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工科背景下《环境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时间:2024-05-04

李娟

摘 要:根据新工科发展要求,以天津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选修课《环境法规》为例,对其课程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专业综合素质,进而为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环境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工科;环境法规;教学创新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等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一方面突出了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也对高水平应用型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针对新兴产业及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我国加快了环境立法的改革步伐,对新工科背景下环境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加强环境法相关课程的建设势在必行。

《环境法规》课程是高校环境专业一门基础课,在专业教学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全面地掌握我国环境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法律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满足新工科发展对就业能力的需求。

本文立足于天津工业大学环境专业的现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分析了《环境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探讨课程改革新措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新工科快速发展背景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环境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环境法规》授课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天津工业大学环境法规课程是专业选修课,分配课时数为15学时,开设在第二学期,由于课程属性的原因,大部分學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将更多精力投入在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限选课的学习中,认为选修课即使不通过,还有选择其他课程获得学分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授课内容枯燥

《环境法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法的概念与体系;环境监督管理法规;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环境标准;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法律责任;环境纠纷的处理程序以及国际环境法[1]。授课内容围绕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开展,包含大量理论知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庞大,分支繁多,但是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实际应用较少,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无法高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战略部署的重大变化,需要不断进行修订、修正,如2015年实施的“史上最严厉”《环境保护法》及2018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这些法律法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而一般课程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多数教材未能及时把这些新政策、制度和法规纳入其中。有的教材虽然列入了新的法规,但缺少典型案例解析说明,这就导致学生在理解、掌握环保法律知识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更是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形式单调

《环境法规》课程理论性强,对于授课形式的创新产生一定影响,传统教学大多是采用教师讲述的方式,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多于理解掌握和主动汲取。同时,由于任课教师缺少或没有参与工程实践的背景和经历,也没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际应用经验,因此任课教师在讲解典型案例时缺少生动性和说服力,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激发和锻炼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工业大学《环境法规》课程为新开的专业选修课,目前由一位教师单独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缺乏与专业核心课程授课教师的沟通,教学设计上技巧和创新度上还有待提高。以上各因素给整个教学过程带来新的挑战。

三、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一)促进教学理念改革

《环境法规》教学旨在培养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应用型环保专业人才,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满足新工科快速发展的需求至关重要,因此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应落脚在培养适应社会和本地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上。所以授课教师要积极促进教学观念改革,围绕“以新工科发展需要为导向、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根本”的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精选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模块,合理安排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课时,致力于引导和辅助学生不断提升自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环境法规课程的传统教学容易陷于枯燥、乏味的状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到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上,影响听课效率。因此在授课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至关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多采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尤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环境污染案例,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不仅容易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更是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繁多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容易让学生产生抽象、空洞的感觉,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优化教学模块设计,多采用集直观性、实践性、启示性、拓展性于一体的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从根本上破除传统单一授课方法的桎梏,有效的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能够根据具体的学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2]。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丰富的教学形式,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多层面、多角度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法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团队协作等重要能力,使之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环境专业的实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踏实务实的良好习惯,以及现代环境法律意识,理解应承担的责任,进而成为新工科培养模式下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质,有意愿并有能力为服务社会的专业环保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善锋.高职院校环境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轻工科技,2018(7)34:158-159.

[2]黄梓睿.谈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智库时代,233,2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