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研究与探讨

时间:2024-05-04

张智慧

摘 要: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公民地位以及由这种地位所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态度,包括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等。培育公民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青年学生具有了公民意识,才会具有对社会的归属感和对于国家的主人翁意识,才会感知自身人格尊严、自由平等、权利义务以及自身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地位,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它是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公民意识;青年学生;民族复兴;公共事业

一、引言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但是作为现代青年,尤其是高职院校青年學生,他们的自主意识和个性意识很强烈,但是否具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对自身权利与义务的认识、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等等,却是广大社会尤其是各高职院校需要高度关注并及时培养和引导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对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现状

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及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公民意识教育起源于西方,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起步较晚,要推动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发展必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做法。为了更好地开展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并收到实效,就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对公民意识教育进行探讨和研究。

第一,对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对西方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进行辩证分析,去其糟柏,取其精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意识教育进行分析、比较、借鉴,深化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解。

第二,对国外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还需要做进一步梳理、探索和比较分析,重点研究其对于我国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启示。

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明晰,从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

公民意识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在不同的国家、社会及文化背景和经济条件下,其都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国际公民意识教育发展的基础上起步的,要使中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在借鉴他国宝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一个本土化的过程。研究中国的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就是将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划相融合,吸取他国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并转化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中国人民特点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一个过程。

三、高职院校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高职院校公民意识教育研究,是整个社会公民教育研究的一部分,一方面对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公民教育的内涵,更加细致地分析公民意识教育问题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开展良好的高职院校公民意识教育,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之举,接受过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的个体所拥有的对于社会的归属感和对于国家的主人翁意识,是真正实现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部分。因此,本研究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也有着重要意义。

教育实践需要教育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尤其对于我国这种人口基数大、民族众多,既有大量参差不齐的历史经验又面临新环境的挑战而急需发展的大国而言,教育理论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教育实践一旦缺乏良好的教育理论支撑会容易变得盲目而曲折。对高职院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是确立正确公民意识教育理论的重要部分,对于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公民意识教育十分重要。开展高职院校公民意识教育研究有助于丰富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课程化理论,有利于提高高校公民意识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并且有利于在未来将公民意识教育开设为独立课程。

四、高职院校在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缺乏明确的认识

长期以来,各级学校把知识教育和智育培养作为主要目标,把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或将其等同于公民道德教育,使得大学生对公民意识不明确甚至丧失了这种意识的独立性,不利于提高我国的公民教育水平。而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同时提升教育者和被交易者双方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新认识,积极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高职院校对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传统模式效果甚微

传统的课堂灌输模式使大学生无法根据事实进行自主判断和逻辑推论,教师直接将自身的成熟经验和看法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通过直接死记硬背的模式生套公式、做法和认知,首先不利于长期记忆,其次在记忆不牢靠的情况下,将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和经验结论,最后,这种方式使得大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而导致其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本文提出通过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分析、选择和判断,同时在团体活动中模拟各类社会现实场景并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以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式教育模式达到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预期效果。

五、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根据前期理论研究与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研究分别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渗透式培养高职学生的公民意识”三个方面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建构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并应用于实践教育教学中,后期根据实践教学效果,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修正理念构想及体系布局。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课程是学生直接面对面接收老师授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授课形式,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公民意识的真正意义,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入脑入心,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和内容上的丰富、风趣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接受力,比如采用历史故事讲述、国际时事形式分析、现场角色扮演及师生问答互动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既提高了学生对目前我国在世界形势中的地位及面临的困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加深了学生对公民意识与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解及认同。

(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进入大学之前,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最深刻、最直接的莫过于父母,因为在进入大学这段时间,学生与父母的相处时间最长,而父母对国家和社会性事务的态度及参与率直接影响着孩子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态度,或者说是对公民意识的初步理解,所以,要想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不仅仅是学校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更应该开展对初为父母的青年男女的公民意识教育。而我国的社会性事务更应该给予每个公民参与的权利和机会,那么作为中间桥梁的学校就更要发挥好对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枢纽作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相互协作,那么何愁青年学生不爱自己辛苦付出的国家和社会呢。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学生在家庭中可能会接触到社会性事务,但是鉴于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的缘故,那么就需要学校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是14年,人生最美好、最单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此时的经历决定了今后的人生目标和最终从事的事业,在此期间他的公民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对自身价值与国家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可以更好地激发他的奋斗热情和爱国情怀。

本文运用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理论,结合国外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理论体系研究成果,对我国高职院校当前对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關系等展开调查研究,运用思政课堂、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学生社会实践活动3种有效途径,构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结构,同时能够有效与其他思政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活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为我国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有为青年。

参考文献:

[1]孔祥兰.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周光礼,吕催芳.中国大学与政治社会化: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8).

[3]石桂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4]傅慧芳.公民意识建构的中国理路——基于对西方公民意识普世性的反思[J].政治学研究,2013(5).

[5]廖轶凡.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23).

[6]谢艳霜.浅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视阙下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与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

[7]李婷婷.浅述高职院校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8]路怡.和谐社会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2018(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