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学生归属感成因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4-05-04

刘翠

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缺乏校园归属感,由此引发了许多影响校园安定团结的现象。应当认真分析校园归属感缺乏的原因;从学生思想教育,校园之都的建设,校园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当前大学生归属感的培养。作为主体的学生能够认同是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内容和管理制度、并达成共识,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这就是对学校的归属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归属感;对策

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在于对大学生这个主体的关注。***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高校具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校情。作为主体的学生能够认同是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内容和管理制度、并达成共识,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这就是对学校的归属感。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归属感的现象。整体表现为游离于校园氛围之外,对所属的学校、甚至班级缺乏应有的关心、交流、责任感不强,不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鲜少听他人的意见,真听他人的建议。社交圈子狭窄;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归属感强的突出表现。部分学生以多种理由拒绝参与,甚至对于基本的上课也出现逃课、成绩不理想甚至无法毕业等现象,均与学校归属感弱紧密相关。

一、影响校园归属感的原因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形成对学校的依附和一定的归属感之后,才有可能形成较为健全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才有可能融入到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去。

缺乏学校归属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分析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园环境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综合评价差别不大。环境的品质度,优美性与便捷性是衡量标准。对校园景观呈现出的丰富度不够,对学院标注性建筑的印象不深,对校园内外的交通体系呈现出的不便捷,花费过多的时间,是学生缺乏校园归属感最直接的观点。

二是学校制度方面。高职学院的培养方向与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向也有所不同,所以学校制度方面过于,遵循“规范化”原则,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很少创新,按部就班的,还有高中时代的管理之嫌。制度合理性有时被质疑,在针对性方面有待完善。

三是校园活动方面。校园活动实际上是融合教育,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时尚流行元素,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合力。但校园活动缺乏丰富性,缺少实践性。局限于常规的方式,局限于校园的环境内。活动虽多,但内容单一,持续性不强,活动的吸引力不够。而针对提升专业技能的实践性活动较少。

四是朋辈关系方面。大学成为第一社会,环境相对单纯,但也存在多种矛盾与不和谐因素。每个同学虽处于相同的教育体系下,但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个性差异大。同学朋友的交往过程中最大的隐忧在于展示个性的同时,相互缺乏包容心、互助心。不愿将与人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人沟通,进行合理解决。

二、增强大学生归属感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是学生一种身份认同,是外界对个人的尊重与认可,是一种内在存在和推动力。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越强参与校园活动意愿越强,活跃度、幸福感、创造力就越高,对学校、集体的热爱度更高,高效应利用好自身优势,来激发大学生对学校的依恋之情,使其对学校的归属感的层次得到提高。

(一)抓好思想教育,是构建归属感的根本

事立先是心立。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首要任务。掌握思想教育,是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目标与未来方向的中心环节,也是构建大学生校园归属的前提。大学生对所读的院校没有归属感,问题的关键是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受到来自方方面名的冲击和影响。价值观、人生观处于变动之中。因此要坚持不懈强化思想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坚持原则,遵守规矩,讲求公德,重视品行。

例如开展“党建进宿舍”,将学生党支部与学生宿舍直接对接,党课、团课直接进宿舍。及时传达一些重要指示与会议精神并高效落实于各项工作之中。而且也可以在宿舍内开展党员教育和考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深入基层,坚持就近原则,在多种平台打开新的局面,最重要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常態化。

(二)坚持公平公正的制度,是构建归属感的关键

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学生群体是主要受众。任何制度的设计既要符合科学决策原理,又能充分体现民主平等精神和对学生的尊重。制度设计要进行充分调研并能结合学生的意见,充分关注了学生的意愿与需求,力求创新与高效以及约束管理学生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便利,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完善,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用,制度执行的力度更是关乎学生能否感受到这份人文关怀的关键。

(三)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是构建归属感的经常性手段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组织和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风向标。校园活动的质量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最为强烈。要落实好活动标准,严把活动质量关,认真开展一系列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向上,鼓励学生能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场,对奋发有为。积极参与活动的同学要褒奖,让只是待在宿舍,沉迷游戏世界的学生受到惩戒。大力整治“庸懒散浮拖”的不良班风,要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加强活动的频次,不断以创新的方式方法,用文化的、艺术的、科技的、公益的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活动,集体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活动的质量与效果。

(四)围绕以人为本,是构建归属感的关键环节

高校管理的对象是一群独立意识、自尊意识、自我意识强烈的学生,各个高校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管理的方法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从学生需求出发的理念,能够满足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聘任辅导员助理,让高年级的学生对新生进行的辅导,进一步来关注每一位入学新生的需求。如针对特殊学生的开展党员一对一困难学生帮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与集体的融入问题及其他一些矛盾。如针对学院各系部,打造专业特色的系部文化。使学生能够发挥所学知识,激励学生,发挥创造性特点,进行校园环境的美化。建设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杜好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10.

[2]郝佳.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2008.

[3]杨志群.从高校人才培养角度谈大学生归属感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7).

[4]宋强玲.基于全面成长与发展观的大学生归属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5).

[5]王丽娟.校园文化满意度对大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