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抗战时期四川话剧运动研究综述

时间:2024-05-04

欧璐

摘 要:当前,抗战时期四川话剧运动成为我国学术理论研究的热门。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四川抗战时期的话剧运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表明抗战时期四川话剧运动研究的关键点主要有:抗战时期国家对话剧的政策支持;剧团以及剧团活动;剧目以及剧目形式;关键人物的推动;戏剧报刊的发展。笔者就其收集到的有限资料,尝试从以上诸方面对四川抗战时期话剧运动的国内研究现状做一综述性研究。

关键词:抗战时期;四川话剧;研究内容

一、抗战时期四川话剧运动研究概述

辛亥革命之后留日归来的曾孝谷在成都创办的春柳社,演出新剧,四川话剧开始萌芽,抗日战争时期的特殊环境使得戏剧活动的发展有了新的意义,在当时鼓舞了人心增强了民族斗志,为今天四川的话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艺术门类中戏剧的研究初现端倪。但这一阶段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章数量寥寥无几,主要有孙晓芬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话剧运动》(1989年6月)、中国剧协四川分会《戏剧与电影》编辑部编印《成都地区抗战运动史料》(1987年2月),关于四川抗战时期话剧运动的资料则记录在四川文史资料当中如《四川文史资料选辑》、刘厚生:《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周年史料集》、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文史馆:《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续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等,大多只做概括性记录。

“抗战时期四川话剧运动”问题真正形成规模、成为一个研究领域,是21世纪以后的事情,下面会详细介绍,再次不做一一赘述。

二、抗战时期四川话剧运动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笔者认为,抗战时期四川话剧运动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抗战时期国家对话剧的政策支持;剧团以及剧团活动的推动;剧目以及剧目形式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关键人物的推动;戏剧报刊的发展。下面,就抗战时期四川话剧运动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阐述。

(一)关于抗战时期四川话剧剧团以及剧团活动的研究

如前所述,关于剧团活动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即已启动。中国戏剧家协会四川分会1987编印的《成都地区抗战运动史料》中都有对抗战时期话剧演出队伍的描写和记录,如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出队、抗敌话剧团、中学生国难宣传团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笔者认为当时的剧团不仅仅是存在于专业领域,还存在于民间、军队和学校之中。以下是对话剧团体存在方式的分类研究说明。

1.对于话剧官办团体的研究

2018.2.18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学振在现代中文学刊上发表论文《抗战时期的神鹰剧团及其活动》,主要切入点是抗战时期的神鹰剧团,文章讲述了神鹰剧团的人员构成、戏剧创作、演出还有他的其他戏剧活动。文章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神鹰剧团的原貌,也对关键人物在四川的活动做了叙述,对神鹰剧团的成立介绍稍显简略。

2.对于话剧民间团体的研究

2007.4.20 四川大学的张研发表博士论文《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的社会教育——以成都市立民教育馆为中心的研究》,本文的切入点是成都市立民教育馆,在其第二章第三节中提到了对民众的戏剧教育,在文章最后还提到了四川社会教育与战时文艺繁荣。

3.对于话剧学校团体的研究

2007.4.6 四川大学段绪懿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国立剧专的历史演进与活动述评》,切入点为抗战时期四川戏剧的教育机构国立戏剧实验学校,主要介绍了筹建、迁校过程和师资情况、剧本创作,还介绍了表演艺术和导演艺术的戏剧理论,文章突出的地方在于将抗战时期的学校团体做了纵向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国家环境的动荡,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突破口。

因此,话剧团的成立以及剧团活动直接关系到话剧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也使其成为社会的一个小缩影,研究表明该领域的研究人物较多。

(二)关于四川抗战时期剧目以及剧目形式的研究

抗战时期的剧目以及剧目形式研究在21世纪陆续展开,剧目有、历史剧、街头剧、改译剧以及歌咏剧等,许多研究者就当时的剧目类型进行了探讨。

1.历史剧目

2016.8.31傅学敏在中央戏剧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缝合与裂缝:论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之得失》,立意新颖、史料详细、论证严密,拓展了大后方戏剧研究的视野,深入考察了戏剧运动的详细种类,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2.街头剧目

2017.2.25 丁芳芳在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论文《抗战街头剧演剧形态与文化特质剖析——对1938年成都<儿童世界>街头公演的再解读》,主要切入点为抗战四川话剧的街头剧目,文章一开始讲述了《儿童世界》的演出盛况和街头剧的特征,紧接着讲述了抗战演剧形态的改变动因,最后讲述了熊佛西所代表的战争语境创作状态,该篇文章不仅是对剧目的分析,而且是对当时剧目形式的一种再现,以便于当下研究者对此类研究领域的探索。

剧目和剧目形式的多样,体现了最直接的社会现实意义,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抗战环境下人们的精神苦闷和昂扬的民族斗志。

(三)关于抗战时期四川话剧关键人物的研究

抗战时期四川话剧运动的发展离不开关键人物的组织和推动,抗战时期的四川作为大后方,其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仅涌现了很多本土的话剧家还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外来话剧家和话剧爱好者,笔者就这两类人群,将他们分为关于川籍代表人物研究和川外籍代表人物研究。

1.川籍代表人物

2004.5.1 四川大學历史文化学院的高志华发表硕士论文《抗战时期的四川话剧运动》,中心点在于介绍话剧运动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还提出四川剧运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川籍主要代表人物在剧运过程中的贡献以及四川剧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在此,笔者就该篇论文指出当中的错误之处,作者在第一章讨论中国话剧诞生之初,将李叔同和李息霜并列,但实则李叔同即是李息霜,其余部分作者分析得十分详细,为四川话剧运动研究做出很大的贡献。

2.川外籍代表人物

2015.8.25 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丁芳芳在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论文《民族认同、公民教育与抗战演剧——论熊佛西的抗战戏剧教育观》,主要切入点为战时戏剧关键人物,提到了熊佛西的戏剧社会教育,战时的演剧实践,四川省立戏剧实验学校的办学情况以及在成都少城公园的大众化演出。两者的观点都是围绕关键人物熊佛西,文章中关于熊佛西的贡献处有重复叙述点。

(四)关于四川抗战话剧报刊的发展研究

2005.10.28 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徐登明在新闻界上发表文章《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期刊》,2013.6.24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唐海宏发表论文《民国时期成都戏剧期刊的演进特点及其贡献》,主要切入点为戏剧期刊,文章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将抗战时期成都地区的所有戏剧期刊列入文中并且介绍了期刊的详细内容和特点,笔者认为这为四川抗战时期话剧运动的期刊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史料来源。

三、四川抗战时期话剧运动研究的趋势

(一)精细化:类别层次更深入

1.话剧团体已知和未知类别的再度延伸

笔者在收集到的有限资料中发现,很多文章都将话剧团体(据研究统计抗战时期四川有34个)直观地列了出来,但真正去研究每个话剧团体的文章特别少。在已知类别上,笔者总结出有官办、学校和民间,当然这只是大体性的概括,四川官办剧团中的教导剧团,民间团体中的农村抗敌剧团、怒吼剧社、成都“星芒宣传队”、成都新闻界抗敌话剧队等十多个话剧团体详细研究相对较少,学校剧团中对于“中学生国难宣传团”的研究只有回忆录。在未知类别上,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话剧运动是否还存在宗教剧团体的演出?这都需要研究者更加深入的探析和发现。

2.话剧剧目的详细解读和多视角分析

抗战时期在四川演出的话剧剧目(据研究统计有106个)数量之多、种类丰富,如抗战时期四川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新新新闻》上报道的话剧演出公告就33个,如热风剧社公演的《长城月》、少城公园光明影院上演的《阿比西尼亚的母亲》等等,剧目的具体内容和它们所属的剧种都将是研究四川抗战时期话剧运动剧目的方向。

(二)话剧期刊和新闻报道的版面探索研究

据研究统计,抗日战争时期在成都创办的戏剧期刊一共有17个,众多研究者们在研究抗战时期四川话剧运动期刊研究时,都只是将它们总体列入在文章内,对于他们的详细论述,比如版面结构、内容种类和产生影响等方面都稍显欠缺。另外,当时新闻界的刊物也报道了相关戏剧的消息,戏剧新闻版面的探究也为之后的研究者留出了一大块空白填补处。

(三)大众化:更加符合当下语境

抗战时期四川的话剧运动越来越成为当下学术界研究的热门,其研究的趋势也要贴合大众的认知,比如抗战时期话剧团体组建时的优势和劣势对当今话剧团体建设有何经验可取、剧目和剧目形式的创新性和不可取之处、戏剧期刊是否可以做成新兴媒体并融入戏剧理论从而达到社会教育的作用等,这都是现在研究者需要重视的方面,同时也不能一味盲目的迎合读者的需求从而迷失自己的方向。

以上从话剧团体、话剧剧目及形式、话剧关键人物、话剧期刊等方面对抗战时期四川话剧运动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期望为我国研究员开展和改进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剧协四川分会.成都地区抗战运动史料[M].《戏剧与电影》编辑部编印.1987.

[2]高志華.曾孝谷与四川话剧的提起[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孙晓芬.抗战时期四川话剧运动[J].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09).

[4]高志华.抗战时期四川话剧运动[J].四川大学.2004.

[5]新新新闻[N],1936-1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