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