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辰 宋春辉
摘 要:伴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式越发严峻。针对大学生在就业时心理困境的具体表现,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解析大学生就业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调适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心理调适
伴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复杂严峻的就业环境。据统计,2019年全国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高达834万,再创历史新高。在面临庞大的求职大军时,大学生基于自我认识不足,职业规划不明确,分析解决问题较差等因素,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类心理问题可以统称为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心理困境是指由于遭受挫折、对未来缺乏安全预期或对变化心理准备不足,从而使人产生焦虑、迷茫和恐惧的一种精神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成为困扰大学生的重要问题。如何积极干预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帮助其进行心理调适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具体表现
(一)焦虑情绪
在目前的就业体制下,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遭遇到面试失败、无法顺利就业的情况。基于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所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大学生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躁的情绪。适度的就业焦虑情绪给人以动力感,而由于就业过程中屡次受挫,就容易产生过度的就业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紧张、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
(二)自卑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怀疑自我,缺乏明确的就业定位,对自己的就业意向和就业价值较为模糊。从而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由此产生对自己不满、自我否定的卑怯心理。
(三)依赖心理
现代的大学生多处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怀和呵护之中,自主独立能力较差,同时责任感较弱。在就业过程中,不能积极主动的向招聘企业进行自我展示与推销,而是想通过学校、父母等社会关系,等待工作自己找上门。这种依赖心理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四)从众心理
由于很多大学生缺乏对于自我的认识,对就业的认知和社会的了解,导致他们在就业时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被别人的想法左右,追寻时下热门求职领域。这种不结合自身实际的从众心理往往会加大自身求职的难度。
(五)攀比心理
部分大学生作为职场新人,虚荣心较强,容易和其他同学或朋友在就业择业方面进行攀比,不能脚踏实地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导致自己遭受多次就业失败。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转型速度加快,很多传统行业的就业情况受到很大冲击,导致有些传统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一毕业就面临失业。有些大学生,在跨专业就业时,大学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致用,使得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
(二)学校原因
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创业的相关指导课程,但是大多为考查课程,不能引起同学们的重视,课程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此外,很多高校缺乏对高校毕业生的心理方面的关注和辅导,以至于不能在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时及时提供心理帮助。
(三)家庭原因
有的家庭使孩子处在高度呵护、极度关注的温室家庭模式中 ,这种家庭模式容易使孩子自我为中心,产生叛逆心理和嫉妒心理,无法自己抵御挫折和困难。有的家庭使孩子处在无人关注、没有安全感的不稳定家庭模式中,这种家庭模式使得亲子间产生沟通障碍,孩子无法从家庭获得適当的帮助,容易使孩子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
(四)自身原因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家庭独子,成长过程中很少经历挫折或困难,即使有挫折或困难,家长和老师也会尽最大努力代替他们解决。因此,遇到困难挫折时,大学生不能主动克服战胜,缺乏独立思考和主见,抗挫折能力较低,容易产生焦虑、依赖等心里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试策略
从社会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一方面应促进经济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业,制定相关法律杜绝招聘单位的就业歧视,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待遇。另一方面进一步畅通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健全大学生就业的服务保障体系,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创业等相关技能的培训与指导 ,减少大学生就业心理负担。
从学校角度出发,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一方面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合理设置专业学科,增加学生参加专业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和适应力,以此增加学生就业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建立就业心理指导中心,在大学生毕业时,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讲座,向学生普及就业时需具备的心理知识。对于学生的个别问题,鼓励毕业生与就业心理指导老师进行积极沟通,以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境,疏解就业心理压力。
从家庭角度出发,家长在大学生就业时,应重视和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使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沟通方式和技巧,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此外,家长应尊重子女的就业决策权力,结合子女的综合素质,适当调整对子女就业的期望值,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经验指导、搜集信息的正面辅助作用。
从大学自身角度出发,首先,要建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要理性看待和分析社会的现实就业情况、就业机会和就业期望之间的关系,衡量利弊,合理分析自身综合实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由“宁缺毋滥”的就业观念向“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转变,先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工作。其次,大学生应利用在校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自己知识面,提高自身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的锻炼,使大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这样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时更能采取积极主动应对的态度,来满足自身的就业需求。最后,大学生应当有客观的自我认识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自身的客观评价和合理定位,能够帮助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进行自我调整,把握就业机会。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大学生毕业生在就业时提高抗压能力,正视挫折困难,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去总结分析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尹寒,张晓红.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的正相关关系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03):44-48.
[2]王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低碳世界,2018(03):363-364.
[3]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