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红色文化成为以德树人的文化底色

时间:2024-04-23

韦海

【摘要】红色文化蕴含了大量德育的素材和资源,如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为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导向作用和对培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作用,应从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德育形式、健全德育体系等方面着手,努力实现以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红色文化 以德树人 文化底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将其与当代德育相结合,有助于丰富德育的内容和载体,促进“以德树人”目标的达成。

红色文化是以德树人的有效载体、有效介质和有机构成

以德树人旨在发挥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改良教育对象的思想,使其明白“应成为什么样的人”。“德”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立德”是“树人”的前提,“以德”是“树人”的一个途径。红色教育体系利用大量红色文化资源和典范来影响人、教育人,具有相对成熟的教育范式。

红色文化是以德树人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是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抗争情怀的文化体系,包含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黨史教育等内容,是党和各族人民在斗争和建设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及载体。红色文化形成的过程决定了其具有广博性、深刻性、实用性的特征。从器物层面来看,革命老区、战争遗址、革命文学作品承载了许多革命精神与文化,同时也是表达红色文化的直观物质载体。从精神层面来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其中蕴含的勤劳、勇敢、团结等优秀品质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发扬。从发展层面来看,红色文化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论是革命时期的“民族精神”,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都向我们展示了红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其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特质,而这些都是新时期以德树人的重要基础。

红色文化是以德树人的有效介质。以德树人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德育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交互作用。当前德育教学中面临教学有效性差、教学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为此,需要不断优化德育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将红色文化作为德育的文化底色,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和受教育对象的认同感。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受教育者切实感受到某种精神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地将其转化成具体的行为。红色文化能给人们一种更为直观的印象,快速地将人们带入到情感氛围之中,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与传统的教育范式相比,显然这种良性的互动方式更有效。

红色文化是以德树人的有机构成。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珍贵资源,红色文化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借助图书馆、博物馆等为人们呈现更为鲜活的事例;也可以借助红色旅游和现代科技,让人们感受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红色文化的震撼力量。德育工作要善于挖掘这些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实德育内容,向人们更好地传达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情怀。当前,人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在当前功利主义思想蔓延的状态下,我们更加需要红色文化资源,需要将红色文化作为以德树人的底色。为此,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化,密切红色文化与德育的关联是当务之急。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德育形式、健全德育体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

让红色文化成为以德树人的文化底色,就要从系统上进行规划和设计,同时也要灵活运用以德树人的教育方法,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灵活性。一方面,重点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研究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不断健全德育体系、优化德育模式,将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

立足本地红色文化,丰富德育体验模式。以红色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资源和载体,其一,要充分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红色资源丰富德育体验。德育要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成长,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需,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以德树人是通过“感染”而非“说教”的形式来传达优秀的精神和文化。为此,要不断丰富德育体验模式,增加社会实践类课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通过红色文化带来的内心冲击,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将红色精神作为人生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其二,在整合红色教育资源的同时,政府应发挥主动性,联合学校或社会组织打造德育教育基地,通过教育基地宣传红色文化。一方面,以建设教育基地的形式向人们呈现更为直观的红色资源和文化,为德育的开展提供有效场所;另一方面,建设德育基地有助于将原本零散的、待挖掘的红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例如,各地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某一主题对红色文物、照片、史料等进行征集,利用现代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将这些红色资源保护起来,并运用虚拟动态场景向人们展示。

联合多个教育主体,形成红色教育合力。为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介质作用,要进一步推动教育领域的改革,将常规教育与非常规教育紧密结合。常规教育即学校教育,非常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以外的教育,如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学校依然要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学校对于德育和红色教育的重视程度关系着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高低,因此,将红色文化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体系之中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向学生传递红色精神,或是创造更多的红色旅游机会,可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社会教育则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营造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各类媒体应自觉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向广大青年传播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红色故事和案例。

强化红色文化功能,增强红色教育指向性。作为德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应进一步增强与德育的关联和有效衔接。第一,应发挥红色文化对人们政治方向的引领作用。让红色文化作为德育的核心,不断提升广大青年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以德树人要求我们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思想、民族精神等内容转化成教学成果,并将其作为新时期青年德育的指导思想,借助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明确自身在社会发展和民族建设中的使命和担当,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学子。第二,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培养青年的良好行为习惯。一方面,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当前的以德树人比较注重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但另一方面,以德树人更加强调通过引导、鼓励和示范的方式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人们,借助文化软实力实施的德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鉴于红色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应将红色文化嵌入德育之中,让受教育者在爱国、正义、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成长。久而久之,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都会发生变化,当量变转化为质变,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便得以实现。

简言之,红色文化与德育的结合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同时也是以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为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导向作用和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作用,要不断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德育形式、增强红色文化教育机制的建设。

(作者为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沈成飞、 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教学与研究》,2018 年第1期。

②谭林:《让红色文化成为青年群体的流行文化》,《人民论坛》, 2018年第13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