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练笔”也会有“大精彩”

时间:2024-05-04

夏花玲

摘 要: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写作练习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更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课堂“小练笔”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恰恰体现了这一学习目标。

关键词:课程标准;情景创设;语文素养

“小练笔”这种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中并不可随意而为,其不仅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年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精心选好练写的角度,还应突出方法指导,关注学生的作文能力,顺学而导,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体现小练笔“小”的特点。

一、把握时机,诱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消除“怕”的心理。切忌干巴巴地布置一个作文題,就让学生去写。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时,先让学生充分想象,感受春的美景,感受作者的妙笔,适时点拨写法,让学生有试一试的冲动,这时,让学生先闭眼想一想家乡的秋景、冬景或夏景,然后用五分钟时间把脑海中的情景写成一二百字的片段作文。这时,他们已经有内容可写,也知道要怎么表达,有了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希望把自己脑海的美景诉诸笔端。很快,五分钟过去,有些同学已经写完,当老师要求停下时,有个别同学竟然说:“老师,我正文思泉涌之时,停不下啊”,这就是产生了作文的冲动。实际上,学生怕作文,不是不想写,确实是没东西写,或不知从何写起,因此,教师要经常进行这一方面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写作文的感觉,“怕”的心理也就慢慢地消除了。

二、内容练写短小而精练

小练笔是对阅读的反馈和写作的热身,是在文章的基础上展开的。文章中一些意境优美的语句、恰如其分的写法甚至安排材料的顺序,都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到小练笔中。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发挥小练笔的效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小练笔的时候要考虑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麻雀》是人教版第七册的一篇选学课文,作者抓住动物的动作、状态作描写,写出了动物在某一个情景中的特点。四年级的学生,刚从三年级的作文起步中走来,鉴于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先出示六幅翠鸟捕鱼的图画,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想象,抓住翠鸟的动作进行描写,写出翠鸟捕鱼时的速度快、动作敏捷、目标准确等特点,并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然后教师出示提示语“一只翠鸟停在岸边静静地观察水中的动静。终于,它发现了水中的猎物,只见它……”交流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有的用上了比喻修辞,把翠鸟比作一支箭,比作一位冲向终点的运动员,甚至有学生把翠鸟比喻成火箭。有的用上拟人修辞,“一只翠鸟停在岸边静静地观察水中的动静。终于,它发现了水中的猎物,只见它身手敏捷,只那么轻轻一掠,可怜鱼儿就成了它的腹中物,而翠鸟则得意扬扬地回味着这顿美味。”这样的练笔形式,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两句话的练写,彰显了写法指导的精练。

三、形式切入细小有实效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巴迪“失声痛哭”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原文“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句话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后面的句号,并抓住这个细节,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小练笔:当时钟指向七点,妈妈说的父亲回来的时间,等待中的巴迪是怎样的一种反应?当时钟指向七点一刻,巴迪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分别是怎样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学生例文:七点,爸爸回家的时间到了,巴迪有点兴奋又有点紧张,他想,啊,爸爸回来会怎么表扬我呢。七点一刻,已经过了一刻钟,爸爸还没有回来,巴迪问:“妈妈,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啊?”他多么希望爸爸马上回来啊。七点半,巴迪实在是等不及了,他跑到大门口向马路上张望,可是还不见爸爸的身影。

这样的小练笔,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而且让学生走进了人物内心,体会巴迪如此焦急地等父亲回来时能够像母亲一样表扬他,可是等来的却是父亲一句“糟糕透了”的评价,对巴迪为什么会“失声痛哭”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情景创设微小而灵活

细微处见真功夫,小练笔也是如此。除了根据课文内容安排练笔内容外,也要重视课外阅读这块广阔的天地,这是“小练笔”的绝佳“阵地”,而且这种练笔内容更广泛、内涵更丰富,既可以像课内阅读那样对于句式、段落进行仿写练笔,也可以写对整篇文章或整本书的感悟体会,况且,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练笔的落脚点。离开书本,放眼生活,也不乏小练笔的机会,因为“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在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偶发事件。记得有一天早上,学生们都戴着口罩来上学,不少学生感叹:“雾霾太重了,再这样下去我们要带防毒面具啦!”笔者灵机一动:何不抓住时机,让大家把这灰霾天的情形记录下来呢?于是,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我便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要求他们将路上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如车辆、行人等有什么不同,自己的感受又是什么。学生们兴致勃勃,纷纷落笔,很快,一篇篇主题为“灰霾”的作文便新鲜出炉。如:“路上的人们行色匆匆,有的全副武装,戴着专用的防雾霾口罩,只露出两只眼睛望着前方那条能见度不足五米的大马路……”“厚厚的雾霾,使得原先那些在马路上一马当先的汽车不得不慢下来,成了一只只努力往终点爬行的乌龟。”“雾霾的威力不是一般的大,连红绿灯都被挡着而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小练笔记录下学生瞬间的感受,记录下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杨华,王一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透视与导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3]杨德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读本[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