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夏剑萍
摘 要: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经济新常态下,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些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具备广博、扎实的通识素养。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通过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共同作用,使受教育者不仅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还具有通观全局、灵活应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通识教育
一、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是广泛的非专业教育,是以广博的跨专业的普通知识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以及养成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定位、生源结构、教学方法和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但是,高职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过度功利化、职业精神的迷失等诸多问题一直阻碍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识教育正开始慢慢介入到高职教育的教学之中,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走内涵、特色、创新的发展道路。实施“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加速器”。在当今社会,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的不断涌现,逐渐打破了技能人们“一技走天下”的传统观念,知识更新换代、技术创新之快,使得所学知识很快就会过时,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的专业教育逐渐失去了特色与创新,迫切需要在内涵提升上下功夫。而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并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打破原有的学科之间的壁垒,用“通识教育”来重新搭建知识体系的桥梁,可以让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互相渗透,生命科学与艺术美学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促进高职院校走内涵建设、特色创新的发展道路。
(二)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完整的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缺乏的技术型工人会逐渐被社会淘汰。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要求知识结构要多元化,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敢于批判、勇于探索的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仅仅靠高职院校目前的“专业教育”是无法实现的。高职教育除了帮助学生认识、适应、改造外部物质世界之外,也负有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使人性趋于完美的使命。在全球化时代,面对科技的发展和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加强人类自身的建设、促进人性的完美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职教育要超越单纯适应经济、物质的目的,走向物质与精神、知识与价值的融合,走向生命形态,这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回应。只有实施“通识教育”,“完整人”的培养目标才能够实现。
(三)有利于完善高职课程体系。目前的高职院校实际上都开设了通识类课程,只是由于概念意识比较模糊,不知道所开设的课程是属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范畴,例如计算机基础、英语和思政类的课程等。但通识教育的课程远远不止这些,而且这些单独开设的课程并不形成体系,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就要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渗透,将“通识教育课程”纳入高职院校的整个人才培养计划当中,纳入到教学实施计划当中,不断探索开发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通识课程,不断完善通识课程的内容,推动着我国高职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育才观。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必须转变职业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树立与现代高职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通识教育理念,确立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在注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必须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上下功夫,要把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专业轻基础、重授技轻育人的教育观念扭转过来,把学生培养成既能胜任某种职业、又具备长远、持续发展素质的“完人”。
(二)创造有利条件,提升教师通识素养。教师是教育之本。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养。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身心健康等因素在实施通识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既要“专”,又要“博”,要首先成为通识型复合人才,才能胜任通识教育工作。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素养,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重视通识课程教师的通识素养培训,通过隐性课程来影响学生,如教师的教学风格及其个人魅力等;第二,学校层面应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促成文理通融,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研讨,使教师之间相互影响;第三,加大通识课程教师奖励力度,促进通识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进行教学改革,构建通识课程体系。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径,也是加强通识教育的重点。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属性,构建有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统一各专业必修的通识课程,确保通识课程比重;注重文理交叉、渗透,促进科学教育人文化与人文教育科学化的有机统一,填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鸿沟;根据各高职院校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开发跨学科课程,精心设计通识教育综合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根据限制程度,可分为共同必修课程、限制性选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有效构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涵养、职业修养和品行教养以及职业通用能力等,使学生实现全面的个性成长,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建立完善评价体系,构建通识教育评估标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落地成形,最终要靠建立一套高职通识教育评估体系作机制保障。首先要把通识教育纳入高职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把通识素养作为评价高职学生的重要方面,把评估成绩列入学生毕业档案,让其成为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的主要考核内容之一。其次,科学构建高职通识素养的评估体系,按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高职学生通识素质评估的内容和手段。除学科考试成绩外,将学生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人文竞赛等方面的表现量化后一并作为高职学生通识素质的重要评价指标,对学生通识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职院校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创新人才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