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良环境对女性吸毒服刑人员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4-05-04

彭加敏

摘 要: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不研究外在因素,即人活动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就无法解释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要经历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人的个性要经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才最终形成,而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也和社会环境的质量息息相关。犯罪如此,吸毒也如此。

关键词:不良环境;女性服刑人员;吸毒

案例一:张某,29岁,出生于郊县农村,父母靠务农过活,有两个兄弟,都很疼爱张某,有时甚至是溺爱。初中毕业后不愿继续读书,看到有同乡在城里混的不错,便执意也要去城里打工,家人多方劝阻无效,仍然一意孤行单身进城。因为张某既无什么文化,又无一技之长,只能在KTV做酒推销工作,生意时好时差,在那里她结识了人生第一个男人,相处一段感觉很好,于是两人领证结婚,也没有大操大办,只是告知了双方父母。张某自以为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爱人,没想到这个男人有个她做梦都想不到的可怕嗜好,他已经吸毒两年了。在这个男人和他毒友们的蛊惑下,她也落入毒品陷阱,几年后丈夫因吸毒被抓,张某前后思虑便与其离婚,离婚后张某继续过着那样的生活。一年后,张某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了个有钱的香港人,出手大方,为张某花钱买这买那,同居后张某才发现这个有钱老板其实是个贩毒头目,这时张某的感觉也不再和以前一样,她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吸毒的,无所谓啦,正好可以为自己免费提供毒品。但“好景不长”,第二任丈夫因贩卖毒品被抓获后判了无期徒刑,没多久自己也因此而锒铛入狱。受多年的毒品折磨,她的身体落下了病根,一个三十岁如花的年龄看起来有四十多。入监后,监狱为她治疗身体疾病,每次带到医务室打针,很难扎针,前后起码要折腾一个小时,自己也极其痛苦!

案例二:谢某,19岁,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8年。在自己的印象里很小的时候父母总是吵吵闹闹,纷争不断。就在上小学六年级时,父亲因贩毒被判刑10年,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后来邻居们说多了也就明白了,父亲犯了很大的罪坐牢了,母亲因为受不了亲朋的冷眼悄悄地离开了这个城市,从此无影无踪。似乎在一夜间,自己的一切都没了,没了爸妈的好,没了同学的情,也没了家的感觉。爷爷奶奶依然是疼爱有加,一贯溺爱她的老人此时根本管束不了她,初二时她便退学而混迹于外,成为了一个人们眼里的“小太妹”,她终日和几个少年一天到晚喝酒泡吧,过着自认为逍遥的日子,有一天几个人到郊外飙车发生车祸,整整昏迷了半年。爷爷奶奶忍住悲痛,精心照顾终于渐渐恢复。可受以往伙伴的引诱,谢某再一次“重入江湖”,因为大脑受伤有时发作难忍,在“好朋友”的建议下,她开始吸毒。她觉得毒品真是个好东西,不仅能解决头疼的困惑,而且特别兴奋刺激,尤其是在一起 “溜冰”的感觉真好。谢某有个同居男友,关系维持了几年,时常分分合合,有一次,为小事争吵,谢某一怒之下抄起边上的水果刀,将男友刺成重伤,犯下了故意伤害罪。

吸毒是个社会现象,也是个社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女性吸毒逐渐呈上升趋势,由于女性特殊的社会地位、家庭角色和心理特点,其危害性更大,更易诱发各类犯罪。究其原因,不外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主观上来说,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个人的判断力有误,控制力不够,自我意识缺乏。而客观因素呢,则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下面结合案例就家庭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作出分析。

一、不健全的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家庭的构成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家庭成员不全即是不健全的结构,如父母离异。家庭不稳定对孩子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影响最大,常常容易感情脆弱,认知偏颇,意志颓废,产生孤独、焦虑心理,形成自暴自弃的处世态度,逃学、说谎、犯错、违纪直至违法。谢某在小学时父亲就因贩毒被抓,被判了重刑,随后,其母因无法忍受旁人非议,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挫折,悄然离家出走,丢下年少的谢某。这种严重的家庭结构变化,致使谢某过早地缺少父母的关怀,缺少家庭的温暖,毫无准备地踏入了社会,这样也逐步形成了谢某家庭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丧失了应有的阵地和港湾,如同风筝一般飘荡在空中。这种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在遭遇重大变故时,谢某无所适从,最终因为车祸发生挫折时,靠毒品寻求解脱。

二、偏颇的家庭教养方式

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家庭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是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家庭教养的成效,不仅取决于父母教育动机和内容,而且取决于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这是早期社会化的主要环节。这和父母的教育教养理念有关,也和父母的文化水平或职业等有关。常见的教养方式不当的有专制型、溺爱型、放纵型,无论哪种形式都有失偏颇。张某自幼被父母兄弟宠爱一身,严重至溺爱无度,没有自强自立意识,娇生惯养,贪图虚荣,父母管理不力,任凭放任自流,初中刚毕业就有羡慕城里的花花世界,自以为要去过时尚生活,父母也只好任由她进城闯荡。为寻求刺激,获得感官享受,放下了警惕性,沾上了毒品。所以张某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为她今后在社会上的沉沦埋下了祸根。

三、负性的朋友交际圈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据调查,任何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在社会环境的众多因素中,最直接的影响是人际关系,如朋友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其中朋友关系尤其重要。张某和谢某二人都有个观点,一个人在社会上混就得混出个人样,朋友多了路好走啊!张某独自一人闯天涯根本不现实,所以她就借助于工作的特殊性结交了一帮朋友,只可惜她不幸进入了一个充斥着负能量的圈子,在她丈夫和“朋友们”的诱惑下陷入了毒窝。谢某离开爷爷奶奶后,整天混沌度日,无所事事。就这样,谢某的行为受到了这个不健康群体的影响,为了获得认同感,将个人观念和认知主动去迎合这个群体,不轨行为司空见惯,期望通过这些方式得到赞赏,赢得自尊,产生归属感。

四、非理性的婚恋观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论中提到,人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都要朝向积极品质发展,逐步形成健康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张某和谢某早早地离开家庭,缺乏父母的教育教养,缺乏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途径,他们极度缺爱,他们孤独无助,所以在社会上独立生活后,他们需要物质基础,更需要朋辈的精神支持。关键时刻,他们自认为的人生另一半应运而生了。张某初中毕业离开家庭,混迹于社会,先后找的两个男人都给她物质上的满足和生活上的保障,也有精神上的扶助。谢某也是如此,小小年纪遇上大事,在社会上流浪也需要有人关心有人保护有人爱。但是,张某和谢某二人在婚恋事情上均有不理性的观点,他们自认为我需要的就是对我最好的,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方面的问题,看待问题只作选择性注意,以致于使用的是片面的极端思维方式,他们凭藉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就认为事实如此,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婚戀观是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不变主题。婚恋是要以双方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理想为前提,以共同承担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为要务的,要做到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心理相容,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景军中国青少年吸毒经历分析[J]青年研究2009年06期.

[2]蒋涛、朱玲仪初次吸毒行为的社会学解析[J]青年研究2003年08期.

[3]郭蕾青少年吸毒的家庭因素分析[J]知识经济2013年12期.

[4]宫雪姮四川省戒毒女性操守三年以上成功案例分析与思考[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4年6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