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新媒体时代报纸周刊采编的转型

时间:2024-05-04

宋扬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升级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网民已呈全民化发展趋势。在这个动动手指就能将世界事了解个十之八九的今天,新媒体对纸媒的冲击无比剧烈,尽管纸媒在公信力、规范性等方面仍占据优势,但其传统的采编方式早已不适应目前的媒介发展,而作为报纸经营辅助、体现专业内容的周刊在面对外界冲击时,也要积极转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浅谈一些这方面的感受。

一、“纸媒已死论”及报纸采编面临的挑战

(一)纸媒在互联网冲击下遭空前挤压

本文中的纸质媒体(以下简称“纸媒”)指的是按传统方式采编和发行的新闻类报纸和杂志。据财新网统计,自2007年起,全球百年老牌报纸和杂志被低价转手或停刊等令人唏嘘的消息从未间断,美国著名新闻学者,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菲利普·迈耶教授在《正在消失的纸媒: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指出:“2044年传统纸媒媒体即将走向消亡,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此预言是否会成真无从而知,但纸媒的命运的确堪忧。

近几年,纸媒已经被新媒体逐渐边缘化,如今,“纸媒已死论””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纸媒编辑也纷纷跳槽,有的则投向新媒体发展。纸媒有着较为固定和规范的采编流程,而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媒体则追求快速、公开、多样化、角度独特等特点,传统的采编方式相比之下已经落后。

(二)纸媒采编仍然具有不可取代性

当下,纸媒人正在坚守优质内容和探索创新形式,开拓转型之路。同时,纸媒的不可取代性在新媒体的热闹、繁盛中却愈发显现。

新媒体虽然传播速度快、渠道多、多样性,但其信息来源无限制,很强的流动性也使得它没有太多时间求证消息来源是否可靠,是否真实、权威。近年来,网络造谣者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假消息的事件频发,如“昆明3·1暴恐案”发生后,微信上随即出现了大量的假消息,称在昆明多地都出现了恐怖袭击事件,闹得人心惶惶,网友们以讹传讹,造成假消息泛滥成灾。

纸媒则必须花时间去考证消息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虽然它所发布的消息较晚,但所发布的内容相对更加真实、可靠。这一点是所有的新媒体目前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纸媒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并引發读者思考的能力也非新媒体能及,因此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报纸经营性周刊的回归用户时代

(一)经营性周刊是都市报不可或缺的支点

广告是报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所以在提高新闻质量、保证发行质量的同时,都市报多以经营性周刊来吸引读者和广告商的注意。经营性周刊多以读者为中心,行业为基础,以营利为目的,将行业新闻与广告有机融合。

然而,受市场及利益的驱使,不少都市报的周刊都面临着走偏的局面,为了争取广告份额或一味考虑广告客户,有些周刊办成了“硬广+软文”模式,势必影响可读性,丧失了对读者的吸引力。流失了读者,所有的广告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影响了广告的投放,进一步影响了报纸的经营创收。笔者认为,经营性周刊是都市报不可或缺的赢利支点,想要赢得市场和读者,必须结合市场和读者的需求,有效实现双重服务,既能吸引读者,又能吸引广告客户。

(二)找准行业与读者的契合点,服务用户

如今,报纸已从受众时代进入用户时代。受众强调的是被动接受,单项传播,而用户强调的是主动消费,并且可以互动交流。受众是模糊的,只能做大众营销;用户是具体的,对应的是精准营销。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媒体拥有巨大的受众存量,并且在内容、品牌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一旦将受众转化为用户,将释放巨大的生产力。对于传统纸媒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聚拢用户,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经营性周刊的双重性决定其在办刊过程中必须找准行业与读者之间的契合点与共鸣,首先要贴近读者,为读者服务,反映读者的心声和需求。为读者和为商家服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让读者形成对周刊的阅读定式,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成为有消费意向的群体,相当于为客户商家培养潜在消费群体。这样,广告才能直接有效地到达受众,提高周刊吸引用户的能力。

三、用创新思维办周刊,服务并抓牢用户

(一)做活内容和版面,创新周刊形式

不同于普通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的把握,经营性周刊的采编人员在创新方面的要求应更高。一份有鲜明特点和活力的周刊内容,绝不是行业市场动态内容或者新闻版的叠加,而要求采编人员更加有深度、有新鲜角度、有剖析能力。需要将新闻进行有效的延伸、挖掘、阐释,做到深入挖掘、角度新颖、剖析深刻、深入浅出。

另外,周刊采编人员还要具备发现新事物的慧眼,对社会新闻、行业热点、新观点、新流行、新风尚有跟进和推介能力,能将其融入内容中,在做周刊的选题策划时多考虑,才能在内容上大放异彩、吸引眼球。

同时,版面设计上,确定每周主题策划,要做好“打眼”稿件,并进行时尚化的分类包装,借鉴杂志甚至新媒体的版式,选用优质的图片搭配,将周刊版面打造得既有新闻版面的严谨、周正,又有周刊特色的清丽脱俗,如采用杂志化、设计感强的封面处理等。

(二)周刊与新媒体融合,为用户服务

纸媒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除了保持自身的个性和优势,还要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融合发展的本质是技术+内容,新媒体是由技术催生的,传统媒体是依靠内容巩固市场的,传统媒体 +互联网,依靠新技术实现流程、平台再造,依靠内容提升焕发新生机。

9月22日,洛阳发生了疑似飞机音爆事件,听到音爆声后大家都在猜测“爆炸”来源,几分钟后,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及不少微信群里就出现了“洛浦路发生爆炸”的类似内容,并被迅速转发。洛阳晚报记者赶到谣传的爆炸地点,发现民警已在此排查,并无任何意外发生。洛阳晚报官微迅速制作了微信、微博发布现场视频,由于其来源于洛阳晚报,市民更愿意相信,纷纷转发澄清事实。而之后官微又推的一条记者亲历调查的内容,更是很快突破10万+,受到读者及新媒体用户的关注及好评。

如今,不少经营性周刊都开通有自己的公众号、微博等,利用这些新媒体可以大有所为,既能服务好读者用户,又能让广告客户在此得到推广。通过报网融合的平台、微博、微信等,为读者量身打造畅所欲言、交流经验、排忧解难的阵地,并制造读者关心的话题进行有效互动,使之成为周刊及公众号的“忠粉”。当周刊及相关新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也能为服务行业商家起到助力作用,在新媒体上为广告用户做推介,还能增加额外盈利创收。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3]刘保全.《新时期办好报纸专刊的四大突破点》,(《新闻与写作》,2015-8).

[4]肖昌琦 《立体运作报纸经营性周刊》(《传媒观察》,2010-4).

[5]张文兰《全媒体时代报纸副刊发展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新闻世界》,2015-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