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文化自信认知的多重向度

时间:2024-04-23

刘超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与时代内涵。通过理论向度、实践向度、文化向度、价值向度等多重向度来理解文化自信,有助于深刻把握其科学价值与实践方法,对进一步研究文化自信、稳固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 文化自信 多重向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而提出来的,同时又是对中华文明深切的价值关切,包含着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对中国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生成是对思想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凝练

新时代文化自信主要来自于我们拥有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者从不同角度促成了文化自信的生成与演化,分别构建了文化自信的传统文化资源基础、革命文化资源基础与时代文化资源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文化成就的博大性、文化体系的聚合性、文化特质的稳定性以及文化功能的强健性塑造了文化自信的历史传统与思想谱系。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文化叙述方式,凸显了文化自信内在的价值取向。革命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从危亡图存向自立自强发展摸索实践凝结而成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成果。可以说,随着革命话语生成与演变、革命精神的传承与聚焦以及革命事迹与人物的挖掘,文化自信的性质逐渐发生了深刻转变。文化自信不再是关乎王侯将相的“迷梦”,不再是外强中干的“自言自语”,不再是脱离实际的社会空想,而变成了一种具有鲜明“红色”特性和国家属性的现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时期的时代表达,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文化自信背后蕴含着指导思想的深刻性、时代发展的特殊性与现实需要的实在性,并且将改革与发展时期的文化探索贯穿其中,赋予了文化自信与时俱进的特点,促成了文化自信内部源生不断的生命力与适应性。特别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过程来看,文化自信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抽象,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新时代文化自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不断吸纳与完善,进而实现了从思想理论上囊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要求与文化要素。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观照,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突出特征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表述带有去除“精神污染”的实践指向。从具体实践效果上来看,新时代文化自信发挥着清源、固本与自强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是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结,总的指向都是在坚持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能够继续坚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需要特别明确的是,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是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的丧失也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抵消。

从根本上讲,文化自信是个体意识的自觉,也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自觉,是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有效精神屏障。同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新的社会矛盾、新的发展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的发展理念来促进民族复兴与国家强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试图建立党和国家主流思想的稳定形态,从而构建起民族复兴与国家强盛的牢固根基。在清源固本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进一步落实到文化自强层面。

文化自信要发挥构筑精神、价值、力量的作用。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共商共建共享发展原则等无不彰显了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在固守根本的基础上,又积极维护民族独立与民族意识的深刻内涵。从清源到固本再到自强,这不仅仅是文化自信的思想深化,也意味着实践效果的突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正是在坚守立场与兼顾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综合治理方式的转型,即国内治理与综合国力从“硬实力”向“软实力”的内向型转向,体现出文化自信的实践效果与思想价值。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展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文化性质

文化自信是对个人主体价值、主体要求及主体特性的展示,也是自我主观认知与客观文化载体的统一,进而实现心理情感体验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这一论断深刻地表明当代中国语境下所探讨的文化自信已从个体化逐步扩展为群体化的社会认同,并产生了宏观的政治价值与影响。从深层次来看,文化本身不是凝固僵化的,其自身存在着流转多变的外放性特征,也会伴随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生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因此,文化自信不仅从个体向群体蔓延,也会进一步从群体到群体发展,这就是当前西方将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渲染为文化“锐实力”的思想根源。

文化自信是国家、个体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考量,也势必带来文化冲突与文化安全中如何精准定位的重要问题。为此,新时代文化自信同样着眼于思想文化的政治属性,既是维护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也是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在日益兴起的多元文化冲突中,恪守自身政治立场、取向与目标,尤其需要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任何一种先进的文化样态的出现都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先进文化就在其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实现传播与接受。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与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中国的思想理论和文化会逐步扩大其在海外的影响力,进而对国际国内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自信具有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价值,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新形势、新目标,同时新挑战与新机遇并存,需要勃发出砥砺前行的磅礴之力。***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价值层面理解新时代文化自信,可以说其具有“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的特性。

从“更基础”来看,文化自信构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政治自信的思想基础,构建了人民群众在思想上的自觉性与情感上的认同性,并且构成了数量上的从个体到群体,性质上的从个人主体到民族主体的双重积淀。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政治自信的思想起点。从“更广泛”来看,新时代文化自信在内容上容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形成了对中国整体文化架构的一种审视和转化,创造性地整合了多种文化源流。从“更深厚”来看,其根植于最深厚的文化土壤,立足于中国5000多年以来逐步形成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淬炼出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底蕴。

文化自信关乎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以何种姿态、何种方式去体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所关涉的是其他三种自信如何形成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具备最深厚的实践价值。正如***总书记强调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此,细究文化自信的价值定性可以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这一论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为重视文化自信思想、深入挖掘文化自信思想的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持。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②赵馥洁:《文化自信的传统根基》,《陕西日报》,2017年1月10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