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量词“对”和“副”浅析

时间:2024-05-04

谢艳月

摘 要:量词是汉藏语系语言中一个特殊的词类,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而“对”和“副”由于它们使用范围和意义相近,使用时常发生混淆。因此,本文从语义溯源、语义特征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教学设想,希望能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引导和帮助。

关键词:量词;对;副;特征;教学设计

目前,关于量词“对”和“副”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认知语言学角度,如(张亚冰,2009)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对”“双”“副”的用法作了详细的解析和区分。①

二是語义特征分析角度,如(张艺玮,梁骏,2015)从语义溯源入手,分析对语义特征,在比较中找出其差别和特点。②

三是综合认知语言学和语义特征分析两个角度,如(李家璇,2014)结合字义溯源、搭配描写、语义分析、认知原理等方面对其作了剖析和解释。③

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很好的应用到对外汉语量词的教学中。因此,本文在对量词“对”、“副”进行语义溯源、语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教学设计,希望可以为以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提供一点借鉴。

一、量词“对”、“副”的语义溯源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汉语的量词大多来自名词和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又都与其所源自的本义密切相关,即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④因此,下面我们将探讨;量词“对”、“副”的本义。

(一)“对”的本义

《说文解字》中:“对,应无方也。”⑤《广韵》中:“对,答也。”⑥从这几个句子中可以分析出“对”的本义是应答,即回答。《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量词,双。如:一对鹦鹉”;⑦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对:(1)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两个人、动物或事物,有时可儿化。如:一对夫妇、一对金鱼、一对矛盾。(2)有时只是两个在一起的同类人或物。如:一对电池、他俩是一对儿活宝。”⑧由此可知,“对”是由动词回答演变成量词的。回答顾名思义是对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那么这就一定要有问者和答者的相互配合。

(二)“副”的本义

《说文解字》:“副,判也。”而“判,分也。”“副”,剖开裂开之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1)量词,双;成对的。如:一副手套、一副对联。⑨(2)量词,套;张。如:一副笑脸、一副严肃的表情。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1)用于成对或配套的东西。如:两副手套、一副对联、一副眼镜儿。(注:“副”也用于中药,由于这不会和“对”产生混淆,这里就不赘述了。)(2)用于面部表情等,名词前常有修饰语。数词限于“一”。如:一副笑脸、脸上显出一副惊喜的样子。⑩由此可以分析出“副”是由动词演变成量词的。那么,由上述可以推断出作为量词的“副”所修饰的名词是有整体和部分这样的关系的。

二、“对”、“副”的分类及语义特征分析

在本文中,所有的语例都来源于文献、生活用例以及何杰的《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书后所列的名词、量词搭配表。通过对这些例句的收集和整理,研究分析得出了“对”和“副”的用法分类及语义特征。下面将结合所收集到的例句做一番阐述。

(一)“对”用法分类及语义特征

根据上文的语义溯源,量词“对”所表达的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之间的搭配。据此,我们将“对”的搭配用法分为以下几类:

1.人

性别的相互搭配。例如:一对冤家、一对夫妻、一对龙凤胎;

显示两者之间关系的相互搭配。例如:一对选手、一对小伙伴、一对好朋友;

显示感情色彩的相互搭配。例如:一对活宝、一对草包、一对模范夫妻。

2.动物并暗含性别。例如:一对螃蟹、一对鸳鸯、一对石狮子。

3.抽象事物。例如:一对概念、一对函数、一对矛盾。

4.身体部位。例如:一对翅膀、一对眼睛、一对耳朵。

5.装饰品和生活用品。例如:一对手镯、一对花瓶、一对枕头。

根据上面的分类,我们来分析提取出量词“对”的语义特征:

第一类:一对冤家、一对好朋友一对活宝、一对草包

由上,我们可以分析出[+人]、[+性别]、[+对立]、[±关系]、[±感情]、[+生命]、[+具象]

第二类:一对螃蟹、一对鸳鸯

由上,我们可以分析出[+动物]、[+生命]、[+同类]、[+雌雄]、[+具象]

第三类:一对角、一对矛盾

由上,我们可以分析出[—具象]

第四类:一对眼睛、一对翅膀

由上,可以分析出[+同类]、[+具象]

第五类:一对椅子、一对柜子、一对耳环

由上,我们可以分析出[+具象]、[—生命]、[+离散性]

综上所述,量词“对”的语义特征为[+人]、[+动物]、[+性别]、[+雌雄]、[±生命]、[±具象]、[+同类]、[±对立]、[±关系]、[±感情]、[+离散性]

(二)“副”用法分类及语义特征

根据上文的语义溯源,量词“副”所表达的有三层含义:强调一个整体且不可拆分;强调两个事物构成一个整体,可拆分;强调对个事物构成一个整体且成套出现。据此,我们将“副”的搭配用法分为以下几类:

1.生活、娱乐用品和工具。例如:一副碗筷、一副被褥、一副手套、一副围棋;

2.身体器官。例如:一副肝胆、一副骨骼、一副嗓子;

3.面部表情。例如:一副笑脸、一副哭丧脸、这幅怪摸样

结合上面的分类,我们来整合分析提取出量词“副”的语义特征:

第一类:一副眼镜、一副手套、一副对联

由上,我们可以分析出[+整体性]、[—离散性]、[—生命]、[+具象]

第二类:一副碗筷、一副刀叉、一副被褥

由上,我们可以分析出[+离散性]、[—生命]、[+具象]、[+同类]、[—同一事物]、[+相匹配]

第三类:一副骨骼、一副笑脸、一副扑克

由上,我们可以分析出[±具象]、[—离散性]、[±天然]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副”的语义特征为[+整体性]、[—离散性]、[—生命]、[±具象]、[+同类]、[—同一事物]、[±相匹配]、[±天然]

(三)“对”和“副”的区别

从本义上看,“对”强调的是两个事物既独立又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副”强调的是各部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管是两个物体构成一个整体、多个物体构成一个整体还是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例如:

一对眼睛 一对恋人

一副眼睛* 一副恋人*

从后面搭配的名词上看,“对”后面可以跟不成套的实物搭配。例如:

一对冤家 一对螃蟹

一副冤家* 一副螃蟹*

从语义特征上看,它们存在不少区别。为了更清晰的呈现出这两个量词的语义特征的差别,我们将它们的语义特征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见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对”和“副”除了在具象、同类方面,在其他几项上都有差别。

三、关于“对”“副”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

本文考察了多本教材如《发展汉语》和《汉语教程》,发现量词“对”和“副”大致出现在初级的下册或者中级的教材里。基于此,本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设为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

(二)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操练方法,让学生们了解“对”和“副”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区别:一是“对”强调的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即使分开,也是成立的;而“副”强调的是一个整体,失去一部分则不能独立存在;二是“对”可以和不成套的事物搭配,“副”则不可以。并且希望通过此教学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量词“对”和“副”使用的偏误。

(三)教学方法

本教学设计主要运用直接法、对比法。

教具:PPT、图片、自制卡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蝴蝶,那用“对”怎们说?一对蝴蝶

这是什么?金鱼,那用“对”怎么说?一对金鱼

这是什么?龙凤胎,那用“对”怎么说?一对龙凤胎

那我们可以说一副蝴蝶X 一副金鱼X 一副龙凤胎X

2.讲解

“副”后面不能加人或动物

3.操练

练习一

一(对/副)小猫 一(对/副)恋人 一(对/副)鸽子

练习二 击鼓传球

鼓声暂停,球在哪个同学手上,就抽一张卡片,用“对”说句子。

卡片有龙凤胎、好朋友、夫妻、鹦鹉等。

第二种

老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学生:眼镜

老师:用“副”怎么说?

学生:一副眼鏡

老师:那这个呢?

学生:一副扑克牌

老师:那我们可以说一对眼睛、一对扑克牌吗?不可以。因为“副”后面的名词不能分开,“对”可以。

练习一

一(对/副)拉链 一(对/副)担架 一(对/副)象棋

练习二 量词搭配

将写有名词和量词的卡片分开放,学生依次上台选取两张卡片,用量词“对”和“副”说句子。

卡片上有男女、鸟、小、餐具、嗓子、围棋等。

注释:

①张亚冰. 量词“对”“双”“副”的认知语义分析[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2):60-63.

②张艺玮, 梁骏. 同族群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以“对、双、副”为例[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7):134-136.

③李家璇. 量词“对、双、副”的语义特征分析[J]. 文学教育(中), 2014(6):110-111.

④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01-102.

⑤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12-113.

⑥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01-202.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01-302.

⑧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4-55.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25-126.

⑩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4-65.

参考文献: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2]李计伟.量词“副”的义项分立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72-77.

[3]宋娟娟.浅议量词“双”“对”“副”[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2):104-106.

[4]王素平.量词“双”与“对”的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3(4):57-59.

[5]宗守云.论双数量词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3(1):79-8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