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实践思政”新探索

时间:2024-05-04

摘 要:现阶段“网络思政”在高校风靡一时。诚然,青年学生喜欢新媒体的传播和接受方式,“两微一端”平台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但“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思政教育不仅靠说,靠宣传,更重要的是要重实践,重体验。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引导和教育工作,应该深入基层、走进青年。同时,要努力践行“知行合一”“教辅相济”的育人理念,在工作中探索“实践思政”理念和方法,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实践思政”;高校;青年;梁家河

高校的重要职责是培养人才,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中占据核心地位。习总书记说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立德摆在首位。德育教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但多数高校的德育依然被置于一种宽泛且相对形式化的范畴中,这就导致大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呼声渐响,但实际的德育工作已陷入瓶颈。加强德育,必须正视道德认知。而德育教育能否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实践,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习总书记15岁至22岁的知青岁月,刚好是大学生的年龄段。重温这段知青岁月,有助于青年学子加深认知和理解、深入学习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2017年暑假,“青年学子学青年***——重走梁家河知青岁月”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陕西延安梁家河开展实践。十天实践时间,团队寻访了梁家河村史馆、知青旧居,以及习总书记当年带领建设的沼气池、知青井、代销店、缝纫室等。实践团队组建临时党支部,在陕北黄土高坡上重温入党誓词。同时,深入基层群众,观摩采访学习,田间劳作体验,入党积极分子交流感想,写思想汇报。通过社会实践开展思政教育,选择去梁家河的最大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发现真实的自己,去重新权衡自己曾经的一些想法和认知,在所看、所想、所思的触动中为自己的目标定位,并付诸于以后的切实行动。重温习总书记知青岁月,有助于青年学子不断提升自身认知和理解,加深青年大学生肩负责任和使命的意识,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能力。

一、梁家河的细节:浸润式思想引导和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具有生理和心理层面的阶段性特征,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把握认知特点,适时适当给予引导,而实践是正确引导的直接和有效方式。“社会实践是一种深化与运用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以社会生活为题材,以学生自觉参与为主要途径,是理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与必要补充,具有自觉的能动性、广泛的社会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专业性等突出特点”。[1]正是基于社会实践这种有效性特征,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着手,既能在思想认识和道德认知层面有较深的觉悟,也能落实到为人处事、交往礼仪的生活实际。

“实践思政”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新理念,它的可行性、趣味性和有效性,会摆脱传统说教式思政教育的束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浸润式的思想引导和教育,会让青年学生在行走的路上触动、感受、领悟、成长。当然,实践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思政教育成效也并非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做到适时引导和督促。去梁家河开展实践活动,辗转倒车,一路颠簸,充满新奇的路程在近乎两天的时间里被磨灭地只剩下静寂。天黑时,特意选择离这孔窑洞只有十几步远的一个老乡家里住下。几个青年学生,一个大通铺。习总书记曾回忆的“五关”,单是“跳蚤关”就让人感受到西北的蚊虫异常彪悍。跳蚤、蚊虫的“嗡嗡”声不绝于耳,飞蛾更是黑夜中起舞。几个青年忘记了路程的疲惫,蜷缩在被单里探讨起习总书记曾经的“五关”,还不忘互相调侃。如果换作在其它地方,他们恐怕早就叫苦不迭了。但是此地,却是崭新的体验、全新的认识、切实的感悟:对生活、对理想、对青年一代身上承载的责任。

二、梁家河的情怀:触动式思想感悟和激励

对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不能只通过课堂,相对空洞的理论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感知和接受兴趣,综合素质的培养更需要建立在实践行动上。实践过程中的点滴触动能让学生在实物的接触中、在行为实现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并最终促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激励机制,实现自我的优质行为养成和价值实现。人的实践行为都源自思想触动,所以说,实践与其说是一种行为模式,不如说也是一场思想激励过程。由此,实践也并非狭义的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而是凭借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去了解事物、认知事物,转换成相应的心理活动,并支配自身行为的一系列过程。这次去梁家河开展实践,学生们反馈说,这样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切身体验了很多以前从未想过和从未遇到过的场景。对于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段很难得、很珍贵的生活经历。抬头是苍茫的黄土高坡,山峦起伏;低头是曲折的山路,窑洞是家。梁家河的一切很纯粹,却很厚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精神的洗礼,还有思想的触动。这种“实践得真知”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励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全面素养。实质上这正是“实践思政”的价值意义。

实践过程中,在寻访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过程中:团队开展读书会;写学“习”笔记;创作纪录片。纪实短片把镜头聚焦不同年级有着不同思想困惑的学生(入党受挫、就业迷茫、实践创作等学生)。通过梁家河之行,这些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发生了很多转变。同时,实践活动不仅局限于团队中的十几个人,而是不断在扩大影响范围。作为优秀社会实践项目,“梁家河实践团队”登上校级平台作宣讲。在全校师生中间引发了强烈反响。全校发动学习青年***学“习”笔记征文活动。共收到投稿千余篇。应该说,这次实践活动在学生们当中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很多同學之前并不知道梁家河,甚至对知青下乡也没有多少了解。这次的实践活动引发了一系列效应,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加深了师生对“实践思政”的认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新探索。

三、梁家河的精神:深远的思想定位和引领

习总书记在1990年3月的《从政杂谈》中谈到,青年是党的事业的希望。青年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热情高,有闯劲。但在成长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忌急于求成;二忌自以为是;三忌朝令夕改;四忌眼高手低。时至今日,这些对青年成长的劝诫之言依然受用。在梁家河的村委大院里,赫然矗立着一块数十米的红色标语牌,上面是习总书记的话语: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这句话对青年学生的触动很大。习总书记说,“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习总书记身上显现出的谦逊和包容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实践中的学生们。习总书记当年居住的简陋的土窑,五个人挤一个长度不足一米七的土炕。一盏用废弃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年轻的习总书记带领村民一起打坝淤地、修公路、建沼气,发展生产的印记;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先后写下的10份入党申请书;面对入党挫折,面对恶劣环境,习总书记始终如一的精神,这份执著和坚定透隐出的品质,都显示出深远的思想定位,这种精神也引领着青年一代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不断思索,明确着理想目标方向。

加强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定要站在很高的理论高度,也并非一定要立足在家国天下的大环境、大范畴中。实践活动要贴近高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实践教学活动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拓展和补充,它以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为依托,目的是把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建构价值”。[2]学生关注到的往往是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小事。有时候小事恰恰能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细节对人的影响更为深远。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被深深感染和触动的,正是梁家河的一些“细节”。在梁家河,面对粗犷豪放的黄土高坡,会发现整个人变得很亢奋。实践团队把党旗和院旗扛上黄土高坡,在窑洞里成立临时党支部,开党小组会议,开学习讨论会。同时,明确择业和就业方向。十四人的队伍中,有以后想成为专职作家的,有立志做基层大学生村官的,有想去做乡村教师的,此行去梁家河,理想和现实之间不断发生着碰撞,这些火花都是实践探索留下的珍贵印记。实践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四、结语

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教育,应该重视言传身教。在生活实践中,做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和路途的引路人,做一个有爱、有为、有良知的青年人。同时,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对思政课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发提出了期待,希望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学生由被动参与转为行为自觉,让显性教化转为隐性渗透,让阶段任务转为实践常态”。[3]当然,也要积极为广大青少年实现理想提供服务,做好保障,努力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简介:陈文耀,男,汉族,山东枣庄人,研究生学历,浙江传媒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影视学。

参考文献:

[1]杨志平.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4(6):40.

[2]刘明合.把生活化实践教学引入高校思政课堂[J].中国高等教育,2017(21):35-36.

[3]夏益嫻.思政课“服务性学习”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评论,2018(2):13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