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丹丹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黑格尔后的思辨哲学进行了深入批判,对“意识形态”进行了科学界定。一定意义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从“意识形态”的规律出发,能为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价值;当代启示;意识形态建设
一、准确掌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刻内涵
(一)虚假的观念体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批判德国哲学家们双脚悬空、天马行空地勾勒美好愿景的唯心主义,批判作为一种观念体系颠倒了现实世界和主观世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意识形态本应源自生活,是在人类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但德国哲学家们却将这个过程颠倒过来,形似相机的倒立成像原理,本末、主宾完全倒置,对社会现实的颠倒是其虚假性最淋漓尽致的表现,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进行否定性定义的最初来源。
(二)带有鲜明阶级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占据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绝对优势的统治阶级,必然设身处地地为本阶级谋取利益,必然服务于本阶级的各种需求,在包括物质生产在内的各个领域,提出代表本阶级思想、主张和愿望的的观念体系,用以影响被统治阶级,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意识形态主导。此外,对于革命阶级而言,将本阶级的思想和利益包装成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革命任务和口号,有利于其迅速占据舆论基础,广泛发动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团结社会历史主体,进行革命阶级斗争,进而摧毁旧的社会形式,夺取阶级斗争的伟大胜利。因而,意识形态在表达其阶级性特质的时候,分别对应不同的阶级而拥有使用过程中的双重标准。
(三)观念的上层建筑
除了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进行批判,對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内在关系进行揭示外,马克思、恩格斯还探讨了意识形态的来源问题。他们将关注点放在“市民社会”,反对“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观点”,指出“市民社会才是决定国家和一切观念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而意识形态是“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意即意识形态是来源于“市民社会”,来源于现实生活。作为社会意识关键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也在具体意义上属于观念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性界定。在这里,意识形态就剥去否定性外衣,成为一种客观的中性的表达方式。
二、正确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后世研究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经验借鉴,推动了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彻底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提出,清算了以往的哲学信仰,表现在:其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启示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开始关注“现实的个人”,关注“现实的人”的能动作用。其二,必须坚持社会实践的基本途径。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强调“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无异于给以往的哲学信仰一记响亮的耳光。
(二)丰富发展了意识形态内涵
一是意识形态不再仅仅表现为“虚假的观念体系”,“从天国到人间”的思维方式逐渐转变为“从人间到天国”,学者们开始着眼于现实,展开对意识形态和社会现实的探讨,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话题成为中西方学者观点碰撞的竞技场。二是意识形态自身所具有的阶级性质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的,因其在使用上所带有的双重性质,使其发展方向表现出相反性,统治阶级利用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进行统治,革命阶级利用意识形态作口号,调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积极投身革命,推翻统治阶级。三是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理论揭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关系,构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核心,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三)明确了唯物史观的最终指向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恩在批判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同时,提出自己关于共产主义的设想。从长远来看,围绕唯物史观两大基本矛盾运动进行的一切社会活动,必须妥善处理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其中关涉到谁能领导共产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问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为其唯物史观的核心部分,为实现其最终目标——共产主义,贡献了理论智慧,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
三、积极践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启示
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既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形成脉络,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更要将原理归纳成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用以指导社会实践。习总书记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做好应对“意识形态时代”严峻挑战的准备。
(一)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和建设
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泛西化的意识形态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形成严峻挑战,启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实践表明,“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淡化论”、“意识形态趋同论”是荒谬的说法,须要加强警惕和甄别,运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马恩意识形态理论关于意识形态产生、消亡规律和矛盾、矛盾斗争规律启示我们,当今各种反动、落后、腐朽的意识形态仍然存在,短期内不会消亡,甚至会长期存在,一方面,决不能麻痹大意,要抓住一切机会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占据意识形态制高点,正本清源。另一方面,要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矛盾尚未发展到极端尖锐地步时及时发现,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矛盾规律的研究,在把握矛盾中化解矛盾,对症下药。
(二)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宣传和教育
其一,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必须首先借助语言工具来实现其功能的媒介规律,启示我们加强拓展和创新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积极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符合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用身边好榜样、身边正能量感染他们,在人民群众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同时,还应借助多种载体,特别是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开设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规律专栏,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走向,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辐射力。其二,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时,要注意把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转化成能被普遍接受的表达形式,转化成物质力量,进而掌握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要努力推进马克思大众化战略工程,各专家学者加强研究,各教育工作者深入教育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教育深入人心。
(三)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首先,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的矛盾斗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强化政治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指导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場,不断强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决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其次,对于那些采用隐蔽式意识形态渗透的西方社会思潮,以及那些带有明显价值导向的思维理念,要警惕他们利用社会热点和敏感事件虚造声势,煽动群众情绪,带偏社会舆论,妄图混淆视听,扰乱社会平衡。唯有主动出击,理性研判,旗帜鲜明地予以反驳,理直气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最后,大数据时代浪潮下,传统主流媒体要注重创新话语内容,以理论研究推动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及时回应社会诉求和解决社会矛盾,又要革新话语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把握话语时机,提升话语感染力和亲和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
(四)处理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问题
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问题。首先,高度重视“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解决了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了,才会更积极地投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既要有速度,又要有质量。其次,马恩终其一生追求的人类解放,落脚点在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上。“意识形态不应该单纯作为维护国家合法性的工具,更应该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应有之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仅要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更要关注个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同时营造一个尊重个性、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在宪法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倡导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四、结语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进行了残酷批判,即否定当时“颠倒了的意识形态”,使意识形态实现从“天国到人间”向“人间到天国”的转变。这一转变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在意识形态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积极着眼于经典文献,挖掘理论价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将为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冬梅.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