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结合培养模式探讨体育特长生“学训”

时间:2024-05-04

冯登花

摘 要:“学训结合”模式就是体育特长生在正常进行文化课学习的同时,进行课外训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榆中县第一中“学训结合”模式进行探究,发现了领导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教学时间与训练冲突、教师与教练员之间利益的分配等问题是影响“学训结合”模式开展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从而提出相应对策,为榆中一中“学训结合”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關键词:榆中县第一中学;体育特长生;学训结合;培养模式

一、前言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一中学,是甘肃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该学校还与省体校合作培养出很多优秀运动员,仅2016年就为各大中专体育院校输送38人,在甘肃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表现优异。体育已成为榆中县第一中学一个鲜明的标签,而体育成绩的好坏离不开平时体训队的训练,本文以榆中县第一中学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其“学训结合”的培养模式,全面剖析榆中县第一中学体育特长生“学训结合”培养所具有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新的体育特长生。“学训结合”培养模式,为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提供实践指导,也为学校体育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榆中县第一中学体育特长生

(二)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法,数据统计法,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

三、榆中县第一中学体育特长生“学训结合”培养模式的历史

自从榆中县第一中学建立体育特长生与省体校培养运动人才后,便引起了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据统计,自1972年榆中县第一中学与省体校联合以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8名运动健将,19名一级运动员,2107人(次)参加了国家、省、市级比赛,获得金牌655枚。榆中县体校向国家输送体育后备人才,成绩斐然。

榆中县体育事业成绩骄人,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县”,这和它浓郁的文化底蕴,人文风采和很多一批奉献自己青春的教练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这么多成就背后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甚至是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尚未得到认识和解决。所以在当前加快改革开放,国家重视体育发展的新形式下,怎么样去更好的发展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和训练,开发和改进它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手段刻不容缓。

四、榆中县第一中学体育特长生“学训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学习方面

高考是进入大学的唯一途径,体育特长生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体育特长生的考试内容和形式特殊。导致体育生的文化成绩整体较低,其最直接原因是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尽管历来学校都要求体育特长生业余训练不占用文化学习时间,规定课余时间进行训练,保证他们正常的文化学习。由于国家特长生招考方式的独特性,体育招考有两个内容,一是体育成绩,二是文化课成绩,大多数考生的体育成绩都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线,而最终制约他们进入高校的关键因素是文化课成绩。榆中县第一中学通过对体育生插班管理,没有建立合理的管理系统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培训时间,因为每天都要有一定的保证,再加上锻炼身体可以消耗,导致集中不能和其他因素,因此很难与文化课教学进行同步,导致他们的文化学习成绩越来越差,高考的最终失败。

(二)训练方面

体育训练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没有以前训练的积累,就不会取得相应的成绩,而这个周期性的过程必须需要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需要制定一个系统的训练模式来提高特长生的运动成绩,技战水平,以保证将来能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体育特长生训练计划是在教练员的指导下,根据相关项目的特点科学地制定关于身体机能、心理素质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措施,并不断地传授最新体育理论知识的体育方案。我们从客观事实出发,学习和训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较多的时间投入到训练当中,没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系统的培养体系,体育特长生的专业技就能达不到相应的水平。因此,训练时间的长短、训练手段是否科学都是影响培养效果的因素。通过近几年榆中县第一中学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情况,可以总结出他们的训练时间和周次情况如下:

从表1中可以看出榆中县第一中学对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时间和科目都做了详细的安排,说明学校十分重视体训队的日常训练,在访谈中还得知在训练中,一个教练学习先进的科学的训练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施的培训效果,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训练时间,时间较长则影响运动员的疲劳恢复和文化学习,时间太短,不能保证培训的效果,所以必须遵循训练量的递进规律,在训练方法上要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五、榆中县第一中学体育特长生“学训结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训矛盾日渐突出教练员对于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导致训练过于老化缺乏创新性和科学性,加之学校管理学生过于散慢,缺乏可行的管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学生的发展。体育特长生都是经过选拔,在身体上有好的天赋或者以前参加训练的学生。但是在进入高中以后,体育成绩和文化课成绩不进反退,导致家长对体育训练产生偏见,有一些文化课老师对“学”、“训”的概念不理解,没有和教练员及时的协调问题。

第二,训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训练的科学性对于体育特长生成绩的增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的训练方法和教学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师资资源,一方面学习先进的体育基础理论,改变不适合学生训练的训练方法,另一方面结合体育训练进行训练创新。同时还应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先进成果解决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争取在训练手段、恢复方法和运动营养等方面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做到体育的更好发展,不断的提高中学运动训练队的水平。

六、榆中县第一中学体育特长生“学训结合”培养模式发展的对策

(一)引起校长重视,建立培养理念

“学训结合”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不是学生或者是教练员一方面所决定的,它取决于学校校长和体育教研组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个校本课程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教师,更多的需要校长的支持和经济的支撑;对于体育特长生来说更是如此,特长生相比于其他学生来说需要更多的体育设备和完整的训练场地,一个学校体育生的升学率更是离不开好的训练,所以我们在保证日常训练的同时,更应该努力争取环境的完善,得到校长与领导者的支持,更好的为体育特长生提供较好的训练场地。

(二)合理安排时间,解决学训矛盾

体育特长生既要参加训练,又要学好文化课知识,所以他们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为了能够合理的安排时间,解决学训矛盾。必须从以下几個方面着手:首先,我们应该让体育特长生认识到文化课与专业的并重性,好多学生认为我只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课就好了,对于文化课不屑一顾,平时的考试也不认真对待,以抄袭为主,我们要尽量改变他们的这种观念,认识到文化课的重要性;其次,还出现过体育生上文化课时睡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或者放学后逗留、打架的问题,我们要尽量引导体育生快速进入课堂,不能逃课或在校外逗留;最后,我们也要注意劳逸结合的问题,不能仅仅以学习或者训练为主,适当的为体育特长生们设置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达到放松的目的,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为体育生们开设专门的澡堂,使得体育生适当的解除疲劳,提高恢复能力。

(三)积极筹集资金,改善场地器材

经济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必要前提,体育生的训练场地、器械设备,更是离不开经济的支持,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爱心捐助或者可以利用周围的地区以及成功的商人对我们进行经济上的赞助,这样我们有了资金的保证,对于体育特长来说也是一个好的发展。

七、结论

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引起通渭县教体局领导、榆中县第一中学的相关领导以及省体校领导的重视,使“学训结合”培养模式得到肯定。在学习和训练的安排上遵循体育与教育的统筹安排,体育和教育部门要紧密联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榆中县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婕,陈志伟.“体教结合”的内涵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1:66.

[2]陈道裕,周奕君等.“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一以浙江省为例[J].体育与科学,2006(26)1:82-85.

[3]牛玉芝.上海市重点中学在“体教结合”模式下试办二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12.

[4]夏尧远.“学训结合”相关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1):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