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体验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时间:2024-05-04

林艳

摘 要:为探索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善知识本位主义的传统课堂形式,提高课程实效。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体验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组织方式,共分为五个步骤:班级分组,制定契约——创设情境,唤醒体验——交流分享,反思观察——撰写心得,抽象概括——外部迁移,行动应用。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课程实施效果显著改善。

关键词:体验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成长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自上世纪90年代起,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心理保健。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古板、课堂氛围沉闷,是一种知识本位的单向灌输教育,教学效果甚微。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十分多元化,坚守知识中心主义的课堂,缺乏对知识的体验和内化,将影响学生日后的心理健康维护,无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真正效用。积极探索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验式学习的内涵

1984年,美国的大卫·库伯(David Kolb)在其著作中提出体验学习的概念,并构建了体验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认为体验学习包含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四个基本环节,形成紧密相连的环状结构,如图1所示。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依靠真实具体的觉察来获得直接经验,这是感知(apprehension)的过程。对感知获取的体验,学习者须进行意义转换,努力建构意义,这便是反思觀察。通过反思和观察,学习者将直接经验内化为自我经验的一部分。而抽象概括是使体验深入内心并依赖概念解释或符号描述的认知过程,库伯称之为领悟(comprehension),学习者通过领悟获得了间接经验。个体建构学习意义的另一种方式是将抽象概括的结果应用于具体行动中,形成学习迁移的能力,这是扩大外延的过程。体验学习便是在感知——反思——领悟——迁移的过程中将体验内化为个体经验,进而外化为具体行为的过程。

二、体验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体验式教育是指教育者“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要素或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教育背景与氛围”,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实践体验,在体验中把知识、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健康心理品质,进而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式教育尊重个体差异,强调主体意识和作用的发挥。

体验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体验式教育的模式,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使学生投入其中,通过感知、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获得自身独特的心理体验(具体体验);体验活动后,学习者对体验过程中的感受进行反思并与其他体验者共同分享(反思观察);分享结束后,学习者进行归纳总结,撰写课堂心得,以进一步深化体验活动的感受和经验(抽象概括)。最后,鼓励学习者将从体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能力应用到外部真实的世界,促使学习者不断成长(行动应用)。通过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几个环节,学生能够自我构建知识意义,将心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与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心理健康能力。

三、体验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随着体验式学习理念的日益普及,体验式教学模式也渐渐被教学改革者们使用。实践证明,将体验式教学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笔者以自己的课堂实践为例,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改革传统知识中心主义的课堂模式,丰富课堂体验,优化课程实施效果。

(一)班级分组,制定契约

体验式教学多采用小组互动体验的方式,因而上课之初笔者先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随机分成6-8个小组。随后给予小组成员充分的讨论,制定小组契约。制定契约的过程是促进小组成员沟通合作,逐步建立信任的过程,同时能够将小组成员不同的价值进行整合,规范本小组的课堂行为,为体验式教学打下基础。

小组契约内涉及的行为规范主要有:一是规范课堂行为,明确上课的时间、地点和要求,如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旷课,体验活动过程中不能玩手机、睡觉、开小会等,要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认真倾听他人分享,专注于课堂当中。二是真诚、保密原则,小组成员应充分参与,真诚表达,其他成员不做任何评价,同时应注意课程结束后,不将涉及隐私的分享带到课堂外进行传播。三是尊重、鼓励原则,要尊重他人的经验和价值观,以肯定、鼓励、包容、支持为主。四是反思、实践原则,通过体验学习后,小组成员应积极反思,并将反思所获践行于日常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

(二)创设情境,唤醒体验

在体验式教学中,活动设计是重要的教学载体。设计贴近大学生活实际、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往往更能促使大学生参与其中,设身处地地感受和反思,有助于提升课堂参与度和实施效果。创设教学情境是对教师教学资源挖掘能力的考验,同样的专题,但在不同的班级教学中可能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体验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受众有充分的了解,对专题教学目标清晰明确。笔者所在高校的生源组成较为复杂,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在不同的班级中上课,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有针对性的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其中。

在实践中,我们可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和小组学习的模式,通过视频、音频、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方式模拟生活中的情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直观的方式获得体验,营造有趣、丰富的教学氛围。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唤醒内心丰富的体验,而观察者也能在他人的行为表现中获得全新的认知和感受。

(三)交流分享,反思观察

交流分享是体验式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分享,体验者的认知体验得到进一步升华。在小组内,学生围绕先前的体验活动,将内心所思、所想、所悟与小组成员讨论和分享。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小组成员也通过共同讨论,寻找建设性的解决方法。作为教师,要关注小组成员内可能存在的显性或隐性内心冲突,鼓励小组成员以小组契约为基础,以多元化的方式自主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及时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化对体验活动的反思,也通过互动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领会和理解。在笔者的课堂中,通過采用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缺课、迟到、课上趴桌、玩手机现象大大减少,课堂中有笑声、有沉思、有感动,课堂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四)撰写心得,抽象概括

为了将学生的反思、感悟、所获经验进一步推广到同类事物中,提高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能力,需将反思进一步抽象概括,促进学生对知识、经验的进一步理解和加工。抽象概括是对反思的进一步深化,是学生发生改变的关键环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采用撰写心得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抽象概括。高职学生文字能力较为欠缺,在体验式教学实施之初,听闻要撰写心得,学生怨声载道。但经过不断尝试,笔者不限定心得撰写的字数、内容和形式,如可通过发表说说、朋友圈、微博等方式,将课堂所悟表达出来。通过种种方式,促进学生归纳总结,将课内经验迁移到外部世界中,进一步深化体验活动的感受和领悟,达到迁移的目的。

(五)外部迁移,行动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其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学以致用,健全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身心健康成长。通过前面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几个环节,学生逐步进行知识加工,建构知识学习的意义,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内化于心。在课堂上,教师要在每一次体验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分享和充分总结。结每个专题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经验内化和迁移,鼓励学生将体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能力应用到外部真实的世界,并在生活中进一步体验、反思、抽象和应用,不断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

体验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形式和评价方式上都打破原有的单向灌输教育,是一种师生、生生多向全程互动的教学模式。在评价方式上更加多元化,注重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当然,体验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组织上、教师的要求上都更高,当课时有限时,学生的分享体验也受到限制,课堂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比传统课堂更吸引人的是,体验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需调动自身生活经验全身心投入参与和创造意义,对参与者而言是一段难忘的生命探索之旅。同时,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为学生成长辛勤付出,也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挖掘;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在每一次课堂中感受到心灵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大卫·库伯.体验式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3.

[2]段元梅.体验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24),3:47-49.

[3]于成文,史立伟,王艳.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J].2015,5:136-138.

[4]温金梅.学校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的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8:20-22.

[5]蒋常香,毛莉婷,刘小青.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13,12:76-8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