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丁健峰
“我很热爱我的家乡,所以,我在家乡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家乡的苦就是我的苦,家乡的乐就是我的乐。作为一名农村团支部书记,虽然做不了什么大事,但一些小事情还是能做的。”唐菁说。
寸草寸心助孩童
清晨,当朗朗的读书声划破山村的宁静,飘向田间地头的时候,学校的大铁门外,一个娃娃爬在栏杆上,一双圆圆的大眼睛凝视着校园内的教室,目光中充满着好奇。唐菁在课间操的时候,无意中看见了这个爬在铁门上的娃娃,她径直向铁门走去。这个娃娃怯生生地离开了铁门,圆圆的大眼睛,恐惧中闪烁着期盼的目光。看着老师若离若去。细心的唐老师凝视着这个衣服穿着极不合身的娃娃,即产生一种莫名的同情,不,应该是喜欢。这样的情景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她索性转身走出校门,拉着这个娃娃的手,弯下身,亲切地问“为什么经常爬校门”。唐老师的亲切、和蔼,减少了娃娃的恐惧,低着头说:“我是一年级的学生,因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就不能上学了。可是我想读书,就只能天天站在大门外听”。唐老师的眉头锁紧了,鼻梁微微发酸。多乖的娃娃啊,她再次弯下身双手捧着娃娃的脸,眼眶湿润了,娃娃扬起头,圆圆的大眼睛里映出了唐老师欲言无语的面庞。
上课的铃声把唐老师唤回了教室,讲台上,随着班长一声起立的口令,全班学生站立在自己的座位前。看着这一张张稚嫩而又充满希望的小脸庞,唐老师的心里涌起一阵阵说不出的滋味。都是适龄学习的娃娃呀!为什么因交不起学费,有的娃娃就只能在校园的铁门外“听书”呢?
作为老师,她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但是靠自己的力量阻止因贫困而辍学的娃娃是有限的,因为象这样的娃娃还不少啊!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的努力让校门外的娃娃回到教室。每到周末她就迫不及待地赶往省城,多次找到团市委的相关部门,反映农村因贫穷适龄娃娃辍学的情况,最后找到团市委书记,把农村有些娃娃因贫困不能上学的情况如实地向组织上作了汇报。团市委的领导非常重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唐老师执教的山村十多个孩子的学费问题。看着孩子们重返校园,学校的大门外不再有娃娃爬在栏杆上“听书”的时候,唐老师的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欣慰。
放学的铃声响了,唐老师牵着那个爬在铁门上“听书”的娃娃,缓缓地步出校门。老师可亲的笑容给那个娃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经看着老师就产生拘谨的感觉消失了,他闪动着童真的目光问,“老师我原来怎么没看见过你,你是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学校的……”
回农村走自己的路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落孙山外”。1997年对唐菁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这一年她参加高考落榜,十多年的寒窗之苦没有实现上大学的夙愿,她很惆怅,但她很快就从高考落榜的阴霾中走了出来。上大学固然是每个青年都向往的,但这并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更不是人生非要经历的“独木桥”。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后,她毅然作出了许多人都想不到的决定,回农村走自己的路。
东风镇云锦村是贵阳市乌当区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唐菁的父亲任村支部书记,见女儿回来他没有对女儿的选择抱怨,而是鼓励她把村里的共青团工作抓起来,并逗趣地对女儿说,现在全村就你一个青年团员,你不怕当光杆司令就担任团支部书记吧。女儿不示弱地鼓着嘴对父亲说,你怕我干不好吗?我干给你看。就这样经村党支部决定,唐菁担任了团支部书记。
唐菁很快进入了工作的状态,她考虑到云锦村比较大,居住分散,有五个自然村寨。为了尽快把共青团的工作开展起来,她夜不寐,寝难安,不辞辛劳地独自调查走访,宣传组织青年团员,要为改变村里的面貌出主意。想办法,干事实。村里沉寂了许久的共青团工作在她的勤奋工作下,又开始活跃起来。为鼓励广大青年团员的热情,增强青年团的凝聚力,让大家能够有经常在一起学习工作的地方,她与团支部的委员们一同因陋就简,创办了“云锦村团支部青年之家”。
唐菁意识到,家乡比较落后,一直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是行不通的,科技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作为一名农村的青年团干部不仅要学习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更要掌握科技种植的知识。
一次,当唐菁得知龙井村有市农科技人员来示范种植茄子,亩产上万元时。唐菁马上向村领导汇报情况,要求带领团员青年去参观学习。学习回来后,运用学到的知识,按照科技人员讲解的科学技术去种,结果大不一样。因为在之前,村里人都不懂得,茄子的根系比较小,没有用小木枝把它绑起来,风一吹根断了,当时让唐菁最感动的是,云锦村有一名团员青年叫周朝云,那年他家正好种了很多茄子,他当时也去学了。可是当大家学习完后已经是中午了,又没有车,大家只好在那里吃顿便饭。可是周朝云死活都不肯在那里吃饭,他只是对唐菁说“我不吃饭了,我要回去,唐菁问他‘你不吃饭怎么行呢?家里又没什么事问他是不是有其他重要的事,他还是不讲,只是执意地先回家了。下午,当唐菁回家路过他家的菜地时,唐菁的心被他感动了。早上路过他家的茄子地里没什么,回来时看到每棵茄子都绑了一小根木枝。这就是他为什么连饭都不吃急着赶回家的原因。
勤勤恳恳谱青春华章
2000年,在镇和村的大力支持下,云锦村团支部得到一个大棚,当时大家都很高兴,买来鸡冠花苗,在大家精心的栽培下,开的花很不错,记得那年区里开展一项大型的活动,当时在团区委唐书记的帮助下,还把花卉出租展示,因没有上盆的经验到下午花就谢了。唐菁笑着说,“花卉大棚”示范基地虽然没有几年的时间,不过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至少让团员青年们深入实地了解了科技种植的重要性。
最初,云锦村条件比较差,很落后,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网络。团员青年要想学习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条件是很有限的。唐菁苦思冥想。最终想到办一个云锦村团支部手抄报,把团员青年们平时看到的科技,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知识用手抄在手抄报上,发给大家看。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团员青年学习的积极性,二来还可以提高团员青年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是迫使团员青年们自己去学习。想了就做,毫不迟疑。
1999年——2001年间,在唐菁的带领下创办了云锦村第一份手抄报,名为《杂草》。创办时期很难,参与办报的就团支部成员和团小组长十几人。由于条件不好,为了找适合《杂草》内容的资料,到书店去找相关的内容,但是书店是不允许让人在那里抄的。这种情况下,唐菁决定订阅一份《科技报》,把适合的内容找到,这样可以方便摘抄。不仅如此,唐菁找到自己一位在贵州师范大学上学的同学,请她在她们的图书馆帮着找资料。几年来每月一期,白天找到了有时候晚上还要排版,根本谈不上复印打印。唐菁说,《杂草》创办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它不仅提高了团员青年们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到现在我们村的团员青年中,有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已达到大专文化的水平,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2003年,云锦村的互联网开通了,那时还是拨号上网,直至2008年才开通了宽带。唐菁说,当时搞互联网是有困惑的。因为是在农村,由于光缆还没有安装到村,但幸运的是当时“村村通”工程在云锦村搞试点,但是由于速度慢不能正常利用,区政府为了解决农村信息闭塞问题,花了大力气,进行了很大的投入,才为每个村开通了宽带网。现代科技进入农村后手抄报则成为了历史。
冬去春来,12年过去了,唐菁勤勤恳恳,为云锦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她任团支部书记以来,共发展团员50多人,加强了团的组织建设,为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她认为离不开文化知识,毅然决定到比自己村更穷、更偏远的地方去支教。从爬在学校大门上“听书”的娃娃,使她意识到农村需要教育的重要性。她的大学梦虽没有圆,但她却尝到了大学梦里无法感受到的甘甜。
如今,她已被村民们称赞为“乐于助人、特别热心”的人。唐菁连任两届团支书了。她一直没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大事,“家乡的苦就是我的苦,家乡的乐就是我的乐”,已成为了唐普的人生格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