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余杨昕
摘 要:新常态下的經济领域诸多困难和矛盾都指向金融市场“脱实向虚”。近年来,很多政府报告里都出现了鼓励金融“脱虚向实”的内容,金融脱虚成为了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新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脱虚背景下新的信贷环境特征,以及商业银行信贷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接着讨论了金融脱虚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做哪些调整。
关键词:金融脱虚;信贷环境;信贷政策
一、金融脱虚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环境变化
金融脱虚,即防范经济过度“金融化”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核心思想是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通过强监管、去杠杆,推动资金重新流向实体经济,最终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会议从宏观层面对金融行业进行布局,体现出了未来金融工作的大趋势,也是金融脱虚背景下信贷业务开展的新的环境特征。
(一)“大监管”时代的来临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设立加强了原有“一行三会”的监管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将更有利于消除监管空白与监管套利等原有的灰色区域,促进金融资源重返正规金融系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和险资股权投资等业务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冲击力度。“大监管”时代可以视为商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的一次良好契机。
(二)国家鼓励扩大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包括了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等,是金融脱媒的重要表现。国家鼓励扩大直接融资,就是要尽可能地吸收社闲置资金并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创新和扩发企业债券,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和股权融资发展。国家鼓励直接投资看似是绕过了商业银行体系,是直接将资金输送给融资需求方,但实则反映了我国间接融资不足的问题。扩大直接融资其实是扩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中小企业融资资本,是对间接融资不足的补充。这说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亦大有可为。
(三)国家大力建设普惠金融
通俗的说,普惠就是让更多的人受益,核心就是降低金融门槛。金融脱虚的落脚点就是力推建设普惠金融,将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成果惠及普通居民。国家加大建设普惠金融力度,强调的是降低金融机构经营成本,可持续地支持小微企业经营,以及金融服务对三农和偏远地区的全覆盖。这也意味着金融资源在政府的引导下会逐渐向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上倾斜。
二、金融脱虚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问题与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扩张引发潜在威胁
在金融脱虚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会在加强监管的引导下进一步得到发展。于此同时,P2P网贷相较于商业银行的信贷对小微企业和个人的短期借款,更具吸引力。其优势体现在:流程简单、门槛更低。虽然这部分的短期信贷目前暂时只是和商业银行信贷形成了互补关系,但从长期来看,当互联网借助商业银行不具备的优势不断壮大,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难免会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产生交集,并展开竞争。P2P网贷的兴起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另一威胁来自于低廉的运营成本和较高的贷款定价方面。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查、调查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因此成本高、贷款定价很难降下;而与之相反,p2p平台注册运营成本低,增加了盈利空间。如此一来,互联网金融将改变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的首要地位,给其贷款规模、业务发展带来影响。
(二)信贷趋于长期化带来的经营风险
信贷期限趋于长期化体现了信贷结构的失衡,因为贷款期限越长,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然而,商业银行信贷趋于长期化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大型制造企业一般资金需求很大,如果能够全部回收本金能给银行带来巨额的收益,另外国家鼓励政策(如差别利率)也能为商业银行套取不菲收益。商业银行因此逐鹿大型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同业竞争背景下,商业银行还丧失了定贷款定价的主动权,为吸引这些企业贷款被迫刷新利率下限,这会将增长一些大型制造企业以债养债的气焰,加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三)低效率削弱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出现了企业贷款增速、房地产贷款增速一减一增的局面。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了我国16年6月末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少增4548亿元;而房地产贷款余额23.94万亿元,同比增长24%。资金在房地产领域的利用效率较低,也不足以支撑实体经济,所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从企业流向房产充分暴露了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效率不足的问题。
三、金融脱虚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政策选择
(一)聚力产品创新,推进金融普惠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要谨防互联网金融的破坏性创新,通过聚力研发新的信贷产品、服务,开展新型抵押或者质押业务,在信贷业务创新时考虑布局小微企业客户;积极尝试资产证券化业务,增强长期负债的流动性,盘活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破除通过抵押担保才能获得融资的传统信贷模式限制,扩增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渠道。
(二)加强中间业务,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商业银行应该转变观念,将角色由单纯的资金贷出人向综合金融中介转变,不仅要重视贷款管理,更是要利用自身平台和信息优势,渗透到对贷款企业获得融资后经营的监管与指导,尽可能参与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在监控企业资金运动轨迹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同时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实现商业银行信贷安全回收和企业高效运营的双赢。
(三)信贷投向调整,着重高新产业倾斜
信贷投向应该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贷款使用效率。一是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微企业、“三农”、民生等薄弱环节及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供给;二是保持合理的贷款投放力度和节奏,做到“有保有压”,信贷资源向高新产业倾斜,加大对产业转移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增加绿色信贷比重;三是充分协调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参考文献:
[1]白玮炜.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7,(13):65+69.
[2]张涛,成春林.金融发展对制造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金融与经济,2016,(08):4-8.
[3]杨涛.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引导金融之水脱虚向实[J].中国农村金融,2015,(22):16-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