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潘明超
摘 要:代动机理论,从学生的动机培养方面入手,结合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制定出了动机教育的相关教学策略,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生;学习动机;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由于教师与学生间角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研究学习,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有一个群体,依然不能克服困难、不能保持注意力和主动进行学习,这就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对象——学习困难生。缩小研究范围,本文锁定高中化学学困生。
一、有关“化学学习困难生”与“学习动机”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习困难定义有两个主流概念:学习障碍和学业不良。一般认为学习障碍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使智力正常的人在聆听、说话、阅读、书写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困难。“学业不良”则指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通过实际调查,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智力不低,IQ在100左右。但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他们的学习成绩落后,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困难。鉴于此,我们不妨结合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给出化学学习困难学生一个操作性定义:所谓化学学习困难生,是指智力和感官正常,且处于正常的教学环境,在同类群体中,化学学习水平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化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二、培养化学学困生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一)建立学习定向的课堂环境
所谓“学习定向的课堂环境”,指的是一种使学生倾向于学习活动的环境气氛。
第一,教师要挖掘化學知识的内在联系,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到化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有趣的。
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这也正与新课改要求相契合。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复习课上,教师也可以采用一些适当的方法,如:①实例法;②对比法;③联想法。
(二)合理利用奖惩
心理学家赫洛克的实验表明,奖励和惩罚这两个因素,对学习的效率有明显影响。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一定的奖惩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对于学习动机低下的化学困难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外在激励措施。
(三)实施分层教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方法有很多,除了对其激励性评价之外,还包括对其进行分层教学。进行分层教学,要注意低起点、小步子的原则。低起点,就是要摸清学生的相关知识、能力基础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使学生努力一下子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小步子,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每一步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我们知道,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同是学习困难学生,他们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和程度以及动机的强弱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传统的“一条线”教学忽视个体差异情况,教学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一位化学困难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四)教会学生模仿
化学学习困难生由于化学基础知识比较差,在读题时,找不到知识点的所在。学生做题感觉很吃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化学试题进行归纳,带领学生分析每种习题的解题思路,之后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分析过程,给其他学生讲解一遍。这样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知识体系,时间久了就会形成能力,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了自信,就会对化学产生一定的学习动机。
(五)教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抱有何种性质的期望,都会有意无意或有形无形地以相应的态度、方式施加给学生,在他们身上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期望是积极的,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如教师所预料的那样获得进步和发展;如果期望是消极的,则学生往往也会如教师所预料的那样,退步或发展滞缓。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半数以上学习不及格的学生,其之所以产生,部分原因在于课程设计和方法的不完善,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教师并没有期待他们掌握。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被期望、被寄予厚望后,就产生了必须实现这种期待和愿望的需要,形成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六)引导学生合理归因,形成良好的动机模式
人们的归因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原因时,他会感到满意、信心倍增,并会对今后的成功抱更高的期望,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并对今后成功不会抱更高的期望。另一种则是当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时,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并会对未来的成功报较低的期望;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并可能期望将能取得成功。因此,根据归因理论,在激励学习动机时不仅要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不够,要不断努力,而且还要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才能使他们的努力坚持下去,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王岚.《运用心理指导技术改进初中学习困难生的学习》[M].北京心理发展教育出版社.2001(5):1-18.
[2]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第一版:403.
[3]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1):1-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