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时间:2024-05-04

杨馨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化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日渐广泛,“智慧旅游”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大旅游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以实现“智慧旅游”。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质量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性因素,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则成为向旅游就业市场输送旅游专业人才的主力军。要培养学习能力强、应变速度快、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就要制定出与时俱进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重构旅游专业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智慧旅游;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旅游”是互联网+时代的全新命题,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的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简单地说,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

智慧旅游这一概念于2000年首次被戈登·菲利普提出,他从企业经营角度下定义,认为智慧旅游是可持续地进行规划、开发、营销的旅游产品和经营旅游业务。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后, 随着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以及服务管理新模式的产生, “智慧旅游”的理念在中国迅速发展。2011年, 中国国家旅游局提出, 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为了积极引导和推动全国智慧旅游发展, 在2012年5月将北京、烟台、厦门、武汉等18个城市命名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1]这说明随着智慧旅游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建设的多样化, 智慧旅游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我国很多一线城市以及大部分二线城市, 包括很多旅游经济发达的城市, 都提出了智慧旅游的发展目标和构建计划, 使建设内容不断丰富, 应用水平日益提高。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消费国,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为满足庞大的旅游市场需求, 智慧旅游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它可为旅游行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强大的信息技术。[2]

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全面到来,旅游行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批旅游企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他们需要积极寻求变革,努力变挑战为机遇。与此同时,各旅游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学生在新时代的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而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应该对智慧旅游的发展进行深入挖掘, 了解信息化时代的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的新需求, 从学生基础理论能力维度、职业专业技能维度、职业发展能力维度出发,对智慧旅游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研究,探索出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从而对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等进行相对应地调整,有目的的进行职业专业人才培养,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旅游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建设做好人才储备。

二、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动向

“智慧旅游”集结了很多智慧、智能的领域,特别是互联网领域,它是一个打破了传统旅游单一体验的多模态旅游形式,是一种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升级必然是涉及传统的旅游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等多学科的协同发展。5G、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旅游企业的岗位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旅游人才的素质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旅游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

1.旅游项目策划岗位需求增加

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传统的观光型出游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旅行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传统旅游企业依靠赚“差价”、牟“量比”的盈利模式已不再适用。若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在旅游个案的“品质”上做足功夫。为抢占市场份额,及时捕捉商机,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意识到产品定制的重要性,他们在不断增加旅游项目策划岗位的设置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该岗位的任职要求。

2.旅游网络营销岗位需求增加

智慧旅游背景下,新兴旅游电商大量涌现,传统旅游企业积极寻求转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旅游企业,都优先通过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传播旅游信息、销售旅游产品、提供旅游服务。对于旅游消费者而言,面对爆炸式增长的旅游信息以及大量相似但又千差万别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他们往往无从抉择且越发缺乏安全感。这就需要旅游企业加大网络营销岗位的人员配比,尤其是精通产品、熟悉信息技術的“专业”的销售顾问。他们能够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根据游客的出游意愿和要求,结合不同人群的不同行为特点,帮助他们做出适合他们的出游选择,并针对整个旅游过程制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答疑解惑。销售顾问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根据游客的出游意愿和要求, 结合不同人群的行为特点, 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并针对整个旅游过程制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对企业而言,熟悉个性化、差异化和定制化旅游服务的营销人员也将提升客户对于该企业的品牌或产品的忠诚、信任,良性的服务体验会让旅游者对该旅游企业形成依赖感和再消费期望值,从而提高企业的营收水平。[3]

(二)旅游专业人才知识技能需求的变化

1.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的要求

“食、住、行、游、购、娱”是人们日常旅游活动中的六大旅游要素, 若想获得完整的旅游体验, 需要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协调运作完成。这本身就对旅游从业人员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提出了要求。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旅游人才需求的跨学科性更多地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操作、新媒体应用等方面。因此,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不仅要重视传统旅游基本理论知识的获取,还要注重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新媒体运用能力的培养。

2.快速接受和学习新事物能力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 快速、高效成为这个时代的符号。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对旅游从业人员接受和学习新事物能力的要求就更为重要, 尤其表现为对新媒体应用的能力。现代新媒体主要通过智能手机、移动数字电视、播客等媒介进行个性化旅游信息的传播, 它们具有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海量信息且非面对面服务的特点。[4]大多数旅游企业均采用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数字化媒体设备进行旅游目的地营销。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接收和分享旅游信息的同时, 对现代信息服务和提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这必然要求旅游从业者不断学习、更新现代新媒体技术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3.提供差异化服务能力的要求

伴随着互联网+旅游的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 旅游业正经历着由线下到线上, 由针对大众旅游者的标准化服务向为个体旅游者量身定制的差异化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转变过程。无论是旅游产品供应商还是旅游一线从业者均意识到服务创新对产品营销所起的关键作用。能否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顾客的个性需求是消费者从众多旅游产品中作出判断和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 提供差异化服务能力是旅游企业在互联网旅游时代的大浪潮中抢占市场、争夺客户资源的重要法宝。

三、高職院校旅游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生源不足、整体素质偏低

旅游业与我国其它传统行业不同,它具有极强的服务性特征,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对服务业存在偏见,与旅游业相比,家长们更希望孩子选择技术含量更高、就业面更广的专业。由此导致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生源严重不足,呈现出整体素质偏低的局面。作为服务业,旅游业其实对从业人员的体态、体貌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高职院校受到招生压力以及分数等现实情况的影响,招生标准不断降低,许多体态体貌并不达标的学生被录取,从而影响了旅游专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就业前景不甚明了。

(二)专业设置单一,缺乏创新

旅游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这对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对这种就业不良趋势给予足够重视,调节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开设更加多样化的专业课程,开拓创新,以市场与企业需求为方向,加强人才培养的对口性、专业性。

(三)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学生在课下不求甚解,缺少实践性的教学过程,导致学生普遍出现岗位适应问题,缺少就业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企业对学生评价逐步走低,加剧了学生就业的紧张局面。

(四)教学的软硬件环境与教学的要求不相称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不重视旅游业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软硬件环境与教学的要求严重不相称,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时代相脱轨,实践就业能力普遍不高。一般而言,旅游专业大型软件系统及配套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需要大量资金、人力,然而很少有学校愿意在此方面做出投资,取而代之的是对实践环节的弱化性教学。[5]许多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与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对其进行了解,即便有实训环节,也往往趋于流程化、形式化,加剧了学生的就业窘境,

(五)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存在缺少企业实践经验,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双师”型教师的缺位,导致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难以得到质的突破,尤其是与国际相比,旅游业教学质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极大的限制了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智慧旅游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从学生基础理论能力维度出发

为了迎合互联网+背景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积极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明确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突显专业特色,从强化学生基础理论能力的维度出发,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的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部分组成,其中专业课还包括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主要集中在旅行社、景区、饭店三个模块上, 在此基础上向其他专业方向延伸。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旅游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调研,把握旅游企业的实际运营模式和最新的行业信息,站在企业用人和客户取向的角度,把岗位需求与课程设置相结合,使每一位旅游专业的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掌握更具岗位竞争力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从职业专业技能维度出发

近年来,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等其他产业不断融合发展,智慧旅游使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旅游活动当中,例如在日常办公、产品设计、行业调查、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面对这种变化和趋势,高职院校应采取对策和方法,培养职业专业技能过硬的全能旅游人才。一方面,旅游行业具有对外交流沟通的从业特点,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富有艺术性的沟通技巧,完成旅游产品的销售和客户维护;另一方面,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被广泛使用,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导游类和管理类岗位,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侧重于信息类领域,尤其是在处理与旅游者的关系上,需要掌握更高的信息处理技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新媒体的了解,适当增加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的知识灌输,提高学生的业务沟通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满足智慧旅游人才跨学科综合知识培养的要求。 [6]

(三)从职业发展能力维度出发

为了积极应对智慧旅游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从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鼓励旅游企业和学校合作,产教融合。对于企业,可以解决旅游旺季时的人员紧张,通过培训优秀人才, 提高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对于学校,可以深化教学计划改革,有效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对于教师,可以更好地获取行业的一手资源, 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对于学生,可以先一步适应行业的发展和需求,开拓眼界,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提高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增强服务意识,拓展职业发展路径。而且随着国家智慧旅游方向的推进,实现景区创新化、移动化、通关智能化建设,不仅能提高景区管理的便利性,实现提前预售和相关活动的统计等,还能正确引导游客的购买方式和消费习惯,转变传统老化的思想观念。假如没有直接在景区景点实习过或者教师和学生不转变思想观念,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规格都只能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7]。

五、结语

随着智慧旅游这一崭新的学科和理念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我国高职院校作为旅游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要不断地适应旅游行业的需要, 顺应旅游信息化的发展, 认识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从理论基础能力、职业专业技能、职业综合素养、职业发展路径着手,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智慧化旅游职业课程,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旅游企业增加更多的人才作支撑, 促使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2]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OL].http://www.cnta.gov.cn.2015-01-12

[3] 邵蕾, 谢春山.国内高等旅游教育改革的路径探讨——基于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的启示[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2 (32) :54-58.

[4] 刘淑平.“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职教通讯, 2015 (36)

[5] 杨军.“互联网+”时代的旅游新业态发展[N].新疆日报 (汉) , 2015-04-30 (008) .

[6] 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4 (2) :13-17.

[7]刘丽芳.高职院校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 2011(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