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路径探索

时间:2024-05-04

贺艳李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其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受到更多关注,本文从其发展现状入手剖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具体解决措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系统化路径

学科建设的时间不足20年却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在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学科人才的培养上,必须加以重视并解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其更高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现状

(一)成就

短时间内将马克思主义学科队伍发展壮大,在20年内将其建设成为可以按照二级学科范式进行专业型人才培养的学科,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按马克思主义发展上起到了积极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只单纯具备学科综合职能,对其的学习也绝不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深化。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相关从业者将其发展成为了由课堂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和实践的综合学科,不断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为其提供理论指导[1]。

学科理论人才的培养在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走向了常规化,学科方案和目标逐渐清晰明确,专业特征明显,根据时代需求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

(二)问题

1.专业基础知识方面

人才培养的对象为硕博学生,生源多样且复杂,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大多专业知识并不扎实,更难以系统化,对其选拔仅靠一次教材考试,这并不能真正显示出学生专业水准,更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是否真正满足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视野范围和学识渊博程度的要求[2]。专业基础知识的不牢固使得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以及时间来补缺补漏。

2.专业意识方面

相当一部分硕博生专业意识淡薄,硕士生方面,其中的大部分其实并不符合学科对其的专业忠诚度要求;博士生方面,部分学生的攻读目的仅仅是获得文凭,获得社会以及自我的认同,而专业研究在他们看来并不是首要任务,其中的专业分析、课题研究、提升专业水平更是不那么重要。

3.学习方法方面

相当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在进入院校后不知如何学习,不知道如何适应专业领域,在具体学习过程过程中无目标、无规划、无思路,呈现出被动学习的状态,效率低下,自主性弱[3]。这样的情况在博士生阶段也不可避免,本专业的学生在硕士阶段就没有受到实质性的锻炼,在进入博士阶段后依然如此,无法快速进入专业的研究状态;至于跨专业进入马克思理论专业的博士生更是对如何开展课题设计和研究、如何在专业领域中把握知识总体框架等表现出茫然状态。更甚者,不少专业博士生对于怎样进行专业资料的搜集、怎样写作专业论文、怎样展开专业性研究等都并不明确。总之,对于硕博人才进行系统化培养势在必行。

4.指导教师方面

对于硕博人才的培养主要由指导教师进行,个人主导培养过程极易造成理论视野狭窄、学术单一、知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对于硕博生的在专业领域的完整发展造成束缚,能力提升程度不高。

5.检验机制方面

对于硕博人才培养存在考核缺位、过程单一、集体检验形式化等问题,这使得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得不到提升,程序化、批量化的人才培养成为普遍现象。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问题产生原因

(一)原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迅速,缺乏历史积淀,使得生源质量总体不高。就目前而言,仅思想政治教育在本科阶段有系统的学科教学,保证了研究生阶段此二级学科可以拥有优秀生源,除此之外,其他的二级学科均生源不稳定且质量不高[4]。与此同时不能忽略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是报考热门专业如经济类、文学类、法律类失利后进入的马克思理论专业,这就造成生源专业知识更加薄弱。

硕博研究生缺乏对于马克思专业的严谨性、严肃性以及严格性的正确认识,缺乏专业忠诚度,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甚至呈现出局外人状态,对于教师布置的课题和阅读书目不能按标准完成。课堂中更是应付了事,不主动进行思考,见解狭隘、学术语言贫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攻读硕博的学生根本没有了解此专业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就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提升其水平,让其更好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既是目的也是使命,更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有的终身理想,但是使命意识的淡薄、职业责任感的缺失使得大部分学生并不会将探索马克思主义作为理所应当的事,而是消极应付,将学历作为主要目标。

(二)后果

1.培养成本增加

導师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花费超出常规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的不配合和学习态度的被动消极让教师不得不一遍遍重复讲解专业知识内容,论文的逻辑构架、语言的专业规范等都需要导师一步步进行指导。

2.影响学科声誉

马克思主义专业硕博生的理论素养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且专业意识淡薄,但是考核的形式化和简单化让其顺利毕业走入社会,这会造成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产生怀疑而给予其负面评价。

3.降低教师积极性

对人才的培养需要导师付出时间、精力以及关怀,这在任何学科都是必要且正常的,但是若付出的精力与成绩不成正比,花费超过正常量数倍的心血依然不能提升人才质量就会让教师对教学产生怀疑,从而降低教学积极性。

三、学科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路径

(一)生源

系统分析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硕博生的知识背景,将其与生源结构、学术成果以及后续职业成就相挂钩,寻找到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后续人才配培养提供证据支撑。

硕博招生注重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考察,同时创新潜质也要作为考核指标。硕士生招生要在基础教材知识的考核之外增加综合知识考察,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其中;博士生招生要对其研究成果、自主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总之,对于零状态、零起点的学生要予以排除,提升人才培养的起点。

(二)培养方式

对于硕博人才的培养要将指导教师的个人主导革新为教导组集体主导,教导组有多位专家构成,将集体智慧在教导过程充分发挥,使学生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框架[5]。从问题选择到资料收集,从语言规范到逻辑构建,整个过程都有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将群体功能最大化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加强对于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重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师生互动、开展学术沙龙、增开学术会议等都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

(三)指导教师

教师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水平,而教师的精神影响更具持久力和深刻性[6]。因此要积极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拓宽学术视野,提升职业素养和能力,加强教师在精神层面对于学生的影响,培养硕博人才健全人格和综合能力。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迅速,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诸多问题。对此,马克思主力理论工作者要从生源、教育方式以及指导教师三个大的方面入手,对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解决,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邢鹏飞.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百年传承与新时代的发展趋向[J/OL].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5.

[2]焦娅敏,張宗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支撑路径探究——以尚无学科点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8(12):67-71.

[3]徐雅芬,王月.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支撑互动关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视阈下[J].湖北社会科学,2018(06):180-185+192.

[4]刘程程.以“工匠精神”提升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8):22-23.

[5]闫立超.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论坛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2017(06):195-198.

[6]梁杰皓,马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现状与学科建设的探讨[J].西部学刊,2017(05):70-7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