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欣颖
摘 要:据调查,95后的大学生,会做几个完整菜点的只占15%,从未在厨房做过简单饭菜的约占40%,其中来自城市家庭的大学生占比更高。“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关乎人的生命健康,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首要生活技能。饮食是当代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热点,学习中国饮食文化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大学生的生活能力,保障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饮食文化;大学生能力;文化自信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在饮食品味中,隐含着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烹饪加工及饮食礼仪、民俗食风等诸多因素,共同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包含了很多哲学思想,大学生学习中国饮食文化,将对大学生独立生活以力的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身体素质的提高,知识体系的完善丰富,人文素质个人修养的提高,社交礼仪的贯彻,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等方面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中国饮食文化定义及思想精髓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品位,锻造了华夏子孙的健康体魄和高尚情怀。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以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讲究“色、香、味、形、质、器、意、养”八大属性,地方风味众多,技法多样,可以说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体现了中华民族聪明才智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追求的以“和”为主要特征的价值取向以及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广为传颂的孔孟食道,对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修养仍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饮食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作用
(一)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保障身体健康,提高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饮食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不管大人小孩,吃都是人生大事,与吃有关的东西才应该是人生的第一堂必修课。而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智商、情商”有余而“食商”不足。一些大学生缺少科学饮食知识,存在很多不良饮食习惯,有偏食,如偏肉食、零食、小吃、宵夜等;偏西化,如有些大学生饮食内容过度崇尚西方,将吃汉堡、薯条、牛排,比萨,咖啡作为日常饮食,认为这是小资和时尚;多浪费,如节约意识淡薄,米饭菜肴不光盘;无规律,如很多学生不吃早餐,不定时就餐,肠胃功能紊乱;无节制,如大学生喝酒和暴饮暴食的情况也很多,时常引发醉酒失控,入院就医等安全问题。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会对自己的身体埋下健康的隐患。正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述“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因而通过学习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搭配饮食,调整好个人的膳食结构,吃出健康。
(二)丰富大学生知识构架,提升大学生人文和思想素质
中国饮食生活中不断深化的“孔孟食道”,即:食治-食功-食德,既是饮食追求,也是人个生活信念和做人准则。食治:“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尧之天下,不以为泰”,要求人们不吃白食。食功:“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告诉人们以等值劳动换取养生之食。食德:“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要求大家吃正大清白之食、符合礼仪之食。宋代学者黄庭坚所写《士大夫食时五观》,也融入了儒家理念。倡导大家自律反省,珍视他人劳动,爱惜粮食等。老子主张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寓意国家治理也要把握火候。中国茶道以儒、释、道文化为主体,总体基调高雅而深沉、博大而精深。主张和谐与宁静,践行中庸、静心顿悟、天人合一,表现出淡泊与旷达,向往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大彻大悟、无为不贪的境界、倡导礼仪与养生,要求克己复礼等。从以上所列的诸多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伦理观念,具有了道德风尚、宗教伦理、政治伦理、社会礼俗等文化特质。对大学生优良品德的塑造,高尚情操的陶冶,道德境界的提升,完善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
(三)提升饮食礼仪,提高大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文明的得体的礼仪是一名大学生道德品质和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素质要求。学习中国饮食传统中的食礼,掌握迎来送往的餐桌礼仪可以缩短大学生融入工作环境的时间,迅速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学会礼让、尊重、感恩、节制,有利于平和浮躁的心态,洗涤心灵,扩大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饮食生活处处讲礼仪,要做到不失礼仪风度。宴请,要注意明确对象、目的、形式,选择时间、地点要注意和邀请对象商量,邀请注意方式和时间,安排席位桌次注意符合嘉宾身份,拟定菜单和酒水要注意规格和搭配。中国俗话“无酒不成席”,喝酒宗旨是体现敬、欢、宜的精神,但酒要饮到不影响身心,不影响正常生活和思维规范的程度最好,要以不产生任何消极的身心影响与后果为度。
(四)提高审美情趣,涵养身心,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
中国烹饪早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系统完善的“质、色、香、味、形、器、適、序、趣、境”的“十美风格”,它贯穿于饮食活动的始终,是美食的前提、基础和目的。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西方自由主义、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在社会中盛行。大学生也面临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以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人文主义在日渐淡化。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中国烹饪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和食医结合,无论是科学性、艺术性和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都是西方烹饪所不能比及的。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提到“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因而学习并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还能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崇尚心理,树立文化自信。
三、大学生接受饮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从校设共公课程中获取饮食文化和营养卫生知识
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逐渐树立起自我保健的意识,建立起合理的饮食消费观念,培养对中国烹饪文化的兴趣,并在课后继续主动积累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注重获取以合理营养与膳食平衡为核心的相关知识,以指导生活实践。大学生必须注重合理膳食。简单地讲,合理膳食就是指一个人一日三餐的食物中提供的热量和多种营养素与其每天所需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之间保持平衡。从营养素来讲,要有充足的热能,而且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和比例要适当,有充足的无机盐、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份。也就是说,每日各种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选择要得当、充足。
(二)积极参加校内外烹饪技能实践锻炼和培训
饮食最核心和突出的特点是实践,仅有理认知识还不行,会吃还要学会做吃。如何寻找相关的实践机会呢?首先要多关注并加入校内饮食文化类社团组织。高校一般社团众多,类别多样,现在高校一般都有诸如“茶艺”、“面点”、“饮品调制”等方面的社团和大学生创业项目,参与其中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烹饪和食品加工技能。其次,还可以利用课余到食堂做一些兼职活动,慢慢掌握从服务到食材加工、切配等基本功。最后,大学生一般都热衷于社会实践,要提升厨艺,也可以多参加一些餐馆饭店的实习。现在一些大学生比较热衷于参加专业领域的资格证、技术等级证的培训学习而忽视了通用技能的学习。
(三)努力从传统饮食思想中汲取营养
大学生要善于从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规矩和礼仪中找到做人做事的标准,也要学习孔子崇尚“简素淡薄”的生活作风,更要像孔子所主张的“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的价值取向。“和”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价值观,中国饮食文化就處处包含着“和”的因素,在饮食生活中,中国人用吃的方式来表诉了自己的思想与观念,其中最重要的表诉是就一个“和”字,饮食之“和”既追求身体与食物的合宜状态,也追求食材讲求配伍,更追求人与社会的文化境界,这便是中国饮食的深厚含义。《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配膳原则,体现了中国式样的食物多样化及其膳食平衡。《周礼·天官》有这样的说法:“凡会膳食之道,牛宜徐,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蔗。”这段话是说,动物食料的摄取应该与谷物相搭配,从而完成了多样食料的性味的转化融合。我们要善于在极其普通的饮食生活中,深深地咀嚼人生和谐的美好意义,所以,我们要把饮食中的“和”字吃透彻,使用得体的饮食方式去与他人保持交往,就一定能够体验到最好的和谐方式。
四、结语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它给予了炎黄子孙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怀,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注重中国饮食文化的学习,将有利于加强传统饮食文化对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和精神面貌的影响,帮助大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健康的饮食观念,提升个人的知识修养和思想素质,继承弘扬中国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和”之意蕴及其当代价值[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
[2]刘志英.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饮食现状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2017.( 02).
[3]侯爱香,李宗军.高校饮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探讨[J].轻工科技.2015.(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