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读本要“真”读

时间:2024-05-04

邹敏琳

摘 要:读本作为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有益补充,从语言范例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本文以高中《语文素养读本》为例,研究其文学价值与教学意义,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由此提出语文读本要“真”读的策略,倡导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持续性、有规律的深度阅读。

关键词:《语文素养读本》;真“读”;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读本》这套读本由温儒敏教授担任主编,该读本的定位是:课外读物,分级编写,与各个学段年级的语文教学呼应,重点是引发阅读兴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高中系列的读本分别有《语言的故乡》、《森林之魅》、《银风筝下的伦敦》、《孤独的割麦女》、《时间箭头》、《和家道别》,这6本读物选文范围广,涉及中外文学作品、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

语文读本作为辅助教材,与课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语文课本主要用作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都是受严格的限定的,语文读本则是对课堂教学资源的补充。可见,该读本可以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补充课本所未涉及的内容,完善该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语文教科书由于课时和篇幅的局限,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免会有缺憾。由此,利用《语文读本》进一步夯实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或借鉴能力。

那么,《语文素养读本》其文本本身有何特点呢?通过分析研究可发现,该读本引导学生运用语文教科书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兴趣,最终达到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一是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培养民族精神。一个国家或民族真正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归根结底是对其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首先表现在对其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普及,其次是对其民族文化的热爱和研究,最后是对其民族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接受。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和灿烂的古典文明的伟大民族,对其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样要经历这样一个认知与接受的过程。任何一个伟大的、智慧的民族都不会愚蠢到自我割断民族传统文化的程度,而是在不断地生发中延续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除精选了中国先秦以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诗文外,还选编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优秀的童蒙教育内容,这些内容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教育经验的总结,通过高中学生的诵读,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编者的立意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强烈的针对性。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在中华文化逐步走向世界的今天,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整理和传承,不仅有利于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也对今天的中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不言而喻,读者只要认真地诵读这些内容,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能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是注重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文化,它是一种有着自我提升能力的历时性文化。正是在不断地适应着新的时代精神、时代需要的动态演变中,才造就了这种文化的旺盛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只有用人类所有的文明因素来丰富它,同时结合时代精神来发展它,才能使她具有永恒的价值。《读本》有意识地选取了中国历代有代表性的诗文。这些诗文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而且凝聚着前人对于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观念,闪烁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基因。融合在古诗文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地道的现代中国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是树立民族信念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是注重传统也注重文化的新生。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会由于社会的发展而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兼容互补,在综合创新中获得新生。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运用,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更加快捷,人类开始跨入地球村时代,在“地球村”时代,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融和和干扰。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生存、发展和创新的问题。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正在努力实现主流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兼容互补、综合创新。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交流、融合、传播、创造的主要途径,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发展文化的重任。《读本》编者也深深认识到这点,故该编者在选取作品时,既注重古代优秀诗文,也注重现当代著名的篇章,诵读者只要认真诵读各个时期的作品,哪怕是选择性的诵读和体察,也能体会到时代的精神,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四是重在诵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诵读(朗读)能力主要在于任课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手段,诸如教师范读,调节课堂气氛,突破重点字词,展示真情实感,多种朗读形式的运用,训练朗读技巧,等等。然而,要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就还需要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朗朗上口的作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因此选择积极、健康的优秀作品就成为首位任务,但优秀作品不一定件件都能朗朗上口。一些专业性过强的作品,适合细细默读,细细琢磨,效果更佳。要让学生读得流畅,读得顺口,就得在篇目的选择上,下点功夫。该读本选用的作品以韵文为主,散文為辅,而且所选的作品篇幅长短也有所考虑,故而该书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朗读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语文素养读本》(高中卷)整体上注重古典传统,语、修、逻、文等方面均有涵盖,那在一线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加以利用呢?笔者认为读本应该要“真”读,它不是应试教育的工具,但它可以为升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威廉·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读书能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养,充实生活。

但是,有了《语文素养读本》并不意味着能够有效地加以利用。一线教学面临着更为真实的问题:升学考试,本来教学时间就已被严格掌控,更何谈有效使用读本呢?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晨读10分钟,课前5分钟,晚读10分钟这样零碎的时间来架构起学生的阅读量。当然,晨读理应是首选之道,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青少年学生,早上一走进课室就应该有一股求知欲望的热情,拿起书就旁若无人的大声朗读,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是千百年来成名之士必经的历程。从早读开始,逐渐养成经常读书、一生读书的习惯,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是如此。马克思在写成他《资本论》之前,就阅读和研究了1500中书籍,并写下了100多本的读书笔记。毛泽东主席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青少年时期有许多晨读的故事。据毛泽东主席的故乡——湖南湘潭老一辈回忆,毛主席在青少年时期,无论在韶山还是在湖南师范学校,每天早上天未亮,就听到他琅琅的读书声。他不断地背诵唐诗宋词,不断地诵读古书,难怪他的著作和诗词中,就引用了许许多多典故,以增强其文采和说服力。成为领袖以后,也总是挤出时间读书,他的中南海故居到处都是书。

鲁迅先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这才为他日后成为大文豪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针对语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关系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课本与读本应该是一个相互辅佐、促进的关系,但要协调好两者关系,前提还应该是一线教师能够利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师生之间交往学习的桥梁,而读本则是学生与课外阅读、生活中的其它师者的一座桥梁。《语文素养读本》既然如此重要,而清晨又是读书的大好时机,何不千方百计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中小学生,更不应该放过早晨读书的大好时机,认真读书,从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净化灵魂,净化情操。同时,通过诵读,也可以增强青年学生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及掌握和運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素养读本》可以说是众多课外读物的典范,是将语文的教学引领出课堂,走向大千世界的一块有利的跳板。怎样在语文教科书内容教学已经占满了学生日常的学习时间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它们来帮助语文教学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的。但不可否认“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张庆.课外读物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以《新语文读本》为例[J].教育与教育研究,2015年第七版.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

[4]杨敏.新课程标准下的名著阅读研究与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第 3 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