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吴瀚林
摘 要:内容消費平台越来越来越成为人们,特别是处于学龄或者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处理碎片化时间的去处。这与微课所支持的碎片化学习不谋而合,各种各样形式的微课成了内容消费平台中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内容消费平台是人们使用移动设备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那么其上的微课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当下的移动学习呢?内容消费平台为何会成为微课发展新的催化剂?围绕着两个问题,本文从微课和内容消费平台的定义出发,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对微课本身进行反思,将视野放宽,从内容消费平台上的成功微课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最后给出了内容消费平台自身的局限性的思考,并罗列出了若干条建议。
关键词:微课;内容消费
引言
一、微课的定义
苏小兵等认为:首先从“课”的定义出发,微课是一种短小的“教学活动”,如果对应到“课程”概念,则需要有课程计划(微教案), 有课程目标, 有课程内容 (学科知识点), 有课程资源 (微课、微练习、微课件);对应到“教学资源”的概念,就可以有在线教学视频,数字化学习资源包。苏小兵等提出,微课在定义上是有共同点的,即“目标单一、内容短小、时间很短、结构良好、以微视频为载体”。由此,可以得出微课“本质是一种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新型课程资源”。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提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 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 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 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 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 (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 (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二、内容消费的定义
所谓内容消费(Content Consumption),即人们对互联网信息内容的消费,也是持续满足人们信息消费需求的根本动力原指对互联网信息本身消费,后可以用来指对互联网信息的买卖。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差,将信息包装成产品或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内容消费开始较早,但是真正的爆发式增长是开始于2014年。在内容形式上,以微博、微信、36氪等为主的图文供给形式,以喜马拉雅、荔枝FM等为主的音频供给形式,以优酷、腾讯、BiliBili等为主的视频供给形式,以及各种短视频直播供给形式都是当下人们最为依赖的内容消费形式。内容消费呈现出碎片化,多元化,形式丰富的特点。同时伴随着用户数量的快速上升以及推荐算法的进步,内容消费开始表现出对于内容精确化的极力追求。流量资费的下降和第三方支付直接提高了内容消费的用户规模。可以说,只要接触到互联网,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或多或少进行着内容消费。
移动学习中的微课需要适应内容消费平台
内容消费平台的不可或缺性
对于当代正处于学龄的学生群体以及参加工作的青年们来说,他们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所谓的“数字土著”,即出生在互联网信息社会,伴随着互联的发展而长大。对于他们而言,内容消费平台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以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所青睐的BiliBili(后简称B站)为例,其拥有将近一亿的月活跃用户,在年轻人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是年轻人创作的主要平台之一。和微博、知乎等内容消费平台一样,现代年轻人几乎无法脱离他们,自然也无法摆脱他们带来的影响。那么在这样的平台上,微课是不是会有更为广阔的舞台来施展拳脚呢?答案目前看来是肯定的,B站一站式满足年轻人的多元爱好需求,且体验感良好,使得学习的风尚在B站拥有兴起的土壤。由于用户构成主要由学生(包括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以及参加工作后有意愿给自身充电的青年组成,这类学习相关的视频在B站有着良好的反响,其中,有一大部分不再是传统的以课堂实录为典型或是类似于传统远程教育所会提供的教学视频,而是短小的微课类型的视频。这类视频内容同样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微课在移动教学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阻碍
首先是很多教师经常提及的问题即微课制作对时间、技术高要求。基础教育的基层教师面临的工作负担已经较重,且面临着一定的行政上的工作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微课与现存的已经在使用中的PPT等相比,并没有显著地体现出其优势,但却带来了更高的制作成本。对于基层教师来说,微课更多的是作为PPT等教育技术一种平行,甚至是下位替代,而非是预想中的上位替代。究其原因,微课的制作成本较高固然是一点,但导致微课教学效果不如预期的原因却有可能来自基层教师所做的微课处于各种客观的原因,无法达到应有的质量,从而阻碍了微课在基础教育中的使用。其次是微课对于学生来说,一开始是有一定的新鲜感的,但由于基层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很难跳脱出课堂上课中讲课授课的模式。不用多久学生会将微课形式的教学视为另外一种普通的上课模式,将其视为一种负担,这就无法达到微课在使用之前对其的期望。更糟糕的是,如果教师确实将微课融入进日常的教学中,倘若学生没有认真完成微课的学习,没有充分利用好微课。那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学生的表现可能会和教师的教学预设有着极大的出入,这会进一步导致教师对微课的使用失去信心。概括来说,即部分微课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因此无法充分信任微课的教学效果。
内容创作者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
在内容消费平台上,已经有部分内容创作者在微课的制作和传播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以“李永乐老师”为例。李永乐本人是人大附中的一位物理老师,他在课余时间,仅靠一根粉笔和一面黑板,有时配合若干实验动画,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出发,向内容消费者们普及问题背后的数学物理以及生物学知识。他的微课视频内容充实,语速适当,语言幽默,在内容消费平台上迅速引起了关注,成为了网络红人。“回形针paperclip”,”混乱博物馆”等也都以简练的语言,对于某一个明确的问题进行介绍以及解释,通常时间被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一类的视频,我们认为它们符合对于微课广义的定义。这种被成为“知识型内容创作者”的内容创作者受到用户的欢迎并不是偶然,国外亦有像是“3Blue1Brown”、“Kurzgesagt”等等借助YouTube这个内容消费平台,同时进行微课内容提供以及问题探讨的频道,他们的微课视频受众来自世界各地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通过观察评论区的留言,可以发现这一类型的微课的受众十分广泛,比起其他内容创作者的视频,评论留言的质量也异常的高。因为微课的时间较短,尽管尽可能地提高了微课的容量,但为了便于理解考虑,内容创作者仍会有所压缩。但令人欣喜的是,评论区常常会有比微课本身更有趣、更有启发性的关于微课课题的探讨。得益于内容消费平台本身自带的强烈的社交媒体属性,部分微课会引起更大范围的讨论。另外我们发现内容消费平台上,这些内容创作者的各个微课视频的观看次数非常类似,换言之,其有着相当的用户粘性,这些微课对于用户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微课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
微课在西方提出并被介绍引入我国之后,教育界的学者围绕微课的定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总的来说,我们对于微课的基本定义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但在更加关键的,涉及到微课自身定位的确定,却存在着更加广泛的问题。结合王竹立教授的相关观点,并同内容消费平台上的若干优秀微课进行比较,关于微课自身的定位问题,有以下几个方向的展开。
对于课程容量的反思
无论微课的定义有多少种,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的,即微课所要解决,以及所能解决的,是某一知识点的教学问题。可以针对该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拓展,但终究不能超出一个知识点的课程容量。否则,微课就会同某一节课的实录的一样,失去了其在碎片化学习中的特殊优势。然而,有许多的微课在课程容量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太高的课程容量会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感到疲倦,高课程容量所伴随的往往是过长的微课时间,这也使得部分知识内容会安排在学生注意力的峰值区间以外,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课程容量过小而无发散性,微课会太过零碎,学生会在不断切换微课视频的过程中浪费掉宝贵的高注意力时间。因此课程容量应当恰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统筹安排。
导入性和启发性的欠缺
微课的一大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可以在微课所框定的时间内得到尽可能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微课的导入性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快速进入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微课依旧停留在作为“知识点讲解的视频切片”,对于视频的导入性重视不够。这样子的微课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在一开始就分散,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微课的时长较短,如何保证在短时间的教学效果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启发性入手可能是一个较好的角度。在微课中尽可能使用新颖的例子,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微课的最后使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回顾微课的知识点。如果有可能,还需要和下一次微课的内容有所串联,让学生确实在思考之后进入下一微课的学习。
微课本身需要进一步的细分
微课发展至今,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多地向实用型、技能型的方向转变,广泛地应用在非正式学习和非学历教育领域。固然学科知识类型的微课——我们可以称之为配合课本教材的强教学性的微课,依旧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另外一种形式的微课,面向所有人的弱教学性的微课处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客观地说,弱教学性的或者说,服务非正式学习的微课发展要更加地迅猛。微课迎合了网络学习时代对于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在不断地发展中必定拥有着光明的前景。在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往往放在强教学性的微课上,而对于另一种弱教学性却更加广泛存在的微课却兴趣不高,这可能是由于对于狭义的微课定义的偏执所造成的,但在移动学习成为网络学习一大组成部分的今天,这种弱教学性的微课——通常发布在内容消费平台——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对于微课本身的细分,有助于了解内容消费平台对于不同种类的微课的不同影响。从而发挥不同种类微课在不同教学情境下的不同优势。
内容消费模式的娱乐化的影响
内容消费平台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对于流量的嗅觉以及追求,这会导致内容消费平台会出现泛娱乐化的特点,这对于内容消费平台的微课的影响可以从传播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从正反面展开阐述。
受众增多,学习热情的提高
之前已经提到内容消费平台通常和社交媒体有着坚实的纽带,这使得“优秀”的微课很容易在内容消费平台得到传播。此所谓的“优秀”即是对于微课内容本身也是对于内容消费平台本身来说的。微课内容充实详尽,组织方式有逻辑是对于其本身的要求,但娱乐化,有趣的要求却是来自于内容消费平台的要求。这样的微课及其制作者由此有了“红”“爆款”的潜质,受众增多。学习者学习热情会有所提高。
学习频率和用户粘性提高
得益于内容消费平台的订阅功能,以及内容创作者的职业化,平台上微课的更新更加得定期以及频繁,在这同时培养了用户的微课学习习惯。这些内容消费平台的新特性带来的直接的变化就是学习者的学习频率得到了保障,同时还提高了用户粘性。学习者的移动设备中同时装有内容消费平台和MOOC相关的应用,学习者可能不会常常打开MOOC,但却离不开内容消费平台。这是平台自己的娱乐化所带来的对于用户的亲和度所带来的。学习者对于MOOC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学习软件,下意识地以学习的态度对待,更为糟糕的,对于部分学习者,可能还会下意识地出现抵触情绪。而内容消费平台则以娱乐性为包装,将知识性以更潜移默化以及更易被接受的方式传播给学习者。
学习深度是否达标存疑
不同学习者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是不容置疑地存在差异的,自然微课所达成的教学效果以及学习深度,对于不同的学习者,肯定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内容消费的背景下,在娱乐化的趋势下,对于学习深度的疑虑也有必要加深。娱乐化意味着本就在时间长度上尽可能压缩的微课要分出一部分給娱乐化的背景介绍,学生的注意力也有被娱乐化的微课部分所分散的风险。因此,娱乐化带给微课的挑战就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依赖微课的发散性以及启发性,同时还有学习者的自觉。微课中需要有拓展阅读和思考性问题来为有兴趣的学习者指明进一步学习的路径与方向,配合学习者的自觉来提升学习深度。
可能存在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内容消费平台所暴露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娱乐至死”,娱乐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部分微课可能为了“火”,以充满争议性的结论,或者是未经科学证实,或是干脆是流言谣言作为微课的核心内容,而用心制作微课的内容创作者却不温不火,这会极大地打击其积极性。久而久之,娱乐化可能就会摧毁了内容消费平台的优质微课内容。但是内容消费者有自身的鉴别能力,内容发布平台也有一定的监管措施。在一定的措施的保障下,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会得到遏制。
建议和若干看法
弱教学性的微课和正规课程相结合
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碎片时间,这段碎片时间按理说是由学生自主支配的。但是对于有学习需求的学生来说,内容消费平台上弱教学性的微课,可以以不正式的学习情境配合娱乐化的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对于部分学生掌握存在盲区知识点,从教师以外的微课带来的新的视角和思路可能会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提供另外一条道路。正规课程依旧以课堂教学这一经过长时间实践检验的教学方式为主体,微课只能作为其补充在某些特定知识点学习以及问题的解决上,以翻转课堂的资料等的形式,为其提供支撑。
微课创作者应当秉持“内容为根”
内容质量作为微课的核心,是微课的立身之本,也是微课根本的价值所在。这一结论是基于微课是视频的一种,而对于一个视频来说,内容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该视频能否经得起内容消费者的挑剔眼光。尽管娱乐化处理成本低,短期内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如今内容消费者经历了娱乐化的浪潮,其对于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粗制滥造的微课同样会被消费者所淘汰,一般的学校教师很难有这样的知识积淀以及制作水平,这也是内容消费平台的一大盈利方式,将优质的付费知识内容推荐给消费者。
内容消费平台发挥监管和推荐的作用
但凡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内容消费平台都会对优秀的内容有着敏锐的嗅觉,优秀的微课视频就是内容消费平台所喜好的内容之一,它可以提高平台的影响力以及为平台带来更加正面的形象。对于只顾着吸引眼球,“娱乐至死”的内容,内容消费平台自然也必须要充分发挥监管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核心用户——无论是内容消费者还是内容创作者。当前的内容消费通常都有这优秀的推荐算法,这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学习者在内容消费平台上更容易就着自己所偏好的主题,进行网络化的学习,建立起相关节点的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张一川, & 钱扬义. (2013). 国内外 “微课” 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远程教育杂志, (6), 7.
[2]王竹立. (2014). 微课勿重走 “课内整合” 老路.远程教育杂志, (5), 34-40.
[3]焦建利. (2013). 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4, 13-14.
[4]黎加厚. (2013). 微課的含义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4(11), 10r12.
[5]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D], 2013.
[6]36氪.(2018).内容消费行业研究报告.36kr,https://36kr.com/p/5165367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