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绘国画作品的技法与审美

时间:2024-05-04

高鸽

摘 要:美,既我们人类在感受欣赏和评价的审美活动中主观产生的反映,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本文综合分析地浅谈通过在留白、构图、选材与技法几方面在国画艺术作品上,作用于体现出绘画者的审美和影响着赏画者的审美的原因。

关键词:国画作品;技法;审美

世界上各个时代都有丰富的艺术品,尤其是我国艺术传承了几千年,有着惊人的、丰富的、辉煌的艺术遗产。其中国画有惊人的长时间延续。几万年以来,从原始人的岩画到现代的国画作品,其形式、表达方式、绘画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有惊人的共同之处,是把黑炭磨成粉作为颜料,绘制在不同的媒介上的绘画作品。

现在我选近代中国著名的国画家齐白石(1864-1957)的最有名的3组国画作品,分别讲述赏画者根据绘画作品的各个技法问题来了解到绘画者的审美。

一、浅谈《山水册》的留白美

1931年,齐白石画成《山水册》,这系列国画是由十二幅画组成。自署标题的有八幅,分别是《朝阳》、《月明人静时候》、《放牛图》、《苍海烟帆》、《阳羡山水》、《雨后》、《荒山残雪》、《柳浦秋》八幅。没署标题有四幅,根据这四幅画的内容,我起名为“荷塘游鱼”、“山上人家”、“古木黑鸦”、“沙地鸬鹚”四幅。

画中取材可能来源于齐白石旅游的见闻和家乡的回忆,画的是眼前的风景,所见的事物,都是我们常见的熟悉的景物,容易引起共鸣。画里流露出当时他的心里所思,真实的情怀,我们需同时根据成画的社会环境、时代事件,才能准确体会其想法。主要用浅色湿画法来留白,用浓、焦色干画法画主要景物。

《朝阳》这幅画的是朝阳时分的风景画,画面大面积用调上许多水分的胭脂红,用湿毛笔横涂在纸上,有毛笔的纹路和水分多的晕染效果,使笔触具有深浅不一纹路的层次,从这画感受到朝阳时分火红的隐约薄云的风景,这就是画面的缥缈的留白。靠近画底部的太阳是留白的点缀,表现出刚刚升起的太阳。与这幅对应的《月明人静时候》,本来应该用浓墨体现出深夜时分的山景,但这幅画没有用,而是运用淡墨宽笔涂出山景,焦墨和淡墨点画出树林。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房顶,撤去繁琐,反而让我们感到简单安静的感觉。画者刻意用渗上更多的水分的花青毛笔平涂而层叠涂夜晚的云彩,体现出云彩的层叠感,月亮部分没有刻意用颜,表现出洁白的明月,这个风景整体上也是一种情境的留白。与《朝阳》同样的手法还有《阳羡山水》、《雨后》、“山上人家”。这5幅都是山水风景画,都是运用浓淡有别的墨为主色,用干湿笔交替体现云彩、岩石等景物,体现出作品的远近实虚,实虚中有留白,使画面有空间感层次感意境感。

《放牛图》的画有几颗桃花和五头牛,大面积留白,但白不是白色,而是特别淡的绿色和蓝色,使画面的留白具有丰富的色调。用墨画出的树枝上用点画法画出浅红色的桃花和浅墨绿色的叶子。在与桃花远处的地方画了从大依次减小的无头牛,使画面整体上有宽阔空间感,距离感。

与《放牛图》同样的手法还有《苍海烟帆》、《荒山残雪》、《阳羡山水》、《柳浦秋》、“荷塘游鱼”、“沙地鸬鹚”、“古木黑鸦”。这七幅画也运用平涂毛笔的纹理特点和渗多水的颜料晕染的特点来大面积留白。并用浓色绘制画面的主景,与淡色景物拉开,画面上浓色的景物数量少,使画面不满满的具有空气感不沉闷不杂乱。

留白是国画创作中最常见的手法,非常有中国美学特点。留白既是没有内容的空白,但不是简单的白色,而是有意境美的白。国画如果没有留白,而是画得满满的,那画没有意境美,让人感觉画面拥挤杂乱。反之留白让我们感到画面简单而内容上有不简单的缥缈安闲而富有想象力的美。可以少太满的画面给人压抑感不协调感。留白就像阴阳太极图上的黑白两条鱼,黑鱼身代表画面的景物,白眼代表景物中的一点点留白,白色鱼身代表画面的留白,黑眼代表留白中点缀的景物,使画面不空,合理的留白就像太极图的阴阳平衡。

二、浅谈《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的构图美

1942年齐白石画成有名的《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该系列是由一幅书法和十二幅画组成。 “可惜无声,壬午春,花鸟工虫册白石自题” 是该系列画作的题款,我们根据题字理解画中的植物昆虫画得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和真的花草昆虫一样的独特美,像在纸上活了一样生动,只可惜它们画在平面的纸上没有生命。

12幅画的题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昆虫花卉植物,互相搭配组合,有:黄花、稻穗、荷花、牵牛花等;昆虫有:蝴蝶、蝗虫、蝉、蚂蚱等。

这些画的构图特点有:对角线构图、包围式构图和“%”式构图。构图呈对角线的画面以对角线为中心,对角线一边画满了景物,另一边留白,留白中有小景物缀。这类图画有 “黄花蝶蜂图”(根据画作内容自起的名,下同),左边主要画的是黄花和一只貌似在黄花枝上一动也不动的黄蜂,右边主要是留白,留白的地方点缀一只翩翩飞舞彩蝶。两个昆虫给画有动静对比,平衡感。在“麦穗图”中,和“黄花蝶蜂图”的特点一样,对角线的一边上有稻子叶和一只在吃稻叶的蝗虫,另一边是有只鸣叫的蝉点缀的留白。我们感到仿佛蝗虫在倾听蝉的歌声。

包围式构图的特点是画面的超过2个边都有景物,中间留白,也有景物点缀。这类图比如“荷花图”,画面上三个边都画有大荷叶和荷花,在留白的荷叶荫下有一只红蜻蜓和黑翅蜻蜓。从这幅画上来看蜻蜓点缀的留白被包含在荷叶下,让我们感到蜻蜓喜欢在凉爽的荷叶荫下。

构图呈“%”的特点是对角线上画有景物,两边是有小景物点缀的留白。这类图如“牵牛花图”,这幅画的对角线是牵牛花和枝叶,左上有翩翩起舞彩蝶和右下有只蚂蚱的留白。蝴蝶在牵牛花上方翩翩起舞,代表了动,蚂蚱在牵牛花下面安静地休息,代表了静,动静平衡,就像百分之号一样,保持两边平衡。这种构图法讓我们感到画面的平衡感,有动有静的趣味。

构图是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有独特的美感,而根据选定的题材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构图讲究均衡、对称、对比、焦点。构图力求富有变化而不缺稳定感的均衡和对比,使画面具有稳定感和视觉对称感,太稳定的画面使我们感到严肃,对称没有一点变化使我们感到画面生硬死板而没有美的变化;二是构图中的对比如形状的对比、色彩的对比、明暗对比、还有如选材的动静,简单复杂,好坏等的特点对比。巧用对比目的是增强画面的艺术感,突出强化主题。焦点是我们看画面时视线集中在一个地方,如我们看画时注意画上生动的昆虫。焦点也是突出强化主题。构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使画面有独特的美,决定了画面的结构,是表达作品内容和艺术美的感染力的重要的手段,是我们长期实践中产生的习惯性审美。

三、浅谈《松柏高立图》的选材与技法美

1946年齐白石画成《松柏高立图》这个大型画作,是齐白石为自己庆祝60大寿和抗战胜利所画。 “松柏高立图”的一对篆书对联,内容是“人生长寿,天下太平”。整体来看,齐白石用雄厚的墨色,粗豪的笔迹,端正的风格,有着篆书的独特美感。我们据绘画者所在的时代上来看 ,“人生长寿”表面上齐白石庆祝自己60岁大寿,我們解读到绘画者希望人民健康长寿再也没有战争的美好希望。“天下太平”作者是为了庆祝抗战胜利的爱国情怀,也希望祖国永远天下太平,人民和谐幸福安康,合乎着最近提出的“小康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

“松柏高立图”整体由松树、柏树、苍鹰和题字四部分组成。根据选材在中国文化中,松柏象征坚贞不屈,松枝有傲骨峥嵘之意,柏树笔直让人感觉庄重肃穆,在成画的时代,也赞美对抗争时期的战士们象松柏一样坚强不屈,傲骨峥嵘,不屈服于强大的敌人,坚持着抗战敌人保卫祖国的庄重使命。

运用粗毛笔点一次淡墨后从上至下、从左斜着至右地,重重叠叠的技法描画松树,每笔都画到墨干枯为止,由于干枯的墨迹表现出松树粗犷的、经历千疮百孔岁月的美感。树枝和松针也运用滋润的淡墨描绘,体现出松枝的新鲜滋润的感觉。松树后面是一颗柏树,柏树也是一笔到浓墨干枯,线条粗狂有力,墨迹干湿有层次,体现出柏树的树皮的纹路,用沾上浓墨的毛笔,以干湿不同的笔触点点地画出柏树的叶子,表现空间感层次感的叶子。有只立于松枝的苍鹰,有力地紧紧地抓住松树,用浓墨绘出的鹰爪与运用淡墨绘出的树干形成对比。用焦墨勾出感觉目光锋利神有采的眼睛,昂首直视着前面的苍茫大地的意境留白。以浓墨点出翅膀与尾巴的硬挺的羽毛,焦墨点出身体上柔软的羽毛,该技法使羽毛层次丰富、看出羽毛的软硬区别。

作品的选材与技法也是非常重要的。选好材既材美,决定着绘画者画出的作品是否通俗易懂,赏画者能否容易了解其审美观点和想法。使用绘画的技法如点画法,平涂画法,勾勒画法等,不同的绘画技法有独特的表现,让画具有不同的特点美,韵味美。有着扎实的画技,能否灵活运用画技,决定作品的成败与美,使赏画者能容易感受到作品的美和画者表达的观点感叹。

成功的作品使绘画者和赏画者一起接近统一的审美观点,产生共鸣。绘画者能否灵活综合运用绘画技法,能否使绘画作品表达出他的主题想法,能否让我们赏画者容易了解绘画者的审美和想法。

好的绘画作品中具有的美感是离不开留白、构图、选材和技法综合运用。而且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感,例如独特的绘画表达方式、独特的绘画风格、独特的视角等方法来表达作品的美感。同时每位赏画者的主观审美活动是不同的,分别受其的人生阅历、教育程度、年龄民族、感知能力和文化修养制约,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可用一个文字——美来对作品表达自己的美感,其背后的意义与见解是不同的。绘画者凭着自己主观审美观和感悟使绘画作品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想法,我们赏画者也有自己的审美观来欣赏、品味、评价绘画者的作品,感悟其的主题。

我们赏画者通过自身的理解来欣赏、解读、评价绘画作品的各个方面的审美。审美的意义是欣赏、品味或领会可看到的事物及艺术品时产生的主观的美感和精神美的体验。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审美是事物的对立与统一的证明。审美的对立很容易见到,体现在事物的个体性,是客观的,本质的,不存在本质上的客观美感。审美的统一是通过客观因素对社会人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美感,是人实践于个体事物的本质属性上产生出的主观美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