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保山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时间:2024-05-04

李江丽

摘 要:近年来地方院校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招生与就业的联动机制,争取向社会输送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笔者从地方院高校的角度分析了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专业满意度的教育教学反馈。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教育教学;反馈

一、就业对教学的反馈

(一)面向应用转型,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国家和云南省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结合保山市及滇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毕业生实际工作情景的岗位能力为根据,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新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积极探索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契合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制订课程标准,全面修订和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学校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积极探索改革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全面修订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并组织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实训大纲),制定课程标准,强化教学工作的指导性、科学性、操作性和规范,对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学时安排、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所需设施条件和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确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制定系列监控教学质量的文件,包括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评学评教、教学督导、教学质量工程等方面的监控,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好教学质量。

二、就业对人才培养的反馈

(一)紧密联系社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学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出了“3+1”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3”是指前三学年以校内教学为主,进行专业基础培养,并适当引进“行业、企业”元素,把“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1”是指最后一年把学生送到行业企业一线进行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的实习过程渗透实践教学,着重行业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并请企业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参与实践教学,真正建立与企业行业等紧密的、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

(二)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重

2016年,学校被云南省教育厅批准为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一年来,学校先后出台了十多个教学文件,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核心,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顶层设计,有序推进转型发展及综合改革工作。建立完整了以实验中心和实训中心为依托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体系,力争至少一个实验中心或实训中心,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实习实训基地。[2]确立了以“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高。

(三)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加强校企、校政、校校、校所合作,构建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学校积极开展与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根据专业特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联合设置课程和培养学生,加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大力培养“产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构建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活动对教学、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课程,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初步的创业能力,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高峰论坛、创业计划大赛等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创新创业比赛,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科研课题,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就业对招生的反馈

(一)专业就业情况是学院招生计划编制的重要参考依据学院在2016年招生计划编制工作中,对部分专科专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计划调减,充分地发挥就业与招生的联动效应,逐渐形成招生指标的优化配置与竞争机制。

(二)将就业指导提前融入到招生咨询和志愿填报的过程中,在每年的招生宣传中重点介绍各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情况,让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能了解今后职业发展方向。

四、就业对专业设置的反馈

(一)在专业的设置方面,坚持“围绕转型和结构调整,打造学科优势,增强服务能力”的建设思路,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充分发挥就业对专业设置的倒逼机制,不断提高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和契合度,不断加强特色和品牌专业建设。

(二)在专业的申报方面,充分做好专业申报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工作,广泛听取院内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委員会和相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三)“十三五”期间,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地方性、应用型较强的学院。

五、结论

地方高校高度重视就业对人才培养、教学、招生、专业设置的反馈与指导,始终坚持以保山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关注行业发展变化对人才需求的情况,逐步建立起了就业、招生、培养的有效联动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李春梅,夏广忠,李长治,姜伟.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标体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15(06).

[2]路迪.《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难解大学生之困 [J].教育与职业,2014(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